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73268845048

    簡介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

    古代的正式文體是文言文。

    古代在東漢以前,使用竹簡、絲帛等作為文書載體,必然要求文字簡潔。

    東漢發明了造紙,隨著工藝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後,這些都為白話文體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白話”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

    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

    編輯本段演變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

    “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

    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

    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體,史稱“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駢體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稱“四六文”。

    韓愈反對這種注重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所以稱為“古文運動”。

    “古文”其名,“革新”其實。

    唐代寺廟,宣傳佛教,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群眾。

    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

    圖畫稱為“變相”,說唱底本稱為“變文”。

    有散文韻文相間的,有全部散文的。

    後世發展成為鼓詞和彈詞。

    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

    宋代的“語錄”是又一種早期的白話文學。

    起初,禪宗佛徒輯錄師傅言談,用口語體。

    後來,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的門人,也用口語體記錄老師的言論。

    “語錄體”是一種白話文,具有小腳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腳”風味。

    宋元間又有“話本”。

    這是說書人講說故事的底本。

    “話”是故事,“本”是底本,分為小說和講史兩類。

    前者多為白話短篇,後者是淺近文言的長篇。

    明清的章回小說,例如《金瓶梅》、《紅樓夢》和《水滸傳》等,用當時的白話書寫,使白話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

    但是,文學正宗是文言文。

    清末維新運動時期,開始有意識地提倡白話,興起稱為“新文體”的“通俗文言文”。

    例如,黃遵憲引俗話入詩,反對崇古,他在1868年(同治7年)寫的新詩,是文體解放的開路先鋒:“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 裘廷梁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話、廢文言”。

    他說:白話有“八益”,其中“省日力(時間)、免枉讀(誤解)、便幼學、煉心力(思想)、便貧民”等項是先進思想。

    陳榮袞是提倡報紙改用白話的第一人。

    王照制訂官話字母,拼寫“北人俗話”,不拼寫文言。

    這時候,各地出版了多種白話的小型報刊。

    白話原來是一種民間文學,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體,不是文學正宗,沒有法定地位。

    五四前後,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

    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舊文學不是指舊時期的文學,而是指舊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文言的,內容是陳腐的,思想是封建的。

    新文學不是指新時期的文學,而是指新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白話的,內容是新穎的,思想是革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小米平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