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鏡清
-
2 # 君山話史
王夫之是著名的學者,哲學家,但是不代表他的看法就是偉光正。班超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人物,沒有之一。
王夫之的評判,是經不起推敲的,我主要說兩點:
首先,王夫之說班超“以三十六人橫行諸國”,原因是“蓋此諸國者,地狹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餘也。”言外之意就是,班超沒什麼了不起了,他能橫行諸國,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地少兵弱,君主都是蠢貨,百姓一盤散沙,所以要搞定這些國家,根本不需要智勇雙全的人。
這個論判是不是太過於草率呢?西域三十六國,或許有幾個國君是蠢貨,怎麼可能個個都是蠢貨呢?這個講不通。王夫之說西域諸國兵弱,這個值得討論。在班超之前,也有一個人認為西域的兵很弱,這個人就是王莽。王莽上臺後對西域採取高壓手段,結果焉耆首先起來造反,襲擊西域都護府,殺掉西域都護但欽。王莽大怒,派出大軍前往鎮壓,結果遭焉耆軍的伏擊,陣亡七千人。從此,西域脫離中原政權,直到東漢明帝時,漢之勢力才重返西域。
僅僅一個焉耆國,就幹掉了王莽的七千大軍,實在看不出“兵弱”,何況焉耆根本不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的兵力在五萬人以上,在帕米爾高原以西還有一個更強大的月氏,即貴霜帝國,當時的君主是著名的伽迪腓斯二世,後來派出七萬大軍進攻班超。我實在想不出,王夫之何以無視事實,把西域諸國想象得那麼孱弱呢?
退一萬步說,即便西域諸國真的非常弱,要幹掉班超的三十六人,也實在不需要幾萬人,幾百人一起上,就算班超有三頭六臂,也斷斷打不過。班超能在如此劣勢之下橫行諸國,沒有本事行嗎,沒有智勇雙全行嗎?
其次,王夫之不懂戰略。他說:“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勢;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西域叛降匈奴,匈奴也不能更強,西域歸服,對中國也沒好處。——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王夫之也是經歷戰亂的人,但他只能成為哲人,不能成為拯救國家的英雄豪傑,因為他不懂軍事。
經營西域,從一開始就目的十分明確,要“斷匈奴右臂”。這個戰略,在西漢時由鑿空西域的英雄張騫提出,後來經過鄭吉、常惠等人的奮鬥,終於在60年後開花結果。漢宣帝時,倚借烏孫之力量,大破匈奴,殺四萬餘人,此役是匈奴盛衰之分水嶺。東漢明帝時,名將耿秉上書請求討伐匈奴,其戰略的第一步,便是出擊白山、控制伊吾、擊破車師,斬斷匈奴之右臂。這個戰略,是西漢張騫“斷匈奴右臂”的修訂版,思路一致:要打敗匈奴,必須要奪取西域。
我十分納悶的是,這一戰略,在史書上反覆提到。西域的重要性,張騫說過,耿秉說過,班超說過,後來的班勇更是全面闡述過經營西域的重要意義。為什麼王夫之卻視若無睹呢?
王夫之的議論中,有這麼一句:“光武閉玉門,絕西域,班固贊其盛德。”在光武中興後,西域諸國由於在王莽時代脫離中國,被匈奴重新奴役,強烈要求東漢政府重新開設西域都護府以為庇護。但是光武帝認為國家剛剛擺脫戰亂,不想生事,拒絕了西域諸國的要求。
看到沒有,光武帝是“閉玉門,絕西域”,而班超是“開西域”,王夫之顯然是認同前者,而否定後者。為什麼呢?因為王夫之是光武帝的鐵粉!我們來看看王夫之是怎麼評價光武帝劉秀的——“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什麼叫“允冠百王”?就是超越所有的帝王。在王夫之眼中,光武帝在各個方面,都是超越所有帝王,光武帝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君主形象。這已經不是欣賞,而崇拜了。人一旦成了鐵桿粉絲,王夫之難免失去一些判斷標準,因為他以偶像之是為是,以偶像之非為非。他的偶像是絕西域的,因此從情感上說,他就不喜歡開西域的班超,把他的功業貶得比較低。這種強烈的情感色情,甚至矇蔽了他的理性思維,因而他對班超的評價,是根本經不起推敲的。
回覆列表
王夫之對班超經略西域的評價是典型的文人論兵,先設立論點,然後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再去找論據。
王夫之:牛在天上飛,你在地下吹
在王夫之的文章中稱:“班超之於西域,戲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橫行諸國,取其君,欲殺則殺,欲禽則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蓋此諸國者,地狹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餘也。萬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實不能逾中國一亭長。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勢;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撓亂其喙息,以詫奇功,超不復有人之心,而今古稱之,不益動妄人以為妄乎?發穴而攻螻蛄,入沼而捕鰍鯈,曰:“智之奇勇之神也。一有識者笑之久矣。”
篇幅很長,大概意思就是班超征服的西域國家,名不符實,他們即使稱王,其實力也超不過中原地區一位亭長。他們即使反叛朝廷,也不足以增加匈奴的勢力;他們即使臣服朝廷,也不足以樹立中國的威力。班超是恃強凌弱,就好比挖洞去抓螻蛄這樣的小蟲,在水塘裡捉泥鰍,沒什麼大不了的功績。
班超:你娃說得輕巧,吃根燈草
王夫之一向主張各民族和平共處,他認為,不同的生存環境 和發展經歷必然形成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樣態和民 族特徵 :“ 中國之與夷狄 , 所生異地 , 其地異 , 其氣 異也 ; 氣異而習異 , 習異而所知所行蔑不異焉 ” 。 夷 、 夏之間人文稟賦有異 , 所以在一般情形下 , 華 夏應善待 “ 夷狄 ” , 彼此間和睦相處 ,“ 各安其所 , 我 不爾侵 , 而後爾不我虐 ,” 反對以強凌寡 。
應該說,王夫之的思想頗有可取之處,但是,班超經略的西域諸國真的像王夫之說的那樣不堪一擊,那樣弱小麼?
西域幅員遼闊,地位重要,又怎麼是蟲穴和泥塘呢
顯然不是的,分開來這些國家也許弱小,只能遭受匈奴、月氏、東漢這樣強國的欺凌,但班超將其捏成一股繩後,在就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掌握在東漢手裡,顯然就會掌握在匈奴手裡 那樣就對東漢很不利了。
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公元78年(建初三年),班超率領疏勒等國計程車兵一萬多人攻破親附匈奴的姑墨國,斬殺了七百人。
元和四年(87年),班超調發于闐等國士兵二萬多人,攻打莎車國。龜茲王發遣左將軍發溫宿、姑墨、尉頭合兵五萬救援莎車。被班超用計調走敵軍主力,然後擊破莎車軍,追斬五千多人。
永元二年(90年)夏,大月氏的副王謝率兵七萬,東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脈西段、喀剌崑崙山脈東南段)攻打班超,被班超擊退。
孫子曰:攻心為上。班超就是擅長攻心的智者、勇者,所以能憑藉微弱的力量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不是因為他的敵人太弱小
這樣動輒數萬軍隊的交戰,怎麼會是王夫之所說的捉螻蛄、抓泥鰍那樣輕易呢?王夫之是飽讀之士,不可能不知道這些歷史細節,但他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就故意視而不見,這恰是中國文人的通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