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恆山橫亙于山西北部高原與冀中平原之間,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山間河谷處的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古代關隘、城堡、烽火臺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蹟儲存了下來。
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有恆山十八景之稱。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
恆山懸空寺,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距大同市區62千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恆山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中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全寺共有殿閣40間,懸空寺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佈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佈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寺內有佛像八十多尊。傳說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恆山廟群,始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後經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時僅主峰即有大小祠廟60餘處。但惜多數已不存,僅存20餘處,為明清所建。整個建築群佔地範圍東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恆宗殿、寢宮、會仙府、九天宮、純陽宮、關帝廟、文昌廟、靈官廟、龍王廟、山神廟、瘡神廟、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閻道祠、紫微閣、魁星樓、羽化堂、接官廳、龍泉觀等。
恆山建築群建築規模宏大,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是中國道教聖地,號稱“第五小洞天”。
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恆山橫亙于山西北部高原與冀中平原之間,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山間河谷處的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古代關隘、城堡、烽火臺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蹟儲存了下來。
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有恆山十八景之稱。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
恆山懸空寺,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距大同市區62千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恆山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中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全寺共有殿閣40間,懸空寺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佈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佈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寺內有佛像八十多尊。傳說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恆山廟群,始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後經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時僅主峰即有大小祠廟60餘處。但惜多數已不存,僅存20餘處,為明清所建。整個建築群佔地範圍東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恆宗殿、寢宮、會仙府、九天宮、純陽宮、關帝廟、文昌廟、靈官廟、龍王廟、山神廟、瘡神廟、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閻道祠、紫微閣、魁星樓、羽化堂、接官廳、龍泉觀等。
恆山建築群建築規模宏大,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是中國道教聖地,號稱“第五小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