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對“一本書改變一生”這個觀點一直持保留意見,直到我遇見一本書,我才承認,這個說法是對的。真的會有一本書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來到你身邊,幫你驅走生活的陰霾,拖你走出絕望的泥潭。
我是個大學生,很普通的那種,帶著原生家庭和某些怯懦的影響,一直過得不快樂,我不自律,沒有夢想,沒辦法好好愛自己,沉溺於一段又一段虛無縹緲的關係中,無法獨自一人面對世界,去哪裡都希望有人陪。
我甚至一度沉浸於網路世界的迷宮裡不可自拔,沉溺於別人的喜怒哀樂,卻半天不關照自己的的內心。我知道這樣不好,但人是個奇怪的動物,你在世上生存,你比誰都清楚怎樣行為對你是有好處的,但你就是沒辦法遵從自己內心向好的選擇,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拖入慾望的深淵。
改變,一直埋在心底掙扎。在一次又一次的戒網不成功後,我發覺自己對網路世界的迷戀,其實是一種成癮現象,或許可以稱之為,我萬分依賴網路世界給我帶來的迷幻,虛假,以及安全。
恍恍惚惚好像知道了一點墮落的源頭,我覺得我生活墮落的源頭,不快樂的源頭,是我對網路世界,對虛擬世界的無限制成癮依賴。(看完書之後才發覺,成癮不過是心理問題的折射)我把重點放在了“依賴”身上,但除此之外,我一點思緒也沒有。
就在這時,我想起一個知識型UP主發過的一次感慨,“如果有什麼問題是你憑藉自己能力不能解決的,那你就去看書,把相關型別的書籍看個遍,你總會有點新思路。”(不是原話,時間太久了,大概是這個意思)
這段話啟發了我,我扒出被擱置已久的kindle,在搜尋欄裡,打出了“依賴”二字,第一本跳出的相關書籍是《依賴共生:深度揭秘親密關係中的吸引力法則》,就是這本書,改變了我接下來的生活。
說實話,當初看到這個書名的第一眼,我是拒絕的,“親密關係”四個字,怎麼看怎麼都覺得這是一本講“愛情玄學”的書。。(作為一個單身狗,我看什麼愛情啊我)
但是沒辦法,搜尋出來的相關書籍中,只有這本書是講“依賴”的,而且作者是個外華人。(勿噴,我瞭解過一點心理學,印象裡大牛都是外華人。。)我抱著無所謂且試一試的態度,把它從商店裡抱回了我的圖書館。
讀了兩章以後,我就想跪著讀了,心裡滿滿的都是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本書,慶幸之餘就是沉重,滿滿的沉重,當你發現自己內心無秩序的切實真相時,你除了沉重只有沉重。
這本書確實是講“親密關係”的,但講的不僅僅是“愛情”。“依賴共生”是主要的點。
這是書中列舉的依賴共生的主要症狀:
再來一波我在書中做的筆記: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所有的成癮行為,不健康畸形的思想與慾望,不過都是想完成自己生命中,未完成的發展性任務。
而原生家庭,童年所給我帶來的最大影響,也不過是,沒有幫助我完成心理聯接和心理出生。這樣想來,一切的怨懟,迷茫,不知所措好像都消失了。
以前痛不自知,現在痛且自知,知道自己因何而痛。讀書真的可以減輕人們的戾氣,當你切實的觸控到一切苦難的真相,好像苦難也有了可以被諒解的餘地。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有具體的理論分析,個體測驗,還有具體指導你怎麼解決依賴共生的方法。我在這本書中收益良多,希望你也是。
在沒有課的清晨打出這一篇回答,最大的希翼也不過是,能讓更多像我一樣飽受發展問題,成癮問題,依賴問題折磨的人,有機會知道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他需要的答案。
最後加上一句話,“我們所有人都有一種驅力去治癒和體驗完整感”。
答主本人現在生活得特別棒啦,已經脫離了網路成癮行為,和自我達成了和解,每天學習倍有勁,自習室坐三小時不帶回頭的那種。現在很自律,很開心,每天都在試圖勇敢,努力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未來抱有巨大的希望,即使現在內心殘破,一無所有,也相信自己可以獲得幸福。希望看到這篇答案的各位也是,共勉。
我以前對“一本書改變一生”這個觀點一直持保留意見,直到我遇見一本書,我才承認,這個說法是對的。真的會有一本書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來到你身邊,幫你驅走生活的陰霾,拖你走出絕望的泥潭。
我是個大學生,很普通的那種,帶著原生家庭和某些怯懦的影響,一直過得不快樂,我不自律,沒有夢想,沒辦法好好愛自己,沉溺於一段又一段虛無縹緲的關係中,無法獨自一人面對世界,去哪裡都希望有人陪。
我甚至一度沉浸於網路世界的迷宮裡不可自拔,沉溺於別人的喜怒哀樂,卻半天不關照自己的的內心。我知道這樣不好,但人是個奇怪的動物,你在世上生存,你比誰都清楚怎樣行為對你是有好處的,但你就是沒辦法遵從自己內心向好的選擇,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拖入慾望的深淵。
改變,一直埋在心底掙扎。在一次又一次的戒網不成功後,我發覺自己對網路世界的迷戀,其實是一種成癮現象,或許可以稱之為,我萬分依賴網路世界給我帶來的迷幻,虛假,以及安全。
恍恍惚惚好像知道了一點墮落的源頭,我覺得我生活墮落的源頭,不快樂的源頭,是我對網路世界,對虛擬世界的無限制成癮依賴。(看完書之後才發覺,成癮不過是心理問題的折射)我把重點放在了“依賴”身上,但除此之外,我一點思緒也沒有。
就在這時,我想起一個知識型UP主發過的一次感慨,“如果有什麼問題是你憑藉自己能力不能解決的,那你就去看書,把相關型別的書籍看個遍,你總會有點新思路。”(不是原話,時間太久了,大概是這個意思)
這段話啟發了我,我扒出被擱置已久的kindle,在搜尋欄裡,打出了“依賴”二字,第一本跳出的相關書籍是《依賴共生:深度揭秘親密關係中的吸引力法則》,就是這本書,改變了我接下來的生活。
說實話,當初看到這個書名的第一眼,我是拒絕的,“親密關係”四個字,怎麼看怎麼都覺得這是一本講“愛情玄學”的書。。(作為一個單身狗,我看什麼愛情啊我)
但是沒辦法,搜尋出來的相關書籍中,只有這本書是講“依賴”的,而且作者是個外華人。(勿噴,我瞭解過一點心理學,印象裡大牛都是外華人。。)我抱著無所謂且試一試的態度,把它從商店裡抱回了我的圖書館。
讀了兩章以後,我就想跪著讀了,心裡滿滿的都是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本書,慶幸之餘就是沉重,滿滿的沉重,當你發現自己內心無秩序的切實真相時,你除了沉重只有沉重。
這本書確實是講“親密關係”的,但講的不僅僅是“愛情”。“依賴共生”是主要的點。
這是書中列舉的依賴共生的主要症狀:
“沉迷”於人感覺被困在受虐和被控的人際關係裡自尊心低下需要別人的持續贊同和支援,才能讓自己感覺良好感覺無力改變破壞性人際關係需要酒精,食物,工作,性愛或其他一些外部刺激來分散注意力心理邊界不明確感覺自己像一個烈士討好別人無法體驗真正的親密與愛再來一波我在書中做的筆記:
依賴共生在成年人中的比例大約是98%,並且是大多數人苦難的原因。依賴共生是由於生命早期六個月內的發育創傷造成的,干擾了穩定聯接的建立。與之相反的是依賴無能,是由6~36個月之間的發育創傷造成的,干擾了分離過程和心理出生。發展創傷是由兒童和母親之間太過長期或太過頻繁的情感斷裂造成的,成年照顧者無意或惡意地忽略兒童的社會需要和情感需要會導致嬰兒和兒童產生這種創傷。至少有98%的人仍然在依賴共生和依賴無能問題上掙扎。因為父母通常沒有完成自己的聯接和分離過程,所以他們無法幫助自己的孩子完成相應的分離過程,甚至會下意識地抵制孩子們進行安全聯接和心理分離行為的嘗試。如果個體子12到16雖之間的發展重演過程中還不能完成聯接和分離,這些未完成的任務就會別帶到成年期,並繼續破壞他的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依賴共生模式重複發生,是因為這一過程包含早期發展過程中意義不明和尚未治癒的創傷。仔細觀察依賴共生者的特點,通常你會發現他們的行為模式更加接近嬰兒而不是完全成熟的成人,這是因為成人仍在努力完成嬰兒時期未完成的任務。(看到這句話之後,我對無腦小白花與霸道Quattroporte的戀情故事,再也提不出興趣了。。他們哪是談戀愛啊,明顯是心理有問題)馬勒發現,那些成功完成依賴共生和依賴無能基本發展過程的人不再依賴外界的人或事。他們內心有一種強烈的關於獨特和自我的感覺,他們可以接近別人不用害怕迷失自我。需要幫助時,他們會直接向別人求助,從而有效的滿足自我的需要。最後,即使受到別人的批評,他們也能保持積極的自尊。馬勒還發現,未能完成這一至關重要的發展過程,可能會剝奪他們全部的人性,強迫自己過著受恐懼,強迫和成癮支配的嚴重受限的生活。(這一段太經典了,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我現階段的問題)看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所有的成癮行為,不健康畸形的思想與慾望,不過都是想完成自己生命中,未完成的發展性任務。
而原生家庭,童年所給我帶來的最大影響,也不過是,沒有幫助我完成心理聯接和心理出生。這樣想來,一切的怨懟,迷茫,不知所措好像都消失了。
以前痛不自知,現在痛且自知,知道自己因何而痛。讀書真的可以減輕人們的戾氣,當你切實的觸控到一切苦難的真相,好像苦難也有了可以被諒解的餘地。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有具體的理論分析,個體測驗,還有具體指導你怎麼解決依賴共生的方法。我在這本書中收益良多,希望你也是。
在沒有課的清晨打出這一篇回答,最大的希翼也不過是,能讓更多像我一樣飽受發展問題,成癮問題,依賴問題折磨的人,有機會知道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他需要的答案。
最後加上一句話,“我們所有人都有一種驅力去治癒和體驗完整感”。
答主本人現在生活得特別棒啦,已經脫離了網路成癮行為,和自我達成了和解,每天學習倍有勁,自習室坐三小時不帶回頭的那種。現在很自律,很開心,每天都在試圖勇敢,努力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未來抱有巨大的希望,即使現在內心殘破,一無所有,也相信自己可以獲得幸福。希望看到這篇答案的各位也是,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