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這人一點都不道德;你的行為要符合道德的標準,等等。有時候靜下心來想想,究竟怎麼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標準是什麼呢? 可能有人說:只有你的行為在法律的允許的範圍內,那麼你就可成為一名道德的人?是這樣的嗎?想想,答應肯定是否定的。因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寬廣的多。也許有人說:你的行為只要符合社會習俗,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應也是不一定。因為道德內涵不僅僅只是指符合風俗習慣。也許有人說:沒法給“道德”的標準下個定義,因為道德的標準是隨著社會的風俗習慣變化而變化的,在一定的社會階段,道德的標準是不同的。此點,我也承認,確實“道德”的標準是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的。但如果否定沒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我又覺得是不可能。 那麼究竟拿什麼來衡量“道德”的水準呢? 在思考以上問題時,我想起了兩個小故事。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名小偷在機場偷了一名乘客裝有機票的錢包,導致該名乘客無法按時登機,誰知該次航班因故卻在空中爆炸了。這名乘客因錢包被小偷偷,卻因禍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請問:該小偷是道德的呢,還是不道德? 第二則故事是:一個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沒有幾天了,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後幾天裡安逸的度過,當朋友問此人:我的病要緊嗎?要住多久的醫院?此人回答:你沒事,一點小病,你不用擔心,住幾天就可出院了。請問:此人對他的朋友說謊,此人道德嗎?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想大家都是摻進了自己的情感的,因為我們以一般的人情世故來作的判斷,以“情感”作為了我們判斷的主旋律。 那麼怎樣來判斷“道德”呢?怎樣的判斷才是有說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斷的標準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這就看我們判斷“道德”的標準與視角了。 一般來說,我覺得判斷一個人或其行為的是否道德的標準是:“意識”與“結果”兩者。(這裡補充一點:判斷“道德”與法律上判斷“犯罪”是有區別的。法律上只看其行為是否對社會造成了影響,而不涉及意識。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為,我們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識本身。)從意識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從結果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道德的,因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為他沒把真相告訴朋友,讓朋友沒有心理準備。 從以上我們可看出:透過“意識”或“結果”來判斷,兩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讓我們產生混亂了嗎?沒有一個有效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行為是否道德了嗎?透過思索與尋找,我們只能找到判斷人類的行為道德的最底線,人類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則,即社會發展過程中無形形成的社會美德。這種美德應該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語言,不同風俗,不同面板人群共同認可,共同遵守,約定俗成的“共識”。然而,用這種“共識”來判斷行為道德與否,又會讓人產生一些誤會,甚至會混亂人的思維與視野。那麼,究竟道德的標準在哪裡呢? 也許,大家會說:沒有一個標準,因為世上本沒有“道”,又哪來的衡量“道”的標準呢?也許真的是這樣,因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於無形無聲無名中,探討本就虛無的東西,也只能虛虛實實罷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這人一點都不道德;你的行為要符合道德的標準,等等。有時候靜下心來想想,究竟怎麼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標準是什麼呢? 可能有人說:只有你的行為在法律的允許的範圍內,那麼你就可成為一名道德的人?是這樣的嗎?想想,答應肯定是否定的。因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寬廣的多。也許有人說:你的行為只要符合社會習俗,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應也是不一定。因為道德內涵不僅僅只是指符合風俗習慣。也許有人說:沒法給“道德”的標準下個定義,因為道德的標準是隨著社會的風俗習慣變化而變化的,在一定的社會階段,道德的標準是不同的。此點,我也承認,確實“道德”的標準是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的。但如果否定沒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我又覺得是不可能。 那麼究竟拿什麼來衡量“道德”的水準呢? 在思考以上問題時,我想起了兩個小故事。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名小偷在機場偷了一名乘客裝有機票的錢包,導致該名乘客無法按時登機,誰知該次航班因故卻在空中爆炸了。這名乘客因錢包被小偷偷,卻因禍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請問:該小偷是道德的呢,還是不道德? 第二則故事是:一個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沒有幾天了,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後幾天裡安逸的度過,當朋友問此人:我的病要緊嗎?要住多久的醫院?此人回答:你沒事,一點小病,你不用擔心,住幾天就可出院了。請問:此人對他的朋友說謊,此人道德嗎?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想大家都是摻進了自己的情感的,因為我們以一般的人情世故來作的判斷,以“情感”作為了我們判斷的主旋律。 那麼怎樣來判斷“道德”呢?怎樣的判斷才是有說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斷的標準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這就看我們判斷“道德”的標準與視角了。 一般來說,我覺得判斷一個人或其行為的是否道德的標準是:“意識”與“結果”兩者。(這裡補充一點:判斷“道德”與法律上判斷“犯罪”是有區別的。法律上只看其行為是否對社會造成了影響,而不涉及意識。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為,我們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識本身。)從意識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從結果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道德的,因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為他沒把真相告訴朋友,讓朋友沒有心理準備。 從以上我們可看出:透過“意識”或“結果”來判斷,兩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讓我們產生混亂了嗎?沒有一個有效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行為是否道德了嗎?透過思索與尋找,我們只能找到判斷人類的行為道德的最底線,人類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則,即社會發展過程中無形形成的社會美德。這種美德應該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語言,不同風俗,不同面板人群共同認可,共同遵守,約定俗成的“共識”。然而,用這種“共識”來判斷行為道德與否,又會讓人產生一些誤會,甚至會混亂人的思維與視野。那麼,究竟道德的標準在哪裡呢? 也許,大家會說:沒有一個標準,因為世上本沒有“道”,又哪來的衡量“道”的標準呢?也許真的是這樣,因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於無形無聲無名中,探討本就虛無的東西,也只能虛虛實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