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伯牙子期
-
2 # 澎湃的蒜
歷史上的三國,魏,挾天子以令諸侯雄踞北方;吳,依仗長江天險佔據江東;蜀,以匡扶漢室為名立足天府。一時間相互牽制誰也滅不了誰。魏曹丕先稱帝,號稱天下正統。稱帝標誌著立國,意味著天下都是屬於魏政權的。蜀劉備當然不幹了,你這是屬於篡位啊,我是漢室宗親,要稱帝也應該是我啊,所以劉備第二個稱帝,就是說天下屬於蜀的。吳孫權一看,你們兩個都稱帝了,論啥我也不能比你們低啊,所以他第三個稱帝。他們都向天下宣稱自己是正統,但他們都沒有實現大一統,終究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時期的割據勢力,最終歸晉。只是後人習慣稱之為魏國,蜀國,吳國罷了。
-
3 # 歷史寶藏
提起風雲激盪的三國,我們都知道那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崢嶸歷史。
也都耳熟能詳是魏、蜀、吳三方相掐。
因此三國就是魏蜀吳三國,貌似沒有什麼異議。
然而真實的歷史還真不是這樣。公元220年,曹操的次子曹丕,做了一件他老爹做夢都想做的事情,給大漢王朝正式畫上了句號,踢開了漢帝劉協,新立國號“魏”。人們為了和之後的北魏做區分,稱之為“曹魏”。
所以三國中的魏是沒有問題的。
公元229年,南國的孫權耐不住寂寞,也稱了帝,國號“吳”,史稱東吳。
因此三國中的吳也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就出在立國最為坎坷的劉備集團。劉備畫像
就在曹丕稱帝的次年,公元221年,一心恢復漢室的劉備集團,看到漢朝滅亡,趕快在蜀地高舉漢朝的大旗,因此毫無疑問的以“漢”為號,顯示其政權的正統性,直到公元263年蜀漢亡於阿斗之手。劉備集團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口號,也在221年之後一直以“漢”為號。
從來沒有以“蜀”為號的情況。
“蜀漢”之稱是因為要區別之前的東漢、西漢。和東吳與曹魏的稱法相似,表示一種區別。
因此三國應該是魏、漢、吳才對,眾多的三國題材影視劇中,大大的蜀字大旗,不僅要把歷史學家氣出內傷,更要把劉皇叔氣的拍棺材板。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將錯就錯的情況呢?這要追溯到三國這段歷史的正史記載者——陳壽,他在《三國志》中,以《蜀書》的名稱記載蜀漢之史事。而三國其他兩國的史事,則分別歸於《魏書》與《吳書》。
就從這裡開始,魏、蜀、吳的稱呼開始出現並流傳開來。
《三國志》之蜀書示例
這個錯誤並非陳壽之疏忽。陳壽雖然是劉禪的臣子,但是蜀漢亡後,陳壽就成了繼承曹魏的司馬氏晉朝的臣下,按照修史之才傳統,陳壽在纂修《三國志》之時就須以三國中的曹魏為正統,否則就等於間接否定了司馬家政權的合法性。如果陳壽堅持記蜀為漢,不但《三國志》這部正史要遭譭棄,陳壽的人頭也會不保。“蜀” 這一錯誤稱號藉助正史的權威,傳之四海,再加上一些三國類小說和影視作品,甚至非專業歷史地圖的影響,更是將這一錯誤深入人心。
-
4 # 另眼看世界江雲
三國時期,蜀是不存在的。漢禪讓魏後,漢朝歷史宣告結束。偏居一隅的劉備勢力,可能打起了漢這面爛旗。但此漢非彼漢,甚至不如中華民國代替請王朝合理合法。更象張勳的辨子兵,不過是歷史的小丑。一群醜態百出的利己者,妄顧民族的利益,實行著分裂國家,禍國殃民的勾當。強盛的中原文化被四分五裂,致五胡亂華,生靈塗炭。一本《三國演義》將真實的歷史湮滅,史學為區分地域才有了曹魏、東吳、蜀漢的說法。但正史僅以漢、魏,兩晉、南北朝記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就是當時晉人的思想寫照。
-
5 # 珞珈山的貓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最終天下三分,三國鼎立。後人常言之:魏蜀吳,但其實這是一個誤傳。實際上三國正式的稱號分別是:魏、漢、吳。
那麼為什麼後人習慣用魏蜀吳來稱呼東漢末年的三國?
其實也很好理解,無論是大漢王朝的開創者漢高祖劉邦、還是王莽篡漢之後,重新復國的漢光武帝劉秀,以及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之後,劉備在蜀中建立的政權,乃至於位於東漢西漢之間的劉玄創立的政權——其國號都是漢。而後人為了更好的區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漢王朝,因此分別稱其為西漢、東漢、蜀漢、玄漢。
公元220年春,曹操去世,曹丕繼承其父親曹操之魏王大位,以丞相之職繼續領政。半年多後,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頒佈禪讓詔書,曹丕假意三辭以後登上皇位,建立魏國。隨後封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
劉備在蜀中得知此事後,義憤填膺,想起自己大半生功業未竟,未能實現誅殺曹賊光復漢室的夢想,就眼見著大漢王朝四百多年基業化為泡影,於是在蜀中登基為帝,國號自然依舊是漢。劉備死後諡號昭烈皇帝,廟號漢烈祖!
至於孫權和其建立的吳國,想必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此處不表!
因此三國時期並不存在蜀國,只有魏吳漢三國,而為了與歷史上其他時期各漢政權區分開來。因而一般稱蜀漢。當然很多人也直接稱其為蜀國。其實都是後人所為。
-
6 # 趙燕雲
歷史上的三國時代實際上就是曹氏的魏國、劉備的漢國、孫氏的吳國三個割據政權時期。
蜀國真正的稱呼應為“漢”,因為劉備標榜是為了延續漢之國祚。自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就己準備隨時接替漢獻帝。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后建國號為“魏”,史稱“曹魏”,這標誌著三國的開始。第二年劉備即在成都以漢室宗胄名義繼位以延續漢祚,國號自然是“漢”,但因統治區域大多在蜀地,史稱“蜀漢”,但曹魏及後來的晉一直將其貶稱蜀國。至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或“孫吳”,至此三國正式形成。
三國前期,三大集團都是打著興復漢室的名義搞戰爭。實際上正如曹操所言,如果天下沒有他,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終其一生維護了漢朝的名義。
一般認為是魏承漢緒。到南宋時期,又為當時形勢需要,將“蜀漢”稱為“季漢”。
陳壽在做《三國志》時,即以魏國為正統,並不將劉備的漢視作正統延續。所以分別做《魏書》、《蜀書》、《吳書》。而影響廣大的《三國演義》也將劉備集團說成蜀漢,以至於電視劇拍攝中甚至出現“蜀”的旗幟,對歷史考據很不嚴肅。
回覆列表
曹操是魏公,後來晉為魏王,當時他對外宣稱代表的是漢天子,而不是魏國。
孫權做過會籍太守,徐州牧,荊州牧,自稱吳主,這個吳主在被封為吳王之前,都不是官方認證的。
劉備是荊州牧兼益州牧。
但是當他們各自稱帝的時候就不一樣的,他們都各自認為自己才是“天下”的統治者,而不是任何人的臣屬。所以我們現在籠統的說的魏蜀吳國的概念,準確的說在他們是王的時候才叫國,而稱帝之後其實是”魏蜀吳朝“,就和唐朝宋朝之類一樣的,只不過在同一時期同時存在了三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