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風悍馬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而努爾哈赤的子孫推翻了明朝建立了清朝。可以負責任地說,打江山的皇帝,雙手全都沾滿了鮮血。

    清朝的皇帝在北京坐上了龍庭,最需要乾的就是兩件事,一件是安定民心,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另外一件是削弱明朝的影響,讓天下都明白,清朝是好的,明朝是壞的,想要過好日子,只有跟清政府“混”,誰要貪戀明朝的好處,一句日本話——死啦死啦地幹活。

    清朝皇帝不遺餘力地追殺明朝的遺臣,並大興文字獄,甚至你寫了“清風明月”四個字都會被砍腦袋,總之一句話,誰要敢“反清復明”,清朝皇帝鐵定殺你全家。

    可是在乾隆年間,這位風流皇帝傳下了一道古怪的聖旨:誰要到元大都土城取土,定斬不饒。清朝皇帝竟要保護元大都土城——這事聽著就充滿了詭異和邪性。

    元朝被明朝推翻後,元大都就成了一座廢棄的土城(位於今日的北京市朝陽區)在清朝的時候,有文人墨客,經常流連於此,欣賞這座土城的樹木蔥蘢,嗚禽四翔的郊野風情,這裡還被冠以薊門煙樹——成為京師八景之一。

    可是後來,這座土城更加衰敗,荒草叢生,狐兔出沒,也就少有人提起薊門煙樹的景色了。但這座土城,還有一個用處,那就是可以供京城的老百姓取土——老百姓修房子需要土,抹牆需要土,做煤坯需要土,總之一點,京城的老百姓想要生活,都離不開“土”。

    說起“取土”這兩個字,很多讀者都會發笑,土是最常見之物,京城的百姓還用到元大都土城取土嗎?

    我們要知道,在清朝的時候,土地是私有的,誰要到私有的土地取土,等同於盜竊,那是不折不扣的犯罪。

    老百姓小打小鬧地取土基本沒人管,可是鑲黃旗和正黃旗兩旗兵需要建一個兵營,而建設兵營不能在平地上建,因為一下雨,道路泥濘,正常的訓練就沒法展開,故此,這兩旗的總兵就往元大都土城的方向一指,道:“我們就去那裡取土!”

    可是幾千名士兵,趕著幾百輛車剛剛取回了幾車土,乾隆皇帝的聖旨就到了,嚴令兩旗兵們,不要到土城取土,誰要取土,等待他的就是去職下獄,押赴菜市口開刀問斬。

    兩旗的總兵納悶了,元朝的土城,大清的皇帝為何還要保護?難道有什麼政治意義,或者有什麼特殊的原因?

    乾隆皇帝傳下這道聖旨後,朝廷大臣們也是議論紛紛,他們縱然很會揣測聖意,但這一次卻始終沒有明白乾隆皇帝在想什麼。

    三年後,一位欽天監的官員酒醉後,不小心說漏了嘴,滿心懷疑的大臣們這才知道了乾隆不讓兩旗兵動土城的秘密——全都是風水在作怪。

    華人說的鎮物,意思是趨吉避凶,轉禍為福的物品。往小了說有鎮宅之物(比如:山海鎮,二為石敢當,三為八卦太極圖,四為門前鏡,五為一善牌,六為影壁),鎮城之物,鎮國之物,那麼中國古代鎮國的東西是什麼呢?

    答案曰:五大鎮山。東鎮沂山、西鎮吳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閭山、中鎮霍山。

    那麼鎮北京城的鎮物是什麼?

    元明時代北京城的鎮物是東方為神木廠(鎮物屬木),西方為永樂華嚴鐘(鎮物屬金),南方為燕墩(鎮物屬火),北方為昆明湖(鎮物屬水),中間為景山(鎮物屬土)。

    可是到了清代,因為清朝的發祥地在遼東,故此,東方不應該設定鎮物,以免阻擋龍氣,欽天監給清朝重新設定的鎮物是:南方的燕墩臺上建九龍寶蓋石幢(屬火)、元大都土城(屬土)、昆明湖屬水(屬水)、景山上設立了五味神銅佛(屬金)

    乾隆皇帝的迷信,讓元大都土城遺址得以儲存,否則那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氣息的土城早就灰飛煙滅,變成只存在歷史文獻中一個虛無的影子了。

  • 2 # 簡史資深宅

    盛京皇宮是清太祖、太宗營建的宮殿,清遷都北京後,盛京變成了陪都,盛京皇宮也成了“先皇舊宮”。它沒有像赫圖阿拉和遼陽東京城宮殿那樣廢置不用,盛京的官員們仍然定時上朝、坐班。從康熙開始,乾隆、嘉慶、道光四代帝王共十次東巡祭祖,都要在盛京宮殿舉行慶典等活動。為了使盛京皇宮更適合東巡的需要和皇宮的規制,乾隆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

    第一次:修建敬典閣等處工程乾隆八年(1743年) 第一次東巡謁陵迴鑾後,即開始籌劃、準備,主要工程從乾隆十一年(1746年)開始,至十三年基本結束。名曰敬典閣等處工程,是為尊藏《玉牒》《實錄》而建,但工程實際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新建東巡行宮“東所”“西所”;二是對崇政殿前後建築的改建與增飾。

    東所:位於崇政殿至清寧宮間早期建築的東側,是東巡駐蹕時供皇太后使用的行宮。自南到北共有四進院落,主要建築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

    西所:位於崇政殿至清寧宮間早期建築的西側,是東巡時供皇帝、后妃使用的行宮。也是四進院落,主要建築自南至北為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瀋陽故宮敬曲閣

    崇政殿前後建築的改建與增飾的目的,主要是使大內宮闕更符合宮廷建築的禮制。因為在清入關前,滿族漢化未深,崇政殿前後的許多建築都是不對稱的。這在幾乎完全漢化的乾隆皇帝看來,這種佈局當然不符合傳統,所以必須進行改造。崇政殿與鳳凰樓之間的飛龍閣(龍樓)、翔鳳樓等建築一律拆除,在北部修建了東西對稱的師善齋和協中齋,在其南部修建了東西對稱的日華樓和霞綺樓。而在崇政殿的前方的東側,拆除了清太宗時建造的三間廂房(內班房),新建了一棟坐東朝西的五間二層樓閣,並命名為“飛龍閣”。在其西側相對應的位置,原是一座七間二層樓的“銀庫”(也稱財帛庫),拆除後,在原址上新建了一棟坐西朝東、形式與飛龍閣完全相同的翔鳳閣。又在飛龍、翔鳳二閣之後,將原來的建築改建成形式相同的東七間樓和西七間樓。這樣改建以後,崇政殿前後兩側的建築就完全對稱了。

    瀋陽故宮西所

    對崇政殿,乾隆的意見是“崇政殿樣式並琉璃瓦片俱照舊修理”,沒有進行大的改動,這是乾隆的高明之處。崇政殿前,在乾隆九年(1744年) 已經增設了日晷、嘉量,改建了月臺。在這次工程中,殿內更換了新的寶座、屏風,增修了木製的堂陛。在大清門正南約三十米處,原有內務府司房兩間,拆除後,新建黃綠琉璃五龍影壁一座。

    經過這次大規模的增建和改建,使太宗時期的大內宮闕面貌有了明顯的變化。作為主體建築的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和臺上五宮基本保持原貌,但在大清門外新建了琉璃影壁,在崇政殿前重新改建了月臺,增設了皇宮必備的日晷、嘉量,兩側的附屬建築都重新改建為對稱的形式,這樣既保留了“先皇宮殿”的特點,更增添了皇宮氣氛,為舉行各種禮儀活動提供了更適合的場所。新建的東、西所則完全採取傳統的皇宮建築規則,且考慮了與中部主體建築相協調,既解決了皇帝東巡的駐蹕問題,也為宮殿典藏提供了場所。

    第二次:太廟的移建及文溯閣等西路建築的興建乾隆前期對盛京皇宮的大規模改擴建工程竣工後,近三十年間再沒有大的修建專案,只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第三次東巡前,在西所增添了一些附屬建築。第二次大規模工程是第三次東巡後對太廟及文溯閣等西路建築的興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1+1<1,為什麼要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