回覆列表
-
1 # 粒粒七七
-
2 # 讀史坊
大概是初中時讀三毛的作品,可以說,三毛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那時候開始,我喜歡上文學作品,甚至開始寫一些稚嫩的文字。
首先是三毛的經歷吸引了我。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三毛風靡大陸。那是一個文學很吃香的年代,各種港澳文學紛紛湧入大陸。金庸、瓊瑤、三毛,等等。這些人的作品我都看了不少,但三毛不平凡的經歷讓我們那個相對閉塞的年代中的人大開眼界。原來,人可以這樣活,原來,真的有人這樣活著。這就是傳說中的瀟灑生活吧。那時候,最想做的事就是去撒哈拉沙漠,退一步,中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也行。現在想想,當時的想法很不現實,但年輕人有幾個沒有夢想的?雖然後來夢想沒有實現,但至少證明我年輕過,我也有過夢想。
其次,三毛的文學作品對我很有影響。讀三毛之前,我沉浸在金庸的武俠和瓊瑤的愛情童話中。讀了三毛,我才知道,原來文學作品可以寫自己的經歷,寫自己的故事。雖然後來有人說,三毛寫出來的故事不完全是她的經歷,但她至少告訴人們,遊記散文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從此,我知道了,散文可以這樣寫,可以寫這些型別,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可以寫自己的經歷。
再後來,我接觸到一些文學理論,透過和三毛的作品結合,加上我自己的摸索,我才比較深刻地瞭解了什麼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可以說,在我想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三毛起了一個搭橋的作用。直到現在,我的書架上還有上世紀80年代的三毛作品,雖然書頁已經發黃,但每次看到它們,我彷彿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我是讀高中時讀的三毛。即使後來三毛最終以慘烈的方式離去,即使有不少人對她有所非議,但我要說,她對我的人生,的確產生過影響。
首先,從三毛那裡,我知道了遊歷可以成就一種人生。
從《撒哈拉的故事》到《萬水千山走遍》,從認識她的那一天起,我就透過文字,追尋她的蹤影。在行程中,三毛以一位流浪者的角色,她訴說自己的見聞,分享行程裡的點滴。這樣的生活,對於一個青春期的女生來說,無疑很浪漫,儘管不現實,卻意味著文字正在開啟全新的、開拓性的視野。
此外,三毛告訴我,一個人不管流浪與否,都別忘了尋找生活的真諦
那首三毛作詞的《橄欖樹》,是這樣唱的: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廣闊的草原,還有夢中的橄欖樹。
這樣的文字,對青春期的女生來說,誘惑力真的不小。
生活的真諦在哪裡,我從她的文字裡讀到不少。
三毛曾追隨荷西來到撒哈拉沙漠,那裡符合她心中的鄉愁之地。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紛擾,沙漠雖然荒蕪,卻可以讓人的心靈得以沉澱和洗禮。
在《白手起家》一文裡,三毛這樣寫道:“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裡,就是精神的文明,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要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這麼一遭!”
是的,三毛敢於嘗試,敢於蛻變,她在貧瘠之地,如同一朵綻放的芬芳的花。她有一顆包容萬物的、豁達的心,所以能夠體驗到真、善、美。她在遊走的同時用心生活,所以更能夠懂得生活的真諦。
對於三毛來說,遊歷本身,是快樂而自由的體驗。
對於普通的讀者來說,追隨她的足跡,去欣賞和感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三毛,就是這種體驗的最好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