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鬼加架
-
2 # 妙德師兄
《老子三寶》是王慶林老先生編著的傳統文化,老子道德經的文集。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儉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理解的(三寶)意思是,三寶它是我們生活中的吉祥,老子告訴我們,不管是為人還是做事,還是想成就事業,不論是做家長還是單位領導一定要倡導促導它。
《老子三寶》是王慶林老先生編著的傳統文化,老子道德經的文集。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儉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理解的(三寶)意思是,三寶它是我們生活中的吉祥,老子告訴我們,不管是為人還是做事,還是想成就事業,不論是做家長還是單位領導一定要倡導促導它。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意謂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是慈善;第二是儉約;第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慈善,有柔和、寬容、忍讓之德,故而能勇;儉約,有質樸、自律、內斂、不放縱之德,故而能廣;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有拘謹、精細、周密、不妄為之德,故能成為萬物之官長。如今有人無慈善寬仁之性,竟好勇逞強,無內斂不縱之質,竟伸展擴張,無謹慎、不妄為之德,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那就必死無疑了!慈善,用來征戰,就能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救助誰,就用慈善來衛護他。
這裡,老子第一次提出了“三寶”的概念,即:“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他認為:天下人都認為我所講的“道”大,不象具體的事物,無形無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不好把握,那麼,我講一個好記、好理解、好把握的“三寶”,這樣,便於人們具體操作,這就是“三寶”的由來。
“三寶”是概括性提出,它的內涵、具體表現等,老子並沒有就此展開論述,而是分散在《老子》五千言之中,需要我們去挖掘、分類、領悟和闡述。理解了“三寶”,也就理解了《老子》。
老子認為“道”具有三種鮮明的特性,即“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這種特性被人接收後就變成了“德”。由此我們發現:人類社會所提倡的所有美德、規律、法則大多來自對大自然、對宇宙的觀察和領悟。也就是說,大自然、天地、宇宙本身就具有這些特性,這些特性被人類發現後,進行了彙總、整理、改良、加工,變成了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如:我們所倡導的謙虛、處下、迂迴、通變、包容、柔弱勝剛強等來自對水的感悟,厚德載物來自對地的感悟,無為而治來自對日月星辰、風雲雷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感悟,和氣生財、和為貴、和諧社會來自對陰陽平衡的感悟等等。更重要的是:天地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有恩、有功卻不居功自傲,助其成功卻不加以支配,善利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名奪利……所有這些,都給人類社會以無盡的思考。老子“三寶”,正是參透了天地宇宙變化之理並對其特性進行了高度提煉、概括和總結後奉獻給人類的千古不易之真言。
本書從五個篇章去詮釋老子的“三寶”:篇首,寫三寶的由來;上篇,寫慈;中篇,寫儉;下篇,寫不敢為天下先。上、中、下三篇,每篇有不同章節組成,每章冠有一個標題。“三寶”是一個整體,沒有嚴格的分割,往往“慈”中含“儉”和“不敢為天下先”,“儉”中含“不敢為天下先”和“慈”,“不敢為天下先”中又含有“慈”和“儉”,“三寶”分散於《老子》一書,只是各章節突出重點不同罷了。本書以“通行本”為藍本,又打亂了八十一章的排列順序,將八十一章中重點講“慈”的歸入“慈”這一篇,將重點講“儉”的歸入“儉”這一篇,將重點講“不敢為天下先”的歸入“不敢為天下先”這一篇,以此重新編排章節。其經文內容又未完全照搬“通行本”,而是參考了一些大家的版本,特別是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書甲、乙本和1993年出土於湖北荊門郭店村戰國楚墓的甲、乙、丙三組竹簡。各章標題大多是從《老子》原文中摘取名言冠之,個別章節根據經義發揮後形成之。每章由題解、原文、註解、譯文、悟道心得、經典事例六部分組成。原文、段章、字句、註解及譯文吸收了古今一些大家的優秀成果,有繼承有感悟,不侷限於一個版本。這樣,各章標題從不同角度、層面圍繞“三寶”展開剖析,使“三寶”內涵更豐富,更便於把握。篇尾,寫老子探秘,對老子姓氏、出生地、老子與《易》、老子與《尚書》、老子與黃帝、莊子、禪宗及老子在世界的影響等進行些探索,力求使讀者對老子及“三寶”思想的形成有個較全面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