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貪財的小胖子
-
2 # Lan出入平安
對自己不捨得是什麼心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為什麼對自己總是不捨得去花錢,同樣的還有為什麼自己大舍得大手大腳,其它的都是沒有很好的金錢觀,不能與金錢保持良好的關係,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你是不是有同樣的想法。
對父母捨得,因為父母教育我們要節約用錢不能浪費,父母教育我們,要省著點花。
對愛人同家人,對自己來說,心裡有著一種責任感。
有時候自己想,花錢的時候有罪惡感,同時自己想父母還在省吃儉用,自已憑什麼就先享受。
有的人會想到,認為賺錢很辛苦,自己賺錢能力就這樣,為了父母,愛人及家人過得舒服點,也只能自己不捨得了,不是自己不值得不配擁有的好東西,而是對自己的責任。
-
3 # 三種絕色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太多了!
豈止是多而已,簡直普遍都這樣,只要這個人的心在家裡,基本都會這麼做。
這樣做也沒別的原因,就一個字;愛!愛這個家,愛家裡所有的人,想把力所能及最好的給他們,當然會這麼做了。
其實真的基本上每個人都會這麼做。一個人再壞再自私,也基本是針對外人,對自己家人都會無私的奉獻。
尤其是女人。
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喝,把錢都花在老公孩子身上,這不就是當今社會我們中國女人的寫照嗎?
從我記事起,我媽媽就是家裡頓頓吃剩飯的那個人。是省吃儉用給我們姐妹買新衣服、買文具,而從不見她添一件新衣服的人。我們吃零食的時候,偶爾塞給媽媽,她都會說她不愛吃。情節很老套,但是好像所有的媽媽都是這樣。
我們長大了,我們也做了媽媽。生活條件富裕了,可是我們還是不捨得為自己花錢。孩子要接受最好的教育,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這些需要錢;老公人到中年,要打扮的端莊得體,好衣服貴衣服要買給他;媽媽爸爸老了,他們吃了一輩子苦,吃的用的滋補養生的,我們要時常買給他們。而我們自己;化妝品可以用便宜的,省下錢;衣服可以淘寶打折的,省下錢;我們還年輕,不需要滋補,各種好吃的水果零食要留給孩子老人…
總之;對家人孩子啥都捨得,對自己從來不捨得,是最正常的人性寫照,沒啥奇怪的。
-
4 # 牛媽聊生活
以前看過一位心理學家寫的一篇文章,說是對自己捨不得人,跟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
對自己捨不得的人,大多小時候成長過程中家裡物質匱乏,節儉慣了,習慣性地以價格來衡量一件事或一件東西值不值的擁有。同時這類人,對家庭有強烈的責任感,總覺得自己對家人有責任,有義務要幫扶,要付出。
對父母、愛人、家人,因為愛他們,因而想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東西。但是對自己,習慣性地節省。從沒覺得自己要擁有好東西,差不多就行了,甚至還有一種自己不配穿這麼好,用這麼好東西的想法。
牛姥姥就是這樣的人,對自己非常節儉,對身邊人卻很大方。你說她把錢看的重吧,可是為人處世卻很大方,和人交往從不讓人吃虧。比如我家辦喜事,人家隨情300元,等人家辦喜事時,她定要隨情500元起步,只多不少。你說她不把錢看的重吧,天黑了,連燈都捨不得點,更別說開空調了。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他們,他們如同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
5 # 簡學英語
對父母,對愛人,對家人捨得,對自己卻啥捨不得。過去我一直以為這是一種大公無私,是一個人值得被大力頌揚的高尚情操,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我反而覺得它是大錯特錯的虛榮心和本末倒置的糊塗,就好像你熱情地把自己盈盈笑臉給人家遞過去,卻被對方無情地扇了一記重重的耳光,你完全被擊懵了,但悲催的後果也只能自作自受。
人,一定要對自己好,關愛照顧好自己才是活好最重要的事。對於諸多跟自己相關的事情,比如自立,自尊,自強,自知和自重等等,它們的前提都是一個自己愛自己,自愛是根,任何事物一旦失去了根,都將毫無結果而言。
一個人如何自愛呢?首先,把自己放在最中心的地帶,但有悖道德事不做,自愛不同於自私,只知道謀求自己的利益,自愛是對自己的最基本保護。第二,懂得愛自己後,委曲求全,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就不去做了。一給“魚”不如 授“漁”,二雪中送炭的關鍵點在於炭是在雪天送的,如果在伏天送的話,肯定不敢保證一定受歡迎了。第三,愛自己是萬源之本,都說大樹底下好乘涼,那一定得保持大樹的枝繁葉茂,方法只有一個勤給大樹澆水施肥及時消除病蟲害,否則當大樹因乾旱或蟲害變成光禿禿的樣子時,蔭鬱天下的好事情就辦不成了,它無能為力了,沒有米,再巧的婦人也是做不出飯來的。
所以,把自己對外的愛一點點收回來吧!先愛自己,茁壯成長,直到成為一棵參天大樹,或做棟樑,或給路過的人一片歇息的蔭涼,怕的是你只是一個乾草垛,卻敞開胸懷讓羊群進入飽食,慘痛的結局只有一個:草垛沒有了,羊群餓死了。一個人,學會愛惜和心疼自己是最重要的生命之歌,是必須全心全意學習的生活大課程,包括跟自己的和解。
-
6 # 靈犀的呢喃細語
這個問題,我有切身的感受,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在對父母方面,即使我沒有太多錢,只要是我爸媽說需要什麼東西,我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他們實現。每年過年給父母錢,過節給父母買禮物,只要自己的經濟能力還能承受,就優先考慮他們的喜好和舒適度,不太看價格。
對愛人也是如此,為了讓能讓他在生日的時候,收到喜歡已久的手錶,省吃儉用很久,買了一塊非常貴的名錶送給他。一起出去玩,吃飯,花費,也從來不會讓他一個人付,能自己付的都會自己付。平時看到他喜歡的東西,也都會毫不猶豫的買給他。
對家人方面,我的弟弟妹妹,平常說想要什麼東西,我都會給她們買,衣服鞋子,化妝品等等。
而我自己,不講究名牌,當別的女生都買名牌包包化妝品的時候,我卻是化妝品不捨得買大牌的,買衣服不捨得去大商場,基本網上購物,買東西反覆的貨比三家,看到價格合適才買。能省的都可以省。
有時候工作辛苦,想出去旅行放鬆一下,但是一想到爸媽還沒有好好享福,還在工作,內心就會很愧疚,就不想出去消費了。總是覺得自己花錢享受就是不夠孝順,心中不安。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常常陷入這種自我矛盾中。
還好,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的內心想通了許多,與自己和解了很多。也嘗試反思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理。
最終我發現,原因應該追溯到童年時期。小時候,父母經常教育我要孝順父母,照顧關愛弟妹,對自己好的人也要懂得感恩。這是在思想上的引導。
另一方面是,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父母主要靠農田以及體力勞動來維持家裡開支,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那時候學會了勤儉節約,另外從小看這父母這麼辛苦,就在心中暗暗發誓長大後一定要讓爸媽過上好日子,來報答他們。
所以這種思想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還好現在,想明白了很多,覺得自己過的好點,也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
回覆列表
因為他們是你最愛的人,看的比自己更重要,說明你不是自私的人,是一個善良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和自己生活的家庭環境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