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評古說今
-
2 # 大國史趣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古代給雞吃什麼?題主設定了古代糧食匱乏的前提,可能擔心雞沒吃的是怎麼存續下來的。其實,這個設定的前提並不準確,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普遍糧食匱乏,特別是遠古,因食而爭,這是事實。但是也有豐盈的時候,比如盛唐,杜甫有詩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看到了吧:倉廩俱豐實,雞還能沒吃的嗎?另外不要忘了,中國古代,即便不豐實哪怕是災年,權貴之家也可能狗天天吃肉雞天天吃米,當然權貴可能親自養狗未必親自去養雞,不過他總得吃雞肉啊!自然有人替他來養。不然杜甫也不會憤怒地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了。
再說回養雞。根據文獻,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馴化野雞成家雞的國家,推算至少有四千多年的養雞歷史。中國古代和雞有關的文字記錄也非常的多。
《三字經》中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作為六畜之一,雞無疑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古時不管有錢沒錢,到了大年三十,桌子上面必須要有盤雞,因為“雞”也有“吉”的意味。
雞屬於雜食動物,食物源比較廣泛。雞的胃囊很小,吃一點即飽,但雞屬於勤勞型,“少食多餐”不停口,吃完又餓。糧食、昆蟲、雜草、嫩芽、植物果實、乃至各種糧食糠皮無一不可入口。韓愈有詩:“家有狗乳出求食,雞來哺其兒。啄啄庭中拾蟲蟻,哺之不食鳴聲悲。”看看,還知道替小狗崽兒捉蟲子吃呢。
中國南北各地都適於養雞,雞的飼養在古代已經相當普遍。
《尚書·禹貢》說南方出產羽毛,沒直接說雞,但已證明肯定是禽類無疑。老子《道德經》裡有“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說明春秋時期養雞已經相當普遍了。《西京雜記》記載,劉邦當皇帝后,將父親從農村老家接到都城長安,但其父不習慣,於是“高帝既作新豐,……放犬羊雞鴨於通塗,亦競識其家。”意思是給老爹造了個大別墅再仿照曾經在農村住過的場景放犬羊雞鴨于山野,多孝順!
古人養雞不僅僅圈養,也有散養。圈養雞消耗糧食多成本大,但肉質肥碩;散養雞則是放養人轟趕雞們去田間林地或野外自行覓食,散養雞肉質瘦而鮮美。圈養的雞大家比較好理解,把雞關起來按時餵食就行了。散養的雞,像劉邦他老爹養的就該是了。西漢劉向在《列仙傳》裡記載了一位散養大戶:“祝雞翁,居屍鄉北山,養雞百餘年,雞千餘,皆有名字,暮棲樹上,晝放之,呼即別種而至,賣雞及子得千萬錢。”這應該是一個養雞專業戶的成功典範了吧!
-
3 # 三維策論
華人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養雞,隨著歷史的變遷,古人養雞的方法和餵雞的飼料也在發生變化。
漢以前養雞都是放養,所謂的放養就是放養在外,不作雞籠,讓雞群自己覓食。這樣成本極低。這時候的雞是不用怎麼喂的。
隋唐以後開始有規模化養殖,所以養雞是放養和圈養並存的。
古人究竟用什麼餵雞?一、蟲子《家政法》有記載,養雞要先翻耕一畝熟田,上面潑灑秫米稀飯,割取鮮茅草覆蓋地面,自然會生出白蟲。熟田就是正在耕作中的田。這樣的田裡面中的蚯蚓、蠐螬等蟲子很多,再加上催生出來的白蟲,蟲子自身可以快速繁殖供雞食用。
由此可見古人是很聰明的,這就是個生態養殖法啊。可惜這個方法是隻適合家有田地,又小有資金能夠投入的人。
二、黍米有個古代的順口溜《季姬擊雞記》裡面有記錄,季姬餵雞是用粟。粟是古代一種糧食作物,歷史上很長一段這種穀物也是人的主食。季姬家是不種田的,因此不能採用第一種方法。出身於殷實之家的的她也不會去捉那些看起來噁心的蟲子來餵養,更不會在自己的院子裡面催生蟲子。因此直接大大方方地使用主食來餵雞。畢竟雞蛋比黍米還是要值錢的。
三、秕穀子、稗子和野豌豆之類的食物太平年代這些野草得果實不會有人去吃,家裡不富裕,不能使用黍米去餵雞的人,只能自己勤快點了。去野外蒐集一些野生的穀物之類的給雞吃,畢竟古時候這些資源還是很豐富的。
三、牧養像放牛放羊一樣,早上把雞趕出雞籠,趕到曠野去,讓雞群覓食。晚上再趕回來。這樣的一直看著。不然可能會損失慘重。當然,山區沒有人這樣幹,這個方法只適合於平原。不然天天找失散的雞可能會讓主人懷疑人生。
四、自生自滅一個家庭只養幾隻雞,當然多了也有可能會走丟。這些雞自力更生,自己繁殖。久而久之就會保持一個常量。主人每天只管看看雞還在不在就好了。
古時候糧食確實比較匱乏,但這只是相對而言。家庭不富裕的人是不能夠大規模養雞的。養的起很多雞的人是不會缺乏飼料的,因為這是他們的基本投入,養雞的收入能夠讓他們買的起飼料。而普通家庭通常是隻養幾隻雞,並且是半放養,半餵養的。雞會自己去野地裡找草粒和蟲子吃,並不會有很大的成本。
以上就是古人是如何養雞的。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
4 # 往事如風孔雀君
雞是雜食性動物,蟲、草都會吃。我家在上世紀90年代時養過10幾隻母雞和公雞,散放在院內。雞平時會院子裡刨食,吃蚯蚓、蟲子、吃草種子、莖葉、根,院裡種的菜全被吃光。隔壁是本家一戶人家,因在外工作,家裡沒人,院牆比較低,我家院裡吃完飛到隔壁家院裡吃草,晚上再飛回來。公雞喜歡在樹上睡,母雞因為要下蛋,一般在雞窩裡睡。雞窩是用土磚和木棍盤起來的,所以都不大,住不了幾隻難雞。 雞夜盲,晚上捉雞,雞是不會動的。
那時農村都是旱廁,一到夏天,糞便生蛆,雞就爭食蛆蟲,所以我也在糞坑裡撈邊雞。 除了這些,還要給雞拌食,一般時麥麩、野菜、奄癟蟲駐的小麥玉米等,偶爾再加一把砂子。桐樹上的大青蟲,是雞最喜歡吃的,偶爾捉著一條,拿著逗雞玩。
另外,說點題外話,如果天還沒亮你就學雞叫,雞是會跟著叫的,一家雞叫,全村的雞都會叫,這是真的。
根據以上這些養雞經驗,可以得知,古人養雞或許也是散養,也比較少,因為盤雞窩不好盤,可能大多數雞都住樹上。冬天時才會擠在雞窩裡。雞也是四處捉蟲覓食,主人在外面撥些草,捋些草籽野果餵雞,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這樣,基本上可以不用拿糧食來餵雞。
-
5 # 海闊天豐3
古代的雞主要是自己採食地裡的蟲子和野草,土裡刨食植物的種子等等,食物匱乏時喂些癟穀子等下腳料或殺雞給猴看。
-
6 # 麼麼兔小小隻
跟現今農村一樣。
晚晚兩頓,穀子,糠。中間時間,就放出去,讓雞們自己覓食,捉蟲子、吃草籽,都隨雞們自己了。
我家的雞和鵝,喂的糠,拌剩菜、剩飯、蔬菜碎、豆渣、壓過油的花生餅、茶籽餅……。
雞,什麼都吃的。特別愛吃肉蟲子。
不能喂太好的,不然會絕育,集體不下蛋。
回覆列表
雞是野雞馴化而來
古代養雞因為糧食匱乏當然不會餵食糧食了,雞說起來是不挑食的,像穀物、草根、蟲子、野菜什麼的都吃。
在古代農家養雞一般都是白天放養,晚上收到雞籠子裡的。白天給放出去雞就可以自己找蟲子、野菜、草籽什的的吃了,這樣農戶雞省下了糧食雞也吃能夠吃飽,到了冬天外面沒有蟲子野菜的時候,農戶就會把秋天儲存的桑葉或紅薯葉混合著米糠來餵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