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量子天涯
-
2 # 手機使用者5498255127
“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葉存仁,他為官三十餘載,甘於淡泊,毫不苟取。離任時、僚屬們乘夜晚乘一葉扁舟送來臨別饋贈,他即興賦詩一首以拒贈: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顯然清代清官葉存仁是一個唯心主義者。
-
3 # 劍蘭修竹
唯物主義主要是哲學門派、思維科學(包括中樞神經和大腦皮質系統的思維物質基礎。)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第一性的,物質派生精神意識;意識對主觀具有能動反作用效率;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絡、永恆運動發展變化的。唯物主義科學建立在實驗與實證的基石之上。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意識是第一性的,精神派生物質;客觀唯心主義還認為存在宇宙的絕對理念、絕對意志、絕對精神;天人合一學派認為知行合一,體用合一。
-
4 # 一宗正陽
著心和著物都不要過分,應抱著探索與發現的心態,宇宙之大無法想象。
地球在其中如微塵,未知的領域太多了。
-
5 # 2018145694
根本區別就是,唯心主義認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意創造出來的,如果自己死了,一切都不存在了,唯物主義認為,先有這個宇宙世界存在,後才有我的存在,我哪怕死了,這個世界還在。
-
6 # 世界人民的兒子思想家
唯物主義就是一個理性,唯心主義就是一個感性。它們的比喻本質是相同的。現實和幻想你們能分得清楚嗎?你們如果能分清楚了就知道他們那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了。現實與幻想,感覺與理性,唯物與唯心。你們慢慢分析。
-
7 # 智悲佛學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 意識是第二性的,先有物質後有精神。
唯心主義恰好相反,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先有精神後有物質的。
從世界哲學史發展來看,大多數哲學家傾向於唯心主義,從古希臘的亞力士多德,柏拉圖,到後來的黑格爾等等都是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又分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像我們非常熟悉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屬於辯證唯物主義,中國目前學校裡所學的政治學,就是以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礎。
那麼到底先有物質還是精神?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怎麼說怎麼有道理,兩者之間都沒辦法徹底否認對方,以上所論述的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和聯絡。
既然談到了這個問題,順便說一下,佛家的思想,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佛教的唯識宗認為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念念成形,形皆有識,簡單理解就是:物質和精神是同時產生。
-
8 # 微笑而視
看了這些人的回答,有真正學習,思考過哲學概念的人,非常佩服,尊敬!
也看到好多的人,不懂,或者沒有思考合適的回答,卻不懂裝懂!
所以現在與論上,方舟子等這麼有市場,有粉絲。
也知道為什麼會產生方舟子這類人了!
-
9 # 望天神韻
唯心論和唯物論各有各的道理,不是千百年能理論清楚的,現時人大都崇拜唯物論,真理大都在少數人手裡,只有高瞻遠矚覺悟以前現在將來的人才有唯心論。
-
10 # 高勝寒19
極端唯物和極端唯心都是不正確的,在這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比較難,當今社會走到了極端唯物,人們可以為所欲為,而不怕報應,道德底線不知道在哪裡,這是現代哲學的錯誤,也是現代社會的悲哀!
回覆列表
物動心不動唯物,心動物不動唯心。如沒有唯心,物動與不動與我何干?如沒有唯物,即使此物不在,我也可以擁有它,甚至改變它,創造它。也就是說,唯心主義並不在乎物在與不在,動與不動,我需要它,它自然會在那裡,我不需要它,即使它存在,我也會消滅它。唯物主義並不是你需不需要,或者願不願意,它一直存在或者一直不存在。唯物為始,它不會因為唯心而改變。而往往促使改變的動力,正是唯心。因為唯心是唯物的無形法則,即潛規則。也正因為如此,一切理論對與錯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人的意識轉移的。總是認為唯心和唯物是對立,而實際是相互的。是物中有心,心中有物的關係。我們不斷改變唯心的事物,而卻被唯心控制了我們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