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外紅左任
-
2 # 唐不三不四藏
稱帝那可是堅持到最後的所有軍閥的最終目標,劉備稱帝了,孫權稱帝了,都是在曹丕稱帝以後。曹操一生終了沒有稱帝,並留下一句“如天命在汝,汝願為周文王”冥冥中暗示讓自己的兒子稱帝。事實並非如此,曹操很想稱帝,荀彧的死就是證明,但是聰明的曹操最終還是沒有跨出這一步。我們先看下曹丕,劉備,孫權都是用什麼理由稱帝的:
曹丕,漢獻帝“主動”禪讓,這裡就不贅述過程了;
劉備,漢獻帝被曹丕這個亂臣賊子給殺了,我要扛起漢室大旗繼續前進;
孫權,漢室氣數已盡,天降祥瑞與我東吳,我孫權就勉為其難來治理天下;
都是在漢獻帝被曹丕篡奪之後紛紛稱帝,其實曹操已經看到這點,我只要一稱帝,就會變成眾矢之的,並且還讓劉備核孫權都有了藉口稱帝,這個買賣明顯不划算。
曹操的政治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用天子的正統性來征服很多還迷信天子的諸侯,擁有天下官員的任免權,拉攏世家大族的支援。這個政治策略天生就是不允許曹操稱帝的,如果稱帝那這個策略宣告失敗。
曹操是寒門出身,瞭解當時社會人才從底層到上層的渠道,在曹操大權在握的時候,打破了原有的人才選拔機制,唯才是舉,不用先舉為孝廉,其實當時的舉薦制度選拔人才,都壟斷在世家大族手上,其實這些士族就控制了國家的機構,曹操的唯才是舉為自己選拔了很多能人志士,並都是依附於曹操的,不受世家大族的控制,這就深刻觸動了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說白了朝廷裡都是你曹操的人,沒有我們的人,事情不好辦啊,肯定就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援,所以曹操晚年一直在和世家大族做鬥爭,比如殺孔融。
然而他的兒子曹丕稱帝恰恰是推翻了曹操的這一行動方略,實行“九品中正制”,就是世家大族擁有人才的舉薦權利,曹丕僅保留人才任免權,等於對世家大族妥協了,才換來世家大族對自己稱帝的支援。曹操也不會做這個買賣的。有人說曹操是因為荀彧不支援他稱帝,所以沒有敢稱帝,但是又氣不過逼死了荀彧
荀彧到死怎麼死的我們不討論,我想說說荀彧為什麼不支援曹操稱帝。說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也許說的還不夠深刻,荀彧一個讓曹操都敬重的人,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荀彧不支援曹操稱帝,也許並是不覺得他不該篡漢,而是改朝換代,即便成功了,也會被後人效仿,他日也會被別人篡奪。最好的方案應該是繼續維護漢室的崇高地位和神聖性,讓天下人再無心圖之;重修漢法,完善機構,任人唯賢,讓社會穩定執行。這才是你曹操應該做的。
-
3 # 涵涵天宇
我認為曹操沒有稱帝的原因有三:
一、與“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戰略不符在曹操從董卓手中救出天子並把天子迎入許都之後,曹操就佔據了“奉天子以討不臣”這個大義名分,開始了討伐各路諸侯收復漢室江山之路。在此期間,曹操首先消滅了袁紹接著又征討烏桓徹底平定了北方,之後又南下荊州想要一舉消滅孫權和劉備,可惜天不遂人願,赤壁之戰曹操慘敗,打破了曹操想要一統天下的美夢。
曹操逃回北方後,雖然失去了一統天下的雄心,但是對權力和地位的渴望卻愈加強烈。他先是稱公,然後稱王,更進一步便是稱帝,但是此時劉備已得益州,孫權穩坐江東,一旦稱帝,不僅與之前所打的大義名分相悖,更會為孫權和劉備送去一個完美的討伐自己的理由:曹操篡漢自立,天下諸侯共伐之。所以曹操不能稱帝。
二、無法獲得世家大族的支援雖然曹操任人為賢,重用寒門學子,但是起於寒門的人才終究還是太少,無法抗衡朝堂之上的世家大族,而這些世家大族很大一部分都是心向漢室,渴望恢復漢室才投入曹操麾下,這其中又有以荀彧、孔融、崔琰最勝,他們對漢室忠心耿耿,因反對曹操稱王而被殺,這也引起了曹操對於世家大族的顧忌和忌憚,他害怕自己一旦宣佈稱帝會引起更多計程車族反對甚至背叛,所以才一直沒有稱帝。
三、曹操並不需要皇帝這個虛名,卻要為後代鋪路在曹操稱王之前,他就早已獨攬軍政大權於一身,雖然沒有皇帝的尊號,但卻行使著皇帝的權力。而曹操也是一個務實的人,有了實權,稱不稱帝倒也無所謂,但是曹操卻清楚自己的幾個兒子都沒有開拓江山的能力和才幹。如果自己稱帝,等到將來曹丕繼位,很可能會因為沒有功績而無法鎮壓文武大臣,所以曹操需要把皇位留給曹丕。
以上三點就是我認為的曹操一直沒有稱帝的原因。
-
4 # 老易史記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曹操代漢意圖早就昭然若揭,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沒有什麼兩樣了。曹操惟一沒到手的,只不過是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但至死他也沒有邁出最後的一步,他要把這最後一步讓給自己的兒子完成。
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首先,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此外,曹操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
回覆列表
降漢不降曹的不止關羽一人
曹操自董卓以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歸付曹操的人大部分是投奔天子的,細看曹操的屬下,曹氏,夏侯氏,原本一族而已,前期沒有天子必然分崩離析,謀士之中荀彧為首的都是保皇一派!曹操尊天子,我可以給你出謀劃策,你不尊天子我必然造反!
年紀大了,開始念及親情漢獻帝是曹操的姑爺,為了安撫忠於漢天子的大臣,曹操把女兒嫁給了獻帝,路已經鋪好了,戎馬半生怎麼不念及親情。做不做皇帝有何區別。留個慈父忠臣的名聲有有什麼不好!
一朝天子一朝臣到曹丕時,曹丕主要重臣都是輔佐曹丕爭奪王位的臣子,對於他們來說曹丕成就越高,他們自然水漲船高,不像曹操,雖說人多但是不是一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