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者檟肅霜
-
2 # 閒白社
王宗嶽的《太極拳經》原來的名字是《太極拳論》,是因為武禹襄得到這套太極拳論之後根據自己理解,在原稿前面加了一段解釋性的文字,這段文字沒有標題,後來抄他這本拳譜的人就給定名為《太極拳論》了,後面原稿上的《太極拳論》為了區別後加上的文字,就改叫《太極拳經》。
題主所說的纏法理論似乎只有陳家溝的在講,這是因為陳家溝最早只有架無論,只有招式架子,沒有《太極拳論》這些理論文字。
王宗嶽的太極拳經是武禹襄的哥哥當時的河南省舞陽縣縣令在自己的轄區得到的,後來楊露禪又從武禹襄這裡得到了拳論。
現在流行的太極拳流派都是楊派和武派的傳人,尤其是楊露禪當年到京城傳藝,一時間太極拳這一門拳種才廣為人知。
陳家溝的拳法是自己的發揮,陳家溝只有太極拳,從來沒有過《太極拳經》。
-
3 # 太極仁拳
”太極拳,纏法也。“這句話是陳鑫在他所著的《陳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對太極拳下的定義。後來,陳發科的弟子洪均生在他所著的《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中也沿用陳鑫對太極拳的定義。而王宗嶽所著的《太極拳論》一書對太極拳的技擊規律特徵表述的十分具體明瞭清晰:立如平準(保持自身平衡),活似車輪(身體輕靈圓活),捨己從人,不丟不頂,隨曲就伸,人剛我柔,我順人背,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彌長,退之則彌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上下相隨,粘連粘隨,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耄耋御眾。也就是做到不頂不抗,順勢而為,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避免遭到對手攻擊,不被擊傷擊倒。 王宗嶽《太極拳論》揭示了太極拳就是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破壞對方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防身自衛術,或者就說太極拳是順勢而為的拳術,也就是大家習慣說的太極拳是以柔克剛的拳術。陳式太極拳之外的其他大多數太極拳流派的大師都不認同陳鑫對太極拳的定義”太極拳,纏法也“,都推崇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對太極拳的定義。順勢而為就可以不費勁甚至不接觸用力,就可以以弱勝強以小博大。順勢而為就必然要後發先制。後發先制必然要以快制慢。”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說的就是後發先制,以快制慢。
根據王宗嶽《太極拳論》對太極拳技擊規律特徵的描述可知:纏法並不是太極拳,八法五步十三勢也不是太極拳,混元勁也不是太極拳……,只有順勢而為才是太極拳。
-
4 # 太極清風0532
沒有必要講!題目中的纏法,即纏絲勁,是各流派中都存在的勁力。少林、武當,外家、內家……甚至,包含了現代的各種博擊。仔細觀察,有哪一位,出拳進攻,伸掌格當的發勁路線,是直來直去的?。 用太極拳的說法,人體四肢、身軀動作都有圓,圓有大圓小圓之分,纏法有順纏逆纏之別。簡單通俗的說,如月亮圍著地球轉,有公轉自轉。 各流派的太極理論中不是沒提,而是意在其中了。就像濟南洪鈞生老前輩,講過的:纏絲勁就像我們手拿筷子吃飯,夾菜時,手背朝上或朝右,往嘴裡送的時候,必然手背朝下,手心朝上……這是再明白不過的事情了。再如:現在自由博擊,被戲稱為王八拳的大擺拳,更是典型的輪大圓,不一一例舉……一句話,每個人只要動,就會產生圓、產生纏勁。
各流派太極拳理論中沒提,這是自然的,凡能著書立說之人,都是些大家。即便沒提,他們也是身體力行的去修煉過,也是求學問的真人。他們的理論,能夠提綱挈領,對於後人就足夠了。
各流派的武術、太極拳,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孫中山先生曾經親筆題寫“尚武精神”,鄧小平同志曾經親筆寫下:“太極拳好”。 願太極拳這項體育運動,能夠為我們新型的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們的健康服務。真正的成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健身運動……
-
5 # 東北虎男323
反對其他回答者,太極拳的源流,中國有上百篇論文研究,有史料證據,請大家不要信口胡說。
第一,王宗嶽是清代人,他的太極拳論確實沒有纏勁說法,但是,今天太極拳的主流流派,楊式太極武氏太極吳氏太極等等都是楊露蟬和武忠禹根據武在自己縣發現的王宗嶽太極拳經。發展出來的,但請注意楊露蟬之前是在陳家溝學的太極拳,當然楊露蟬叫綿拳,所以今天有人說陳家溝練的是綿拳炮錘不是太極拳,太極拳以楊露蟬開始,以前沒有太極拳
第二,但是,陳家溝族譜和其他記載,明確證明,陳家溝不是祖傳綿拳和炮錘,是通臂拳,陳家是明朝初年從山西遷移到河南溫縣常陽村,後改名陳家溝,練通臂拳保家,直到陳王廷,才有新拳術,這個新拳術,也就是後來所謂綿拳炮錘,其實也不是陳王廷發明的,而是歷史上一位在史書上甚至教科書上的大名鼎鼎的人物發明的
第三,陳王廷是廩生,陳家和李家有姻親,李家有一位明朝尚書,李精白,李精白有一個兒子,叫李信,李信和陳王廷是姐夫小舅子關係,李信是舉人,和陳王廷都是文化人,地主家庭,李信過繼給他伯伯(這也是之前歷史學家認為李信不存在原因,因為找不到李精白家杞縣的舉人記錄,但是李信過繼了,舉人在外地考的,歷史講證據的)
第三,李信和弟弟李仲還有陳王廷一起練武,沒錯李信就是文武全才,在千載寺一起練武,千載寺有碑文,是國內最早的太極功記載之一,李信他們應該是根據太極養生功,結合戚家軍武術創立了太極拳,陳氏太極拳的小架老架新架都有很明顯的戚家軍拳術痕跡,根據李家族譜,他們稱他們創立的拳法就叫太極拳,很明確的記載
李信後來被迫造反,後來投靠李自成,改名李巖,制將軍李巖,李自成的後期的政策和口號都是李巖的,歷史上非常有名。儲存至今的李氏族譜有記載。
第四,所以,陳家溝的拳法,從一開始就叫太極拳,也是我們所知,最早的太極拳,有纏勁
第五,王宗嶽從哪學的太極拳?不是李家還有哪?
-
6 # 92816513234燕山
本來就沒纏絲勁一說 看看陳績甫和陳鑫陳式太極拳合出本 纏絲勁誰創造出來的 八十年代有文章說一女太極拳選手因為纏絲勁手臂顫抖
回覆列表
山右王宗嶽寫的,原來叫“拳論”,在清代道光能、咸豐年間武禹襄加了兩個字,叫“太極拳論”。具體的理論建立是武禹襄。今天楊家、吳家(吳全佑為楊祿禪手傳弟子)、武家(楊班侯啟蒙太極是武禹襄手傳)、孫家(李亦畬弟子郝為真手傳孫祿堂)共有的理論由楊班侯從武禹襄李亦畬這一系中帶回楊家。所以楊氏太極、吳氏太極、武氏太極是一個流派,在民國以前不分的,就叫太極門。陳氏太極在民國時期因為楊祿禪的名氣,才重視這個原本外來陳家溝的拳種,陳家沒有武家的理論。拳經本是綿張短打拳的記錄。戚繼光在研究了拳經之後,匯聚明朝32家拳術,合為一個記憶套路,借用拳經的理論,稱為“拳經捷要”。民國初期,陳家溝剽竊了“拳經捷要”的29招,跟自己的炮捶拳法混堆,由一個陳氏沒落書生陳鑫,按照周易的哲學理論,加上自己的氣論,創編了今天的陳氏太極拳(即圖說所記載的拳譜),它才是纏法或者纏絲勁的由來。標準太極門只承認抽絲勁,即“運勁如抽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