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關於《蘭亭序》的爭論,一共有多少個版本?
8
回覆列表
  • 1 # 鐵根述評

    蘭亭序被書法界尊為不可以企及的頂峰,真跡讓皇帝帶到陰間去了,所有能看到的都是膺品。可見小眾文化小氣得很,也詭異得很。探討臨摹多少?沒有什麼意思。

  • 2 # 作家趙清川

    現在大家普遍承認的是馮承素版本,實際虞世南和褚遂良也臨摹過,而王羲之的原跡,大家都知道進了李世民的墳墓裡了

  • 3 # 茶禪道1

    蘭亭序作為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書俱佳,堪稱巔峰之作。歷代書法大家多有臨習,摹本甚多。因其真跡遺失,目前所能見到的皆為摹本。被公認最接近原作神韻的,為馮承素的神龍本。

  • 4 # 軍子歌

    蘭亭序廣泛被書法界奉為“中華第一書”版本很多像馮承素摹本、褚遂良摹本、虞世南摹本、蕭翼摹本、張金奴摹本、宋仁宗摹本、鄭板橋摹本等等歷代相傳不下百餘種。

  • 5 # 書畫殿堂

    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仍在陝西?

    關於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去向一直成迷。那麼這件無價之寶,現今在何處呢?目前,關於《蘭亭序》的去向有幾種說法。

    一、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之中。雖然昭陵在五代十國時被溫韜盜挖過,《蘭亭序》仍有可能還在昭陵之中。

    二、唐太宗的兒子李治也鍾愛《蘭亭序》,將它帶入乾陵陪葬,且乾陵並沒有被盜記載。

    三、溫韜從昭陵中盜掘出《蘭亭序》。後來他混跡在後梁和後唐,他用包括《蘭亭序》在內的寶物打點賄賂後梁、後唐的官人。

    四、溫韜死後,他的外甥鄭玄素繼承了他的遺產,《蘭亭序》落入鄭玄素之手。

    五、唐太宗死後,給他陪葬的《蘭亭序》並非真跡,而是臨摹品,真跡也未被陪葬到乾陵之中,而是流傳於世。

    先說說溫韜這個人。溫韜原名李彥韜,五代時梁華人。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溫韜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溫韜趁戰亂,在其任期內盜掘開的。溫韜盜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明確記載。

    眾多唐代帝王陵墓中,僅剩乾陵未被盜掘。據說,在溫韜準備挖乾陵時,忽然風雨大作,致使其工程不得已進行,只得改期。可後來每到準備挖掘乾陵時,都會出現風雨交加的天氣,他的下級提醒他,這有可能是鬼神相護的原因。於是,他終於感到了害怕,再也不敢挖掘乾陵了。

    說完這個盜墓業的“佼佼者”,我們分析一下以上幾種《蘭亭序》去向的可能性。

    第二種可能性比較大,畢竟,乾陵未被盜掘過,保不齊李治或者武則天將這件無價之寶帶到墓裡陪葬,還是很有可能的。

    第三四五點,可能性不大,畢竟唐之後再也沒有《蘭亭序》流傳於世的任何野史或者正史的記載。這說明要麼《蘭亭序》已經被毀了,要麼是根本沒有出土,但凡沒有被毀,一千多年的時間,總會有蛛絲馬跡吧。

    目前,最好的《蘭亭序》是神龍本,由唐代書法名家馮承素臨摹,《神龍本》是最著名的《蘭亭序》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如果沒有被毀,可能不在乾陵也不在昭陵,而是在其他人的陵墓裡,包括唐代的這些皇帝、達官貴族和之後五代十國的達官貴人的陵墓。這只是是一個猜測,畢竟沒有任何這方面的線索。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各種版本的《蘭亭序》都是古代各書法名家的摹本。由唐代書法名家馮承素臨摹的《神龍本》是最著名,因其寫成是在唐朝“神龍年”,由此又稱《神龍本》,《神龍本》全篇17個“之”字,竟無一相同!

  • 6 # 臨池管窺

    早在隋朝末年,《蘭亭序》的拓本就已流行於世了。

    唐天寶年間的史官劉餗,在所著《隋唐嘉話》中,對此就有記載:《蘭亭序》真跡於梁“候景之亂”時從內府散落民間,為智永所得。後永獻陳宣帝(陳頊),隋平陳時,又由晉王(楊廣)得到。智果向來和楊廣親近,借真跡拓印。可直到楊廣登極後,竟忘了索回。於是《蘭亭》真本便落在了智果手中。智果死後,傳給了弟子辯才。。。唐太宗為秦王時,見到流轉於市面的《蘭亭》拓本,極喜愛。但多方高價求購真跡卻不可得,及知在辯師處後,使蕭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621)入秦府㽻藏。貞觀十年(636),唐太宗命摹工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現存《蘭亭序》的臨本、摹本及各種刻帖本,不下數百種,完全可以建專門的“蘭亭博物館”了。現介紹其中流傳有緒、價值較高的數種。

    唐摹本《神龍蘭亭》,因該帖首部有唐中宗神龍年號“神龍”二字的左半印而得名。元朝郭天賜跋中稱:“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等奉聖旨於蘭亭真跡上雙鉤所摹”。從此被認為是馮承素摹本。近代啟功先生稱此本“筆法濃纖得體,流美甜潤,迥非其他諸本所能及”。他認為:“此本最見神采,且於原跡中墨色濃淡不同處,亦忠實摹出,在今日所存種種《蘭亭序》中,應推為最善之本”。清乾隆皇帝刻《蘭亭八柱本》,列此本為第三本。

    《張金界奴本》白紙本,故宮博物院收藏。此本無摹寫人名款,且因歷代屢經裝裱洗刷,字跡墨色已極黯淡。帖首有元朝“天曆之寶”大印,帖後有元人題“臣張金界奴上進”。因此在明、清兩朝被稱為《天曆蘭亭》或《張金界奴本》。到了明朝董其昌題跋稱:“唐虞永興臨禊帖”從此又被稱為虞臨本。清乾隆帝刻《蘭亭八柱本》,列此本為第一本。

    《褚臨蘭亭》墨跡紙本,此本被乾隆列為《蘭亭八柱本》第二。明末為項元汴得,清歸梁章鉅,今存湖南省博物館。此長卷前隔水上有明代人題“褚模王羲之蘭亭帖”,帖後有宋、元各家題跋,但除了米芾第一跋的詩中提到褚遂良外,其餘各跋都未提到褚臨,到了明代陳敬宗跋開始有了褚臨之說。因帖中有些字的用筆結體與米芾類似,所以也有人提出為“米臨本”。為歷代學習《蘭亭序》之重要範本。

    《黃絹本蘭亭》,此墨跡絹本第四行“領”字上加有“山”字,故世稱“領字從山本蘭亭”。該本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帖前有明朝文彭題簽:“褚河南臨蘭亭真跡”帖後有米芾等歷代跋文,但米芾的跋文是從別處移來的。在王羲之《蘭亭序》傳本中,此卷質量亦屬上乘,並廣泛流傳。

    《定武蘭亭》,此本為最早的《蘭亭》刻本,且被譽“刻本第一”。具體刻於何時,歷代說法不一,相傳為歐陽詢臨本摹勒上石,藏於唐宮。據記載原石從五代石晉之末開始流傳,朱溫篡國,移石汴梁。後唐、石晉皆短命王朝,遼耶律德光滅後晉,掠碑北上,中途病死於殺虎林,碑石被擲。北宋仁宗慶曆年間,在河北定武軍重新發現,故得名。宋代南渡長江後,石又丟,幸佳拓尚存,有王拓題識,趙子昂、康裡子山、鮮于樞、虞集諸跋。《獨孤僧本》即《定武蘭亭》本,獨孤長老贈趙孟頫,趙拜讀後寫了著名的《蘭亭十三跋》。清代為譚祖綬收藏,後於清乾隆年間遭火焚,僅搶出三小片,翁方綱得之作跋題簽。。。今能見到的《定武蘭亭》拓本不下數拾種,但真正的原石拓本僅三本而已。一是元朝柯九思藏本,現由故宮博物院收藏;二是元朝吳炳藏本,已流入日本;三是元朝獨孤長老本,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除上述五種《蘭亭序》外,現流行於世的還有:《開皇本》、《遊似本》、《洛陽宮本》、《玉枕本》、《穎上本》、《賜潘貴妃本》、《上黨本》、《薛稷本》、《米氏袖珍本》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秀波事件後,他還能東山再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