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5951823158

    (一)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階段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群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在實施過程中,要聯絡學生生活背景和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問題中心,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綜合性。

      1.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並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既可以由學生自行確定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或專案,也可以由教師提供選題或專案建議;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要重視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絡,引導學生從自然、社會、自我等方面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中小學可以把學生的科技小發明、科技小製作納入研究性學習的範圍;要注重與現代科學發展的聯絡,讓學生了解一些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啟迪思維,激發探究的熱情;要加強與學科學習的聯絡,在學科知識的拓展和應用中生成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有效地應用各科知識。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和技能基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範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態度,初步創新精神。

      普通高中階段的研究性學習,可參見《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指南》,進行整體規劃與實施。

      2.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社群和社會的體驗性、服務性或公益性的實踐活動。

      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群,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群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內容主要包括以社會考察為主的社會體驗性活動、以社會參與為主的實踐性活動、以社群服務為主的公益性活動等方面。活動主題的確定應密切聯絡社會生活,充分利用社群資源,並注重與其他學習活動的貫通。

      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應適應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應圍繞主題,在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主動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以操作學習、設計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活動。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透過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懂得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常識,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術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技能;透過技術實踐與技術探究活動,學會簡易作品的設計、製作及評價,初步具有技術學習、技術探究及技術實踐能力;豐富勞動體驗,具有親近技術的情感和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安全而有責任心地參加技術活動,初步具有技術意識、職業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和審美意識。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勞動實踐、技能練習、工藝製作、簡易設計、技術試驗、職業體驗等。這些內容及活動形式,既有一定區別,也相互聯絡,在課程實施中不能機械理解、相互割裂。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實施,要避免機械的、單一的技能訓練以及專業化傾向,應與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資訊科技教育等內容有效整合。在重視操作技能習得的同時,應重視對技術原理與方法的理解、應用;要重視對技術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發掘與感悟,重視對技術的設計、試驗與創造方法的實踐與探究,強調技術規範的學習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統一。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實施中,必須遵守安全規程和做好勞動保護,並加強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資源建設。

      高中階段的勞動與技術教育透過開設獨立形態的技術領域予以實施,具體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進行。

      4.資訊科技教育是為了適應資訊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學習活動。

      資訊科技教育的目標是: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資訊科技的基本常識,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學會運用以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獲取、處理和表達資訊,並用以支援學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利用資訊科技的意識和能力;體驗和感受資訊科技對社會發展、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思考、討論和分析與資訊科技應用相關的社會現象,養成良好的資訊科技使用習慣,具有健康負責的資訊倫理。

      資訊科技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在實踐學習中瞭解資訊社會的含義,體驗和分析資訊科技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影響;合理利用網路,有效獲取資訊,支援學科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解決實際問題;能使用常用資訊處理工具,綜合運用寫作、繪畫、表格、動畫等多種方式,處理併發布資訊;以機器人為載體,初步瞭解自動化原理,體驗並初步學會透過程式設計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資訊科技教育的實施應重視結合學生經驗,突出實踐性;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培養交流能力、形成良好資訊意識;要兼顧趣味性和挑戰性,提高資訊加工深度,促進高水平思維;創設多樣化、分層次的學習機會,鼓勵個性發展和技術創新;要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注重為學生創設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

      資訊科技教育中的某些內容,可根據需要在某一學期或學年獨立開設。小學3-6年級資訊科技教育的總學時為60學時,7-9年級資訊科技教育的總學時為72學時,普通高中階段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為依據。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應突出上述基本內容,同時,有效地整合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等)、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環境教育、科技教育、“綠色證書教育”等內容,構成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

      選擇與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應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確定活動主題,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明確問題或主題的意義。學校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學校內部的課程資源,整合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學校要有意識地選擇社會環境,引導學生了解與體驗社會,從社會生活中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主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哲學與文化的關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