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手一個好ID
-
2 # 大哥1338047
文明就是能把文化明明白白的展現出來,不過一代有一代的文明,一時有一時的文明。文化它是多樣的,包括是多方面的。其中包人的語言、服裝、國民的整體素質。看看下圖這也是不是代表一種文明?
-
3 # 手機使用者獨特視角
哪些東西可代表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具體說大致有三個方面。
一是完善的法律制度。只有法律保障完善、充實,社會體系才能在有法可依的軌道上正常運轉,各類機構、團體組織、自然人、法人及行使各類資源支配者的權力和行為得到法律的有效約束。
二是社會的開放及包容度。
文明的國家社會是開放的,確切說是全球七大洲五大洋不同膚色、人種、民族、信仰均能自由和諧相處;文化、風俗、價值觀是互相包容認可的,而非牴觸敵視排斥的。
三是弱勢群體是否享有生活尊嚴。現代文明國家的一個顯著標志,不是有多少富豪,多氣派的樓堂館所,多高階的生活設施。而是處在一個國家最底層、最弱勢群體是否有尊嚴的生活。如不低於社會平均值的生活、醫療等各項福利保障,孤寡殘病等特殊群體還有專項基金保障。據悉日本在保障弱勢群體方面為世界所稱讚!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歸根到底,是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於人,滿足人的多樣化、不同層次的生活需求,使國民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對於社會學來說,文明civilization和文化culture不一樣,是特指而不是泛指。
文明就是一套符合現代標準的規則,包括其政治狀況,經濟結構,技術水平甚至禮儀規範。
不過,二戰之後隨著帝國主義體系的瓦解,全部國家都已經文明化/現代化/西方化無疑了,都可以算作是“文明國家”。
至於文明程度,這裡有一個歷史問題。
在一戰以前,文明化程序基本上是單線的,一致的,最大的差別也就是英式的還是法式的---至於美國屬於英式的例外。那個時候判別文明程度比較簡單,就是看這個國家工業化程度,政治組織現代化程度(比如有沒有政黨組織),現代生活方式程度(比如公共衛生狀況,用餐禮儀,婚喪嫁娶,吃喝拉撒睡是否已經“除魅”---即世俗化等等)。
但是一戰之後,世界線發生了擾動。所謂的現代化有了不同的方案:法國方案基本淘汰了,英美方案漸強,還有德國方案,以及蘇俄方案。這樣就是各說各話了。比如按照蘇俄的角度,英美當然是不夠文明的,還處於歷史的發展程序之中(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不僅經濟制度上落後,文化啊政治體制啊都是全面的落後,甚至人的文明覺悟都不高。其他的也是類似的,德華人也同樣覺得自己的文明化方案才是最好,英美亦然。
可以說從這個時期起,文明就呈現多元取向了,同樣的,原來用來為文明化理論服務的一些學科流派都破產了。著名的比如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人類學,甚至早期的尋訪香格里拉(也就是非文明的)的植物學和動物學。 到了二戰之後,學術界基本上清除了單線進化的看法,文明和文化的概念逐漸趨同合一了。但是弔詭的是,隨著美國霸主地位逐漸增強,“文明”概念逐漸又有了舊式的意涵。
特別是冷戰的結束,福山等人提出了”歷史終結論“,單線的文明觀又出現了,即以美式的文明作為一種文明的完美形態,其他一切文化圈都以這個文明為參照排序。這樣的話,像中國這種狀況,就是非常不文明,而北韓、辛巴維(威)等當然就是極端不文明的代表。
所以,就社會學來講,文明這個詞的使用頻率要大大低於文化這個概念。 但是要知道,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文明這個概念的使用頻率不僅在社會學,在歷史學和人類學等社會科學,以及大眾口中都要遠寬泛於文化概念。而文化概念基本可以說是德國學統的特有現象(和德國古典自由主義有關)。
說到底,文明這個概念本身是工業化和帝國主義的產物,是有強烈價值取向的,而其詞根civil則又脫胎於公民,市民這樣的啟蒙主義概念,同樣是具有某種”普世“傾向(也即是有單線進化,單一標準之意)。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可以確認的是以下幾點:
1文明程度肯定需要依照現代觀點去評斷,而不能使用某種文化相對主義,比如文物上題字,這是不符合現代守則的(因為只有現代才會有被認為是公共物品的文物,而古代都是作為私物的”古玩“),是不文明的;同理,公共場合喧譁也會被認為不文明。
2你可以用美國作為典範來考量,這在現行世界可以說是”普世“的,援引美國作為例子總是具有某種政治正確。比如公知經常說”美國怎樣怎樣,所以我們該怎樣“,基本能讓許多人覺得可以作為論據,但是你說”北韓怎樣怎樣,所以我們該怎樣看這個問題“基本沒人會搭理你。
3自從薩義德的”東方學“誕生以來,以及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的大眾流行。你要跟人爭辯文明程度,也可以劃分出東西兩套標準,甚至按照文化圈來確立文明標準,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文化圈之間的話語權也是不平衡的。你拿澳洲土著文化來做文明的標杆,顯然沒多少人會信服。
4最後,就個人來講。文明與否的關鍵是你有沒有能力”合理化“你的行動。這對於這個微博時代尤為重要。你就是拿手抓飯吃,或者便便完不衝馬桶,只要你有足夠的言談能力和修辭能力去聲言自己行為是”理性“的,甚至更高一點是富含超越意義的(比如你能證明自己是在行為藝術),那麼你看起來再越軌的行為都是文明的。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去宣告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即便看起來是文明的也不會被人承認。比如拿北韓舉例,人家要建一個現代化的滑雪場,這看起來怎麼也是很文明,甚至是相當文明的意向了,然而,因為其在文明這件事上沒有話語權,實際上國際社會已經剝奪了北韓人享有文明生活的權力---你飯都吃不飽玩什麼滑雪。實際上,這個邏輯也廣泛用在鄉下人啊,女人啊,等等弱勢群體身上。這些人沒有能力合理化自己的行動,你看到一個農民工再怎麼優雅地在西餐廳吃牛扒,也會覺得他實質上仍舊是不文明的;而一個法華人再怎麼不講用餐禮儀地吃牛扒,你也會覺得他簡直是文明到骨子裡了,以至於把規矩玩的這麼隨性。
另外,還有人可能會提到考古學意義上的文明,比如兩河文明、殷商文明等等。這其實是對上述文明概念的一種挪用和深化。因為邏輯是一樣的,都是以器物、禮儀、抽象化科學,以及組織化生活(如農耕和定居)為指標---這些原初都是以工業文明為模板。這樣,遊牧文化就會被認為是不文明,未開化的,儘管其物質生活的精緻化程度,特異技術的發達(比如軍事還有畜牧),還是文化生活(比如遊牧文化有史詩)不見得比農耕文明差。
還有一個例子來證明考古學意義上的文明概念其實和上述文明概念是一致的,比如研究者也經常使用農業革命、定居“革命”等這樣 純粹只有現代社會才有的詞彙去形容古代世界的發展。
實際上,這裡背後隱藏的是這樣一個文明續譜結構:原始-土著-遊牧/-農耕-工業-後工業,這其實仍舊是以西方國家的歷程作為文明化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