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噸書畫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這是意在筆先的出處。

    書聖說的很明白,意思是筆由心生,應以“心使筆”,對筆的控制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沒有“信筆”的弊病。

    “信筆”就是“下意識”“習慣”等不好的用筆習慣,統稱為“信筆”或者“習氣”。

    大多人練字,都是按照習慣來的,沒有在寫字之前進行“刻意安排”,這就是“信筆”的一種表現。要在下筆之前就想好每一筆的形狀,結構,以及大小,呼應等等。

    我們練字的過程中,臨帖的高階階段是“背帖”。每寫一個字,要有出處,回憶臨帖的過程,再下筆寫出,達到“下筆有所由來”。

    很多傳世書法名作,都有“意”上的表達,比如《蘭亭》的愜意歡暢,《祭侄稿》的悲憤痛惜,《寒食帖》的孤獨淒涼等等。

    能在字中,表達出人的情感,心態,才是“意”。寫字之前先要思考,做到心中有這篇字的“意向”,想表達什麼情感都考慮清楚。不要寫豪放派的詩詞卻用娟秀的小楷,那就“詞不達意”了。

    古人手下的技術純熟,可以很好的表現他想表現的東西。王羲之寫蘭亭是文稿,顏真卿寫祭侄稿是書稿,蘇軾寫寒食帖是詩稿。

    看似“即興演出”,不加思索,沒有刻意,但這都是長期訓練,有技術支撐著的結果,對於初學者,還是下筆之前多思考醞釀推敲一下更好。

  • 2 # 子衿書法

    書法裡的“意在筆先”,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用現在通俗易懂的話講,就是構思。每當執筆在手,凝神靜氣,去除雜念。默想字勢左右均勻,上下相承,肥瘦長短,點畫位置,重心準程,疏密正斜,大小向背。然後下筆。這就是“意在筆先”。

    寫字最不可急。提筆便書,不作思考,寫完以後才來計較得失,此為意在筆後。更有一類,寫完便如完成任務一樣,如釋重負。怎麼能有收穫!

    初學者們認為,自己還沒有能力做到“意在筆先”,只要照著字帖認真臨寫就可以了。其實,這種想法就不對。臨帖之前要先有計劃,寫多少,重點的是什麼,比如今天以橫畫的練習為主,就把字帖中以橫畫為主筆的字挑出來,先把這些字記清,在心裡刻下深深的記憶,再動手臨帖。其它筆畫也是一樣。逐個逐個的筆畫進行突破。帶著目的的去學習,心裡才能對要得到的東西有得失評判。我遇到的很多學習書書的朋友,他們就是不知道給每天的學習制定目標。用功多年,收效甚微。總想著有朝一日的“頓悟”,便破囊而出。無異於痴人說夢。

  • 3 # 一笑貫長天

    意可以在筆先,但絕不是把所有的構思都完成,然後再落筆!那樣,無疑是一次流水線的複製品。

    落筆前,書者對書寫內容的字型大小及落款需有一個整體的構思是必須的。還有就是書者需有一個,將所書寫的內容與以什麼樣的風格體現內容一起,在大腦中進行一次模糊的,有機的契合。

    至於落筆,完全按照預想的方案謹慎實施,或許也能出現一幅好作品。

    但,不是最好的!最好的無疑是那種,隨著情緒引領筆墨那種,有時可能過於恣肆放縱,透過你過硬的功力巧妙收斂,有時也會出現一些拘謹,那只是下次巨大波瀾的一個小小的蓄勢,在山風呼嘯中遽轉恬靜,在閒竹鳴琴裡驟掀風雨,似乎信手而為,實則功力遊刃。

    古人書法把隨性的,自然的作品忝位珍品,就像《蘭亭序》,就如《祭侄文稿》!

    為什麼?因為隨性的,自然的才是真性情,才是真功夫!就象唱歌,帶著感情去唱才最動人,帶著技巧去唱才最令人讚歎!所謂,藝術的最高境界往往是相通,或許就是如此吧!

  • 4 # 佳話時光

    第一層,“意在筆先”是一種良好的書法習慣

    首先,對於初學者,意在筆先指的是下筆之前,對於藏鋒還是露鋒,轉筆還是折筆,都有一定的謀劃。這種謀劃,是為了遵照書法的既定法度,把字寫成“它該有的樣子”。如果不這樣做,初學書法的人往往會掉入已有的不良書寫習慣裡,信手發揮,那就真的很難入書法之門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臨帖階段,講究“入貼無我”,就是說初學寫字,就別想著天馬行空、揮毫潑墨了,一定要養成好的書法習慣,打好底子。所謂“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第二層,創作之前的心境與心緒

    對於書法修習已經有較高段位、能夠出貼創作的書家。意在筆先是一種創作的態度。此時,“意”則是創作意向。鄭板橋把畫竹過程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個階段,和“意在筆先”是同樣意思。未下筆前,要想寫的作品已經在胸中成形。

    “意在筆先”同時也是創作者此時此地真實心境的流露。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顏真卿手書《祭侄文稿》的故事。這篇文稿追敘了顏真卿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顏真卿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縱筆豪放,一氣呵成,寫就了這篇號稱“天下行書第二”的作品。

    第三層,指一種美學追求

    整體而言,書法經歷了從唐代“尚法”到宋代“尚意”的發展和演進。所以,“意”也是一種書法追求。這裡的“意”是關乎美學、關乎情趣、關於性靈的。在這樣的追求下,書法家重視自身修養,擴充套件胸懷和見識,同時也注重詩詞、繪畫、音樂等其他藝術方面的修煉,與書法相得益彰。從蘇黃米蔡、到趙佶、再到趙孟頫,無一不追求書法的“意趣”。

  • 5 # 紅塵彌勒

    我個人理解的意在筆先,是指的落筆之前,心中早已有了寫出來的雛形和意向,就像文與可畫竹,早已胸有成竹,然後方可欣然命筆。

    凡是書法愛好者,誰都有過揮墨寫字的經歷。有的追求一板一眼,有的追求酣暢淋漓,也有的追求奇崛倔強,也要根據書寫的內容與形式,心中謀劃好全篇幅的結構和層次,起筆在哪兒,落腳在哪兒,都會有所構建,心中就是一張寫就的完成圖。

    而題主這裡提及的所謂法則、設計等項,或者心意、情緒、狀態等事,不過是書寫者在動筆之初展現出來的一種個人形態,可以興致勃發躍躍欲試,也可以沉鬱頓挫或徐或疾,總歸要取決於書寫者的個人臨戰狀態,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因人而異。

    寫作之時,自然會留意法則的規範性和本心的張揚度,也叫體制法度內的個性揮灑,不能讓墨守成規害了書寫情境。

    當然了,書寫的時候,個人的心態起著決定性作用。一個人要是篤定執著,屏息凝神全神貫注在筆尖,那就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全情投入,必然會體現寫手的時下心境狀態。

    而如果瞻前顧後的想著制約模式,那就會謹小慎微的按部就班,很可能寫出來一部千篇一律的所謂作品,和作者心中的理想存在明顯的差異,這才是對書寫的極大戕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戀愛關係中,如何避免自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