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頓果v
-
2 # 笑嘻嘻吃酒
經與子的讀法不同。“子”主要是策略技術層面的知識。若有精嚴的解讀,學習起來事半功倍。“經”的核心是三觀體系,屬於三觀學。學習成效在於是否能發明、轉變個人三觀以契合。這就不是別人解讀能幫到的,或者說是幫助很小很小。最有效的辦法恐怕是用心生活、勤于思考。而非求助於某些大師。些許淺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
3 # 天一堂房宅診所
對於上述問題,我本人沒有讀過太多人的註解和解讀,我學習《易經》是從南懷瑾老先生的註解和倪海廈的《天紀》開始的,以我個人的理解和認知我認為,二位老師對於《易經》的解讀是真正的精通。因為《易經》本來就只有影象而沒有文字!後人很多學習《易經》的人都是在學習孔子等後人的註解來學習《易經》,被這些文字束縛住了,所以他們對於《易經》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這些文字的從面上,很難有所突破和進展。其實《易經》只有“乾、震、坎、離、艮、巽、兌、坤”八個卦的八個符號,沒有文字所以叫做“無字天書”。
我認為南師和倪師兩位老師的解讀和註解,應該說完全是從《易經》的陰陽,和“天、人、地”三才理論學說等基礎開始,到《易經》的象、數、理的深入,由淺入深的解讀,完全脫離了所謂文字的束縛。並且,天文、地理、人事,融匯貫通,真正讓後學者從中學到《易經》的應用之道,能夠學以致用。
《易經》的知識體系龐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每個人對於《易經》的理解和認識都不僅相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習《易經》靠的不是一個人的學歷有多高,知識面有多廣。靠的是一個人的悟性,和對於自然規律和社會的認知,並且要將《易經》的理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不斷地去體悟和驗證《易經》的理論。一個人的人生經歷不一樣,對人生的體悟不同,學習《易經》得出的結果也會不同。學習《易經》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體道、悟道、得到的過程。
-
4 # 狼主1970
《易經》《道德經》是人類生存智慧之鏡,鑑照古今,自省而修身,自律而正德。持身中正,知行合一。
大道至簡,開悟即明;釋者千篇,徒亂人意。執兩經自悟,善身而益於人,道自明矣!
至若讀釋解之作,孔聖繫辭,無文言之基礎,何以達學識之精妙;無思想之大成,又怎曉老莊之道玄。
人者皮之為具,神之為主。二者一陰一陽,生命不息,幻化不止。認知自我,定位準確,能平衡內外,道得矣!以得道之身,孜孜以求,懷常情惴測萬物,順自然一笑而釋二經。
回觀諸子,則各有千秋,可學其精妙之言;撥開亂象,看月朗風清,自不會惑於浮聽。
大道至簡本常情
六爻開釋話比應
三山無為今猶在
四海有容水未盈
富貴窮通迷人眼
名利擾擾亂心旌
易得易失非常易
一念悠悠似浮萍
-
5 # 秦風攸攸
要說對《易經》最為理解的人物無非這三個人:周文王、老子和孔子。伏羲創立八卦之初本就是無字天書,文王衍生六十四卦及《周易》,老子依據其理撰寫了《道德經》,後來的孔子又對《周易》進行了進一步的註解及《易傳》。我們現在所看帶文字的《易經》,基本都是孔子的註解。
伏羲最初是從人的角度理解“自然”,萬物從何而來?去往何處?他認為天為陽,地為陰,看到日出日落,月生月落並將其設為四個象:“少陽、太陽、少陰和太陰”分別代表萬物“萌發、生長、衰弱和死亡”,並衍生出以“乾坤”為主的“八個基本卦象”及“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也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當時並沒有文字,這也是後人設想的。
周文王進一步對其完善,他認為天地陰陽迴圈往復才能使得萬物生生不息,並將八個基本卦象兩兩組合,衍生出六十四卦,並做簡單註解,涉及天文、地理、人倫、人治等內容,及《周易》。
老子認為宇宙之初本為“虛無”狀態,老子設其為“道”,道生出一個最小單位為“一”,一中出現陰陽互動作用,互動作用產生了“萬物”……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告訴我們萬物初生於虛無,自當迴歸於虛無,人出生於道必將回歸於道,所以“道”是開始也是盡頭,後來的著有《道德經》一書。他認為無論人倫、人治、科技都當守“自然”之法,及“道法自然”。
孔子為老子之徒,他讀了《易經》之後,感慨萬千,窮其一生研讀,有了後來的《易傳》,孔子的《論語》有這樣一句話“吾道一以貫之”……就是說:“我所講的道理,都是受《易經》所啟發的”……
《易經》被古人尊為“群經之首”,後來的“諸子百家”各類學說,均是依據《易經》這本書而來,其寓意“廣大經緯,無所不包”我們的很多詞彙都來源於《易經》:否極泰來、水生火熱、七上八下、群龍無首、飛龍在天等等,我們說的話也有很多詞也是根據“易理”而來,比如:“隨時隨地、差不多、看著辦、不一定”等,因為《易經》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在變,一個爻一變整個卦的“象、數、理”都會變,所以我們經常說“變卦……變卦”時一變,情況就變,情況一變辦法就得變。所以我們靠著這種思維走遍天下,這也是《易經》的偉大之處,也是我們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至今的原因!
人的頭腦裡不該只有“是非對錯”,而是需要真正的“智慧”,我們的智慧之源,就是這本《易經》!
-
6 # 菩提路上13
想了解一座高山,最好登上週圍更高的山峰!以聖解聖,自然會通。最好遠離磚家大溼。
建議讀佛經,聖經
-
7 # 波羅密2
謝謝老鐵邀請,這兩本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巔峰之作,是經典中的經典,後人對這兩本書的解讀各式各樣,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很多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兩本書忘家揣測,道德經中前兩句就告訴人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長名,書中所講的道理,不是靠語言去描述的,包括一些八卦符號,他們屬於玄學的範疇,寫這兩本書的人,智慧已超越大眾,不是一個等級,後人的解讀,只能僅供參考,我讀的比較通俗易懂的,是南懷瑾老先生,他對兩本書的解讀,讀了之後讓自己受益匪淺,有了更深入的體會,或者說嚐到了其中的一點滋味,他老人家應該是有深入的研究,當然,這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
8 # 於雁鳴的哲學與易經
可以說,對於易經的解讀,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是讀懂了,更不要說是精通了。流傳本的卦序是錯誤的,而大多數人都接受了這個卦序,也就是接受了這個錯誤,因此,在卦序不正確的基礎上對於易經無論怎樣解讀都不可能是正確的,都不能完全、正確地理解與詮釋易經。人們對於易經的尊崇,是源於對個別卦義或者卦辭的深刻解析,其中也包含後人對易經卦義的提升與渲染,這同時也包含後人對易經解讀者的崇拜。但無論怎樣的解析與崇拜,事實上卻沒有人真正讀懂了易經,這也包括了孔子。
回覆列表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若無真正的求學心,就是說出來你也不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