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新講英語
-
2 # 使用者6847553237743
學校教育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而且現在教學強調的是學生,德治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過程。給你建議就是,1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的開展以學生為中心。2教學的開展,既要重視課堂上的互動,也要在課下關心學生德健康成長,總之多於學生互動,增進師生感情。3.提高自己的專業修養。一個好的教學工作者,必須有一個較高的專業素質。
教學過程中,筆者感受越來越深的就是,教師不僅僅是隻是教學,傳道,授業,解惑;教師還要做的工作就是育人。在一定程度上,育人比傳道授業解惑還要重要。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年齡,性格等實施教學,達到育人的目標,以下為個人的幾點做法:
1. 以聽唱歌曲為抓手,激發興趣,培養自信心筆者在教授《外研版英語(三起)》三上Module1 Greetings、 Module2Introductions時,透過兩首歌曲“Hello,Hello” “Good morning, Sam”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全員都參與進來。在聽唱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習得了語言知識,鍛鍊了聽說唱的能力,而且教師滲透語音規律,讓英語說唱起來有韻律感和節奏感,讓英語課堂上的英語味更濃。
記得有一次我在上班的途中,騎車從我的一個學生身邊經過,聽見他正在哼唱我教過的歌曲“Hello, hello, how are you? I’m fine, I’m fine, and hello to you. Goodbye,goodbye, goodbye to you. Goodbye,goodbye, goodbye to you. ”而且在課堂上,或在校園裡,學生見了我,都會主動地say“Good morning, Ms Wang. ”或“Hello, Ms Wang.”我也總是禮貌地給予迴應“Good morning, …. Hello,…”
就在這種非刻意學習的狀態下,學生就習得了語言知識,形成了語言技能,養成了與人打招呼的好習慣,發展了德育品質。
2. 以“TPR”教法為抓手,內化語言,促好習慣TPR也叫全身動作反應法,是目前兒童英語教學中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尤其適用於兒童尚無能力進行語言輸出的學習階段。在活動中,教師可透過動作判斷兒童對輸入語言的理解是否達到內化。《新課標》解讀語言技能時,說到形成綜合運用英語能力,是要增加可理解語言的輸入。所以透過“TPR”教法檢測學生是否內化了語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在學習Module3“Point to…”, Module5“numbers” 及Module10“body”等語言知識時,我利用此教學法,透過三首歌曲“Please Stand Up”“Ten Little Fingers” and “Head And Shoulders”邊唱歌曲,邊做動作。全員不僅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了,而且還鍛鍊了他們反映的能力,並發展了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後續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尤其是在聽唱做“Head and Shoulders”這首歌曲時,因為歌曲節奏很歡快,學生一會兒觸控頭,一會兒觸控肩膀,一會兒是鼻子,嘴巴,眼睛的,真是手忙腳亂的,但也不亦樂乎。師生在同唱,同做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濃濃的童趣和歡樂。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下,不自覺地發展了聽說做的好習慣。而且透過體驗,感知,與參與,學生內化了語言知識,塑造了好的性格和品德。
歌曲教學就像一把火,點燃了學生身體機制內的英語火種,從而讓其越燃越旺。
3. 以“family tree” 為抓手,發展思維的邏輯性,強化家庭意識筆者在教授《外研版英語(三起)》三上Module9 “This is my mother.”這一單元時,以圖片為扶手,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家庭成員;同時利用思維導圖板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文字的重點句型,這樣一個立體的“family tree”就呈現在黑板上了。教師同時滲透情感教育,“T:Do you love your parents? SS: Yes. T: Me too. I love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No matter what we need, our parents will always be there and give us everything they can to make us happy. So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do everything we can for our parents.”
學生在利用“family tree”複述文字的過程中,釐清了文字的重要內容和人物之間的邏輯關係。教師同時以“family tree”為抓手,要求學生畫自己家的家譜,內化語言知識,發展思維的想象力,強化家庭意識。
記得我留下這份課堂作業時,有一個學生向我反饋,“老師,張鵬沒有父母,他是個孤兒。”而後我對張鵬這個學生又多了一份瞭解,我走過去,摸摸孩子的頭,告訴他,“孩子,沒關係,不要傷心,你不是還有爺爺奶奶嗎,還有這麼多關心你的同學嗎。”張鵬默默地點了點頭,孩子似乎不再那麼悲傷。
教學就是這樣,你不知道課堂上會有什麼樣的情況出現,而這正是考驗教師教育機智的機會,同時更重要的是教師利用課堂生成進行教育或教學的良好契機。教師利用“family tree”將“家庭”的意識和集體的意識,潤物細無聲地浸到學生骨子裡。
4.“T-chart”表格為抓手,發展思維的批判性,增強祖國意識筆者在新授《外研版英語(三起)》四上Module10“Festivals”的第二單元后,利用“T-chart”表格(圖2)對“The Chinese New Year”和“The Christmas”兩個不同節日的風俗習慣進行了對比。透過表格對比,學生更清晰地知曉了不同節日的風俗習慣。教師進而透過表格引導學生對兩種節日的風俗習慣進行復述,從而有效地達成了語言知識目標與語言技能目標。而英語教學目標不光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目標,還有文化意識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所以在雙基目標達成的基礎下,還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文化意識的教育。
5.以”活動任務“為抓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筆者在課上和課下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比如有做手抄報,英語演講,話劇表演等。比如,快到中秋節了,我讓學生蒐集資料,製作有關中秋節的英文手抄報,學生繪製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繪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中國傳統的習俗---中秋節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增強了對祖國的認同感。
教師不要放過每個能鍛鍊學生成長的機會,六一兒童節前,教師幫助學生策劃了著名的世界童話白雪公主”The Snow White", 美妙的音樂,絢麗的服裝,再加上適切的道具,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紛紛稱讚。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心理素質,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教學看似是枯燥的,實則是有趣的,因為我們不僅僅是在傳道授業解惑,還在育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您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和建議,不妨也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