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emyself520

    唐玄宗李隆基截止天寶初年在全國各地共設定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分別是:

    安西節度使

    北庭節度使

    河西節度使

    塑方節度使

    河東節度使

    范陽節度使

    平廬節度使

    朧右節度使

    劍南節度使

    嶺南五府經略使

    安史之亂後,中央權力衰落,節度使權力不斷增強,漸漸總攬一個地區的的軍、民、財、政,因此逐漸有了抗衡中央的實力,比如安祿山一人身兼平廬、范陽兩鎮節度使,權力非常大,而平亂之後,中央政府失去了約束這些節度使的能力,因其尾大不掉,造成了唐後期藩鎮林立的局面。直到宋朝建立後,趙匡胤進行大力改革,藩鎮問題得到解決,但又造成了北宋邊防空虛,積貧積弱,成為北宋在對遼和西夏的對外戰爭屢屢失利的重要原因。

  • 2 # 搬磚的二胖

    我個人認為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經濟水平得到發展,府兵制的經濟基礎崩潰,唐玄宗實行募兵制,邊疆地區少數名族多,戰亂四起,加強國境線較長,中央政府為了更加有效維護邊疆穩定,實行邊鎮制度,邊鎮集財權兵權政權於一身,產生割據勢力。

  • 3 # 山水莊園VIP陳清泉

    根本原因是土地兼併嚴重導致維持府兵制的經濟基礎難以為繼,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地方軍閥勢力做大中央沒有足夠的力量制衡

  • 4 # 胖東瓦

    自身的經濟、軍事力量和中央的體量相差並不懸殊,可以抗上一抗。

    敢問,你有機會做老大,讓別人給你下跪,你還想像往常一樣給別人磕頭嗎???

    退一步講,你已經有了一定的力量,只是不想再給傳統老大點頭哈腰,只是想要提高一些自己的地位而已,並沒有想推翻老大。從自己的角度想,你覺得你已經很仁義了。但老大會怎麼想呢?在現代科學發達,溝通的成本已經接近於零的社會,親近的人與人之間還會因為一些小事由親密到疏遠、由疏遠到反目。更何況古代呢?更何況帝位的致命誘惑呢?

  • 5 # 回憶曾經展未來

    唐朝節度使也好,漢朝州牧也好,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地方擁有軍政大權。

    華人口眾多,野心家也多,往往內戰就導致分裂。

  • 6 # 919春風吹又生919

    節度使的設定,當然是唐王朝為了更好的統治,至於節度使做大做強,是安史之亂後,中央才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才發生的事。權利本來就是相互制衡的遊戲,並不是有了節度使制度,唐朝才衰弱。明清兩代,中央集權很厲害,地方很弱,然並卵,國家更辣雞。

  • 7 # 星火辰

    唐朝的藩鎮割據有多方面的原因,當然直接的誘因是安史之亂,中央控制力量被大大削弱。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而已。

    先說這個誘因吧,它最明顯: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的整個河北地區、大部分河南地區、包括唐首都的長安都陷入了戰火中。叛亂最烈時,中央政府一度能控制的不過四川、江淮以及北部寧夏一代。為了平叛,唐政府從安西、河西、隴右以及朔方等地調集軍隊到關中,中原平叛,而且還藉助了北方回鶻王國的軍隊才平叛成功,造成了河西、安西等地陷入吐蕃。直到唐玄宗之孫唐代宗時期,叛亂才被蕩平,唐政府出於苟且的考慮,保留了三名叛將(屬於在安、史之下的高階將領)的節度使權力,這就為藩鎮割據埋下的禍根。後來,唐朝廷與河北諸鎮之間屢起衝突,為了對抗這些不馴服的節度使,唐政府又設立新的節度使,這便所謂飲鴆止渴,使得藩鎮的分裂越發突出,到唐憲宗時已經有四十八鎮之說。憲宗死後,唐的控制越發衰弱,各鎮互相攻取,藩鎮割據便形成了。

    這是面上的原因,從深層次上說,最初叛亂髮起的河北地區,原本是北齊的領地(傳說中秦瓊的故國),北周滅北齊後又有隋代周而立,再統一全國。當時這個地區是中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文化也比其它地方領先,但做為被滅的一方,肯定有些東西是不平等的。唐繼承了隋的規模,制度,必然也繼承了很多難以處理的難題。深入來說過於複雜,簡要一提吧。像河北的很多士兵被徵調服役,或者戰死、或者在軍中虐待而死,他們都不敢逃跑,因為唐朝掌握著其家族的生死存亡,但在唐的後期,這種情況就完全不存在了,因此,割據的力量更加強大。

    比如說地方豪族的問題、徵稅的問題等等,就不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人生可以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