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澤仁德喜

    曹操沒稱帝,有一個原因是考慮到他的接班人曹丕,曹丕資歷太淺,沒有社會基礎,他如果繼承曹操的帝位,必將死無葬屍之地...

  • 2 # 百里悟空

    曹操沒有稱帝:我簡略說一下自己的見解。

    第一個方面:漢獻帝劉協雖然再他的掌控之中,但是漢獻帝這個人來說並不無能。因此曹操對其有所忌憚。具體事情從“衣帶詔”事件來看,事情雖然沒有成功,但是給曹操的思想上的打擊還是不小。再這次事件以後曹操雖處死了皇后,卻為了更好把控,把自己的女兒曹節嫁給了漢獻帝,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窺探一般。

    第二個方面:還得從漢獻帝說起,漢獻帝有德,有德之君,無辜被廢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曹操不想當第二個董卓;漢獻帝有德體現在哪些方面?連曹操給安排在他身邊的荀彧都被他感化了,荀彧是誰呢?可以理解為曹操前期的首席智囊,後期的賢內助。正因為曹操主外、他主內,才使得曹操能夠騰出時間和精力放心去南征北戰,曹操本意是想他監控漢獻帝,結果被漢獻帝感化了,於是在曹操看來荀彧表現得並不是特別聽話了,具體表現—-到後期曹操想取劉協而代漢,荀彧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反對,證據?他的死似乎可以說明一切。類似有荀彧這樣想法的能臣在當時還是有很多的,“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樣簡單的道理曹操不可能不明白,再者“名不正則言不順”曹操想要代漢需要眾大臣的一直認同以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而這些似乎並沒有比劉協優秀,可以說漢獻帝所謂的“羸弱”,只不過是困於時也,束於命也。但這一切的表現足以讓曹操想要代漢望而卻步。

  • 3 # 上策視覺

    曹操是愛臉子的人,當時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是事實上的皇帝,隨時都有可能取代漢獻帝。舉國上下的人都買好了瓜子,備好板凳,等著看熱鬧了。

    可是如果按常理出牌,想法如果和百姓無區別,那就不是曹操了。所以終其一生,他的態度都是:你們不是一個個盼著我篡漢嗎?切,你們讓我叫我篡我就篡?我偏不篡!

    順便提一下,在“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這句流行語廣為流傳之前的流行語是:“曹孟德之心,無人能猜懂”。後來有個個叫楊修的不信邪,想親自去驗證這句流行語,很快就死於非命。

    乾脆再告訴大家曹操的後傳內容:

    據聞,曹操死後,在閻王殿遭到華佗和呂伯奢兩人控告其謀殺罪,後經過十殿閻君聯合會審,罪名成立,判決於第十七層地獄監禁,曹操不服,上訴到地藏王菩薩處。地藏王念其雖然有濫殺無辜,證據確鑿,但統一北方,也為百姓造了很多福,但已經過十殿閻君會審判決,也不便推翻,於是修書一封給基督耶穌,請他把曹操帶到基督界去投生,救了曹操。

    後來的《中西梟雄傳》第四十二回“曹孟德魂投西洋界,特朗普降生美利堅”寫的就是就個內容。

  • 4 # 為你遠來

    挾天子以令諸侯,何懼天下?

    曹操不稱帝的原因有三:

    1、有文化,真可怕。

    東漢時期可與堯舜禹人類文明的黃金時期相比擬,社會風氣較好,崇尚《孝經》,據說連匈奴子弟來到京都洛陽都醉心於學術文化,書香四溢,以風俗教化優良的時代,曹操稱帝,必定成為千夫所指,留下罵名,東漢時期可與堯舜禹人類文明的黃金時期相比擬。

    2、“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孫權在假意歸順朝廷的同時又命人勸進曹操稱帝,曹孟德嗤之以鼻的笑道:這是要把我架到爐子上烤啊。很明顯,曹操稱帝會成為眾矢之的,孫權漁翁得利。而曹操真正佈局的是仿效周文王,奠定基礎,後代稱帝,在其死後不久,曹丕稱帝。

    3、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都被曹操嚇的睡不著覺,還有必要稱帝嗎,況且劉備一直以劉皇叔自居,匡扶漢室為終生己任,曹操不稱帝反而還能表現自己的耿耿忠貞,更有軍權在手,雖三國鼎立,唯吾傲視群雄。

  • 5 # 德清康城阿鋒

    其實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客觀原因不允許曹操篡位,不篡位利大於弊

    當年曹操聽取謀士荀彧的建議,從李傕郭汜手裡迎來當時的漢獻帝劉協,從此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生涯。大家注意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沒?說明在當時利用天子的名義還是很管用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拉攏當時的漢臣勢力,例如荀彧就是覺得曹操可以振興漢室,所以才從袁紹那裡離開去投奔了曹操,而荀彧代表了整個當時潁川士族勢力,還給曹操推薦帶來了很多名士謀臣,例如郭嘉、荀攸和鍾繇等等,這些可都是曹操能統一北方的基礎。二是曹操可以利用天子的名義去讓諸侯之間鬥爭以及打壓諸侯,在古代講究的就是名正言順,例如當時劉備得到了徐州但是沒有得到朝廷的承認,需要天子詔書,於是曹操就讓劉備殺了呂布來換詔書。這就是一個例子。

    還有就是在曹操做了魏王以後,當時的士家大族還是反對曹操的,雖說大家明著不敢發抗曹操,但是心裡還是不服氣曹操的,如果曹操硬要稱帝,那麼民心不歸順,江山就不穩。

    所以,曹操根據當時的客觀條件沒有稱帝。

    第二:主觀原因曹操不想謀奪漢朝的天下

    這個其實大家覺著可能很難理解,因為曹操都做了魏王了,為什麼還不想篡位?可以說正好相反,如果曹操想做皇帝直接稱帝就行了,何必多此一舉還做一個王爺。之所以做魏王,是因為曹操想擺脫當時朝廷以及那些漢臣的糾纏,自己做了王爺就可以定都,有自己的大臣等等。還可以給後來的曹丕做準備。曹操當時說過一句話那就是“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意思是他做周文王,讓兒子曹丕去篡位吧。

    大家覺著曹操可能不怕天下人嘲笑罵他,其實不是,只是不怕當時的人罵他,曹操其實是怕在史書上留下罵名,被後人口誅筆伐的(雖然沒少被後人罵),誰不想給後世留下一個好名聲,例如自始至終都是漢臣,為匡扶漢室殫精竭慮。所以就沒奪位。

  • 6 # zejin360

    史家給曹孟德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但其時乃亂世,故言外之意其就是一梟雄,但曹孟德沒有像袁術等無能之輩一樣,寧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沒有妄稱天子,其實力在官渡之戰之後已經是最強,到曹丕稱帝前,只要想稱帝,隨時都可以,但他沒有,因為這對他而言只是一個名號而已。

    比如諸葛亮,劉備託孤之時也直說了,那娃能讓他幹就讓他幹,不能讓他幹你就自己幹吧!權力在手了,便可為尊,只不過忠臣如孔明,沒有把權力控制在手裡並傳到自己兒孫輩手上,但孟德控制了權力並沒還給獻帝,這便是忠奸之別罷!

  • 7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曹操原本也是指望剷除董卓、呂布、袁紹等一眾,力圖統北方,最終完成統一三國復興漢室,但時局的變化,孫權、劉備的“獨立”使他改變初衷。

    但曹操顧及的方面太多,很多大臣都不支援曹操稱帝,尤其是荀彧也極為反對,最後因為一個空盒子選擇自殺明志,連自己的三個女兒也反對,因為若廢帝,那三個女兒也名存實亡。

    其實曹操多少也受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影響,猶豫不決,加上晚年多病患頭風,哪還有心情去稱帝,不久病死,總算晚節得保。

  • 8 # 庸栢山人

    沒有急於稱帝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1·曹操已掌握實權。挾天子以令諸侯,以自已的意志發號施令,名正言順,別人就是不滿也是敢怒不敢言。

    2·外有孫權·劉備,內有皇室貴族的反對勢力,百姓輿論如何。稱帝只能給他們提供聯合討曹的口實,成為眾矢之的3·手握大權把反對勢力各個擊破,減除。為後面登基掃清障礙,鋪平道路實為上策。

  • 9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這說明曹操的德性,真人君子。

    並非是所為的漢賊,奸雄,不爭的事實,對熱衷於汙名化曹操有力的回擊。

  • 10 # 錦峰哥看世界

    因為曹操是個聰明人,也是個有智慧的人,更知道自己得了頭風病,已經來日不多,不想死後留下任何罵名,他也深知自己如果現在稱帝,也會惹怒東吳的孫權和蜀國劉備同歸於好,共同來對付自己,從這一點來看,曹操也確實是個心細如髮的人,做人做事也是滴水不漏,在亂世之中混成了今天的樣子,是絕對與曹操的智慧是分不開的,不愧為一代梟雄。

  • 11 # 星下靜思

    曹操不稱帝,不是他不能稱帝,而是他不想稱帝,基於曹操作為一名政治家對社會大勢的洞察和清醒,在戰亂的東漢末年不為一己之名、為制止天下紛爭做出了和平貢獻。

    曹操有明確的政治目標

    曹操自為官之初,有著不懼權勢、主持公道的正氣。曹操被舉孝廉入仕的官職是洛陽北部尉,在上任後用“五色大棒”法治理社會,就連當時炙手可熱的宦官蹇碩也不畏懼,當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時,被曹操抓住依律棒殺,足以看出曹操為官的膽略和正氣。

    曹操自討伐無道董卓開始,便體現出了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招攬了一批有志之士,開始了為漢家統一大業而逐鹿中原。在亂世中,曹操救出漢獻帝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態勢,在政治上佔據了主動。

    以當時的天下亂象,漢獻帝隨時有性命之憂,漢室天下猶加無主,軍閥混戰加劇會讓天下民不聊生。曹操救出漢獻帝后挾天子以令諸侯,能讓諸候們“聽令”也是本事,為什麼漢帝在其它軍閥手中時諸侯們“有令而不行”,反而聯盟進攻呢?

    總體上看,曹操依靠漢室之名而成就一番偉業,如其一統天下,則其稱帝還是大機率事件。但曹操在與吳、蜀形成鼎立局面後,再無力打破平衡,更不想用自己的虛名去授人以口實,讓各路諸候抓住把柄引火燒身。

    曹操也有奸邪的一面,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曹操對漢獻帝實行了嚴密的監視,甚至動用血腥手段,這也是換成任何一個諸侯都會運用的手段。前方在作戰,絕不允許漢獻帝在後方藉機另行一套,讓局勢更加混亂,漢獻帝自登基就沒有自己的根基,根本不存在翻盤的可能?

    曹操有堅強的政治定力

    人生在世,誰不想在擁有偉業後青史留名?況且,魏國的地盤,幾乎每一寸土地都是曹操親率大軍一寸寸的血戰得來的,為此,曹操多次生命都處於險境,這些磨難,是劉備與孫權極少具備的。

    擁有了地盤,曹操不晉升,其手下的人也難以沾光,因而,曹操的部屬也希望他登基稱帝,並且組織了各種形式的勸進活動,但曹操一直秉行了稱王不稱帝的原則,堅決不聽並有效制止了群臣的勸進。這一點,劉備孫權能做到嗎?

    孫權也專門上書,勸曹操稱帝,曹操沒有喜出望外,而是一眼看穿其中用意,而是用一句想把他架到爐火上烤的暗喻,表明了他不想稱帝的原因和決心。

  • 1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在三國中總是被刻畫成一個奸賊,竊取漢室、挾制皇帝、謀取權力,從大漢朝的東郡太守做到兗州牧,從兗州牧做到司空,再到丞相、魏公,最後建成獨立的魏王國,成為事實上並完全獨立於漢朝之外的獨立王國,所以,很多人認為曹操是漢賊。

    但,曹操真的是漢賊嗎?

    三國時期的周瑜評價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這些都是對曹操的負面評價,但是,曹操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東漢名士何顒評價曹操:漢室將要滅亡,能夠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此人。評論家許劭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曹操與曹丕

    東漢末年的亂世是朝廷內部勢力火拼而造成漢中央政府失去對地方上的控制,而導致的天下大亂和諸侯混戰,皇帝也相繼被董卓、王允、李傕、郭汜、董承這樣的軍閥和權貴所控制,朝廷像一個四處流浪的團伙缺衣少食,曹操確實是控制了朝廷與皇帝,但是,曹操給了大漢朝廷最後的尊嚴,給了皇帝應有的尊重,安逸的生活,穩定的環境,安全的都城,想想看,如果漢獻帝落到其他人手中,比如袁紹,會有這個待遇嗎?

    三國亂世之中,想要篡奪帝位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袁術,在公元197年就稱帝了,這可明目張膽的另立中央,實屬亂臣賊子的行為,袁術後來還是被曹操消滅了,比如袁紹,袁紹也是一直想要自己做皇帝,但他走的路線與袁術不同,袁紹是想先另外立一個皇帝,自己控制權力,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再自己當皇帝,漢獻帝活著的時候,袁紹就這麼幹,並且在漢獻帝四處流浪的時候,袁紹並沒有伸出一點點援手,完全是不顧皇帝的死活,相比於袁紹和袁術這樣根正苗紅計程車族,曹操是不是好太多了。

    曹操與漢獻帝

    不要總被三國演義和電視劇所欺騙,曹操是控制了皇帝,但是他並沒有像董卓、李傕、郭汜等人那樣,肆無忌憚地欺負皇帝,羞辱皇帝,曹操至少維持了對皇帝的尊重和各種基本禮儀,除了最後的主意是曹操拿,幾乎所有的程式都和之前漢朝的皇帝一樣,並且曹操指派荀彧這樣名士輔佐曹操,要知道荀彧後來都成了擁漢派,荀彧對皇帝肯定是尊重有加,絕對不可能像董卓、李傕、郭汜那樣,曹操控制下的東漢朝廷怎麼說也是像個朝廷的。

    再說了,亂世之中,都是憑實力打天下的,曹操挾天下唯一的好處就是政治正確,出師有名,在皇帝本人都無法號令天下的情況下,曹操打天下統一整個中國北方靠的是自己的能力,這與漢朝無關,曹操的每一份土地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同樣與漢朝無關。

    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打下的天下是自己憑實力打來的,不是利用漢朝取來的,當時是亂世,亂世之中都憑實力說話,所以說曹操是漢賊是不正確的。準確的說,曹操更像一個開創基業的開國之君,而不是像王莽這樣的篡位之人,兩人是有本質區別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

    既然曹操不是漢賊,又靠自己能力打下北方,為何不稱帝自己做皇帝呢?

    第一原因:曹操對漢朝有感情。

    曹操一直是個真性情的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說什麼就什麼,比如殺孔融,誰勸也沒用,比如曹操說寧我負人,勿人負我,這在當時很有個性,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而曹操沒有稱帝真的就是他不想稱帝,因為曹操對漢朝有感情,同時他是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

    曹操年輕的時候一直想做漢朝的賢臣和能臣,但是奸宦當道、政治腐敗,曹操什麼也做不了,曹操後來的理想是做大漢的徵西將軍,這也寫進了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己經對天下人說了,他不會代漢當皇帝,難道曹操要自己打自己的臉嗎?說了又反悔?為了維護政治一貫性,所以曹操不稱帝。

    曹操

    二、曹操是個重實際,輕名聲的人。

    曹操從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並且握有掌控天下的權力,除了一個皇帝的名頭和禮儀之外,皇帝有的,曹操全有了,皇帝沒有的,曹操也有了,比如實際權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已經是“皇帝”了,沒有理由為了一個虛名而讓天下人唾罵,曹操沒篡位都被罵漢賊,這要稱帝了,還不被罵死啊,曹操是個重實際,輕名聲的人,所以他不稱帝。

    曹操與荀彧

    三、曹操政權晚年危機四伏

    從公元217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開始,曹操就沒閒過,除蜀漢發動的漢中之戰,西北邊境烏桓人開始叛亂,鮮卑人則在一邊虎視眈眈,曹操派曹彰、田豫平叛,自己坐鎮長安。

    結果夏侯淵在漢中被劉備手下黃忠斬殺,曹操又迫不得已進入漢中,堅守兩個月由於糧食供應及運輸困難而非被迫退出漢中,沒多久曹魏的上庸三郡被劉備派出劉封、孟達攻佔,而在荊州地區,關羽又發動了襄樊之戰,不斷髮生的邊境戰爭讓曹操疲於應付,哪有時間做別的?

    曹操稱魏王

    除了外部戰爭,曹操內部也有問題,政治鬥爭此起彼伏。許都的太醫令吉本、司直韋晃等人謀反,鄴城的魏諷謀反案,以及宛城的侯音、衛開叛亂,陸渾的孫狼起義,等等,都困擾著曹操,這些問題都沒解決,如何稱帝?哪有時間稱帝?所以曹操不稱帝。

    另外,稱帝有著繁瑣的政治程式,比如禪讓制,如果曹操逼漢獻帝禪讓皇位的話,曹操要辭讓三次,才能同意,同意後還要舉行各種儀式,還沒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和四方的祝賀,沒有幾個月時間,根本搞不來,但是你看晚年的曹操的,從217年開始,直到220年曹操去世的近三年時間中,曹操一刻也沒有閒著,忙著處理外部戰爭和內部紛爭,處理完之後,也就去世了,沒有任何時間稱帝。

  • 13 # 薩沙

    其實原因很複雜,大體以下幾點。

    第一,傀儡皇帝是曹操手中的法寶。

    眾所周知,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一手耍的極為成功,類似於日本的幕府將軍利用傀儡天皇,對付不聽話的大名們。

    這是古代,老百姓對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看得很重。

    雖然沒有到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但如果公開違背漢朝皇帝命令,也會被當做草寇和叛徒,不會得到老百姓支援。

    就比如曹操用漢獻帝的名義,命令諸侯做一些事,後者只能用各種藉口拖延,不敢公然拒絕。

    就比如曹操曾經接著漢獻帝的命令,讓劉備去攻打鄰居袁術,劉備明知道不是袁術對手,況且就算打贏也沒有好處,仍然被迫去打。

    因為劉備是皇叔,不能公開違背皇帝的命令。

    同樣,曹操打著皇帝旗號去討伐諸侯,諸侯在情理上就首先輸了一招,士兵計程車氣和軍心都會受到影響。

    如果曹操稱帝,這個法寶就沒有了,誰也不會服他。

    第二,掌握實權何必要虛名。

    其實,曹操已經是真皇帝了,要不要這個虛名沒什麼區別。

    誰都知道,曹操其實掌握軍政大權,是實際上的皇帝。

    更誇張的是,曹操連皇后都敢殺:伏皇后數年前曾經寫信給父親伏完,要他秘密圖劃剷除曹操,伏完直到去世都不敢動手。後來事情敗露,曹操命令御史大夫郗慮與尚書令華歆一起統兵入宮逮捕伏皇后。伏皇后緊閉門戶,披髮赤腳藏匿於牆壁之中,被華歆伸手牽出,監禁於掖庭暴室裡幽禁而死。所生的兩位皇子被鴆酒毒殺,伏氏宗族一百多人亦被處死。

    還有呢:216年5月29日,曹操被封為魏王,加九錫,立曹丕為世子,公然違反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

    次年(217年)僭天子禮,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實際上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待遇,權傾朝野,漢朝已經名存實亡。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不但掌握實權,還可以將權力傳給兒子,何必要皇帝的虛名呢?

    第三,擅自稱帝可能導致內部叛亂。

    曹操活著的時候,蜀漢和東吳還是很強大的。兩國聯盟,擁有兵力30萬,而曹魏也不過有四五十萬大軍,還要兩線作戰。

    關羽差點就將曹魏荊州的地盤一舉吞掉,水淹七軍幹掉了于禁,情況極為危機。

    幸好東吳窩裡反,趁機抄了關羽老窩,曹魏才逃過一劫。

    外有強敵,曹操就要謀求內部的穩定。

    而一旦曹操稱帝,必然引起部下的反感。

    當年袁術兵精糧足,是全國很強的大諸侯,本來至少可以像劉表一樣長期盤踞一方。

    然而,袁術突然腦殘稱帝,立即成為眾矢之的。

    資料這麼寫:不久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劉備等勢力的叛盟與打擊。孫策致書責袁術僭號,遂在江東脫離袁術自立,趕走袁術任命的丹楊太守袁胤;孫策的舅父廣陵太守吳景與堂兄九江太守孫賁亦皆脫離袁術跟隨孫策徵江東,使袁術喪失廣陵、江東等大片土地,實力重挫;呂布拒助袁術並殺了袁術來使韓胤,其後擊敗來犯的袁術軍;又因袁術派人刺殺漢室藩王劉寵及其國相駱俊併吞陳受到曹操軍的討伐,袁術只能逃至淮南。

    比如跟隨曹操的心腹謀士荀彧,就曾反對曹操稱王,因為這距離稱帝一步之遙。

    一旦曹操稱帝,說不定部下也會大量窩裡反。

    第四,曹操年老多病,稱帝意義不大。

    曹操常來患有頭疼病,今天分析就是腦部疾病,無藥可治。

    他晚年身體很不好,說不定什麼時候會死。

    而曹操在發動漢中之戰時,已經是219年,隨後關羽又來打荊州。

    好不容易擊退關羽,穩定了曹魏大局,而曹操220年就死了,也就是1年後。

    曹操自然知道自己活不長,這種情況下都做了實際上的皇帝,何必非要這種虛名呢?

    為了虛名維持一二年,揹負一個天下罵名有必要嗎?

  • 14 # 仔仔影視劇剪輯

    曹操到死也沒稱帝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不想帶上謀篡罪名。

    手中掌握一個“傀儡”天子曹操本身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這張牌比自己“稱帝”還要“好使”。為何帶上一個不忠不孝亂臣賊子的罪名?而且自己稱帝風險很高,容易被自己人當“逆賊”誅殺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君臣百姓之間很注重等級劃分,自立為王會遭到百姓各路諸侯的唾棄和誅殺。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實天子說話根本和放屁一樣,本身就是他最大,最典型的就是直接去皇上後宮把皇后拉出去斬了,皇上嚇得都要尿褲子了,敢問他稱帝有何用?

    二、曹操屬於務實派

    曹操並不像大多數人喜歡喜歡“稱呼”,對於“梟雄”來講只有實實在在的權利比那些華而不實的“帽子”毫無興趣。相比董卓和袁術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在劇中有幾個事件可以說明此問題,就是“玉璽”事件,孫堅得到玉璽非常高興,而曹操就提醒孫堅這玉璽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它就是一個石頭,但是反而會給你帶來各路諸侯的追殺,可惜孫堅並沒有聽曹操的話,也因此為此喪命,第二件事就是袁術得到了此玉璽居然傻乎乎的稱帝了,把曹操樂壞了,隨之來的就是被曹操以朝廷天子的口吻定“謀反”之罪,讓劉備直接滅了。

    三、曹操被封漢帝封魏王

    曹操(216年)被漢帝封為魏王次年(217年)曹操名義上雖仍為漢臣,實際上掌握等同於皇上的權力和待遇,權傾朝野,漢朝已經名存實亡。稱不稱帝有什麼區別?

    四、三國鼎立,曹操年老體衰。

    劉備和孫權當時的勢力並不比曹操弱如果一旦曹操自立“帝王”,和袁術的下場是一樣的,劉備和孫權會聯手直接廢掉曹操,還是那句話曹操又不是“袁術”。腦子被門擠了。否則也混不到現在的地位。再加上曹操在立魏王一兩年的事就歸西了。稱帝更是“腦殘”才會做的事,當時曹操我估計想如果不當魏王再活十年立刻讓讓別人喊他曹阿瞞都行。

    總結:曹操屬於務實者要的是權利和財富,“皇上”這個帽子對於他來說分文不值。大家說呢?

  • 15 # 王蒙緣

    曹操出身卑微卻胸懷大志,憑藉對權謀與智慧的妙用,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拔地而起。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依靠如此優勢,曹操統一了黃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宏圖霸業,開創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一、背不起亂臣賊子的罵名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而天下大亂,但綱常倫理、忠孝禮義仍在。曹操雖有雄才大略、亦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爭權奪利、內徵外戰的血雨醒風中,一直以天子之名出師,以捍衛朝廷的名義進行。曹操深知,如果自己廢獻帝,登帝位,那他將淪為千夫所指的罪人,難逃今生來世歷朝萬代的唾棄與責罵。這是一代他揹負不起的重擔。他一再表明自己絕無稱帝之心,絕不是纂權奪位的“奸佞小人”,而

    是忠心輔政的“賢能將相”。足見其受儒家正統文化影響之深,斷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

    其二、經不住群起而攻之的激戰

    雖然曹操已取得了對漢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仍侷限於北方,東南、西南的孫權、劉備亦非等閒之輩。曹操如果貿然稱帝,必將成為眾矢之的,讓孫權、劉備等人有了一個討伐亂臣賊子的幌子,繼而帶領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如此一來,他苦心經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優勢如流水東去,難挽狂瀾,不僅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更有可能引發一場空前慘烈的激戰。任其再怎麼兵精將廣,一旦以亂臣賊子的身份與天下豪傑對抗,勝算可想而知,亦難逃“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下場。面對如此不利的形勢,心思縝密的曹操,又豈會為了一時的痛快而陷自己於萬劫不復之地。

    其三、看不上虛名而重實權

    曹操為人講求實際,實權與虛名孰重孰輕他再清楚不過。能夠從亂世中一路走來,,靠的不只是雄心壯志,更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務實作風。稱帝不過是多得了個名號,而天子詔令由他口授,朝廷政策由他制定,官員任命由他授意,這一切足以證明他名為丞相實當皇帝。皇帝名號,此時不僅不能錦上添花反而可能因此而遭落井下石之罪,要它何用?

    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似乎道出了曹操的心願,點破了曹操寧為兒子鋪路也不願自己稱帝的決心。然其心中真實的想法,歷千年滌盪仍撲朔迷離,但憑後人評述。

  • 16 # 淨月暖陽

    無論後世多少人黑曹操,曹操至死都仍是漢臣,這讓當時和後世所有汙衊曹操之人和諸多誅心言論都站不住腳。這也是曹操做為政治家的大智慧,豈是那些詬陷曹操的小人們所能比擬的!北宋之前的史家,對東漢末年那個亂世中湧現的諸多人物,最推崇的就是曹操,真正掃蕩諸侯,平定亂世,匡扶漢室,予民休養生息之人。就是認為秦皇漢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的主席,對於曹操這個文武全能的一代風流人物,也多有褒揚。而對於呂布、袁紹兄弟、孫堅父子還有劉備這些,為一己之私,割據分裂,甚至禍亂天下的軍閥們,才更多的給予批判和指責。直到儒家理教盛行,宣揚什麼正統天授,才慢慢變了風向。而流傳甚廣,影響巨大的三國演義,作者尊劉抑曹,才讓曹操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奸臣,徹底黑化。篡漢是曹操兒子曹丕乾的事,並不是他老子曹操,不能栽贓。以嚴苛峻法著稱的秦律都強調“法不誅心”,怎麼就可以認定曹操平定天下之舉,是為了篡位當皇帝?請問在亂世之中四處征戰,勝負生死尚不可知,就會夜夜夢著當皇帝嗎?這樣的人有,當時就是袁術,下場如何?天下共討之,兵敗身亡,萬人唾棄。以曹操的功績,身前功名足夠,富華富貴早視為糞土,那還要什麼?要的是青史留名!那為什麼還要去篡位?說實話,那是思維層級遠遠不及的人,永遠都不懂的事。就象武則天陵前那矗立千年的無字碑,是一些人永遠都不懂的一樣。這麼回答,足夠了!

  • 17 # 米粒閒聊

    從時間上來看已經來不及了。公元219年十二月,孫權在襲殺關羽後,寫信給曹操。內容盡是對曹操的歌功頌德之言語,並勸曹操稱帝。曹操將信給屬下們看。文臣以陳群代表、武將以夏侯惇挑頭,力勸曹操稱帝,並給岀了曹操登基稱帝是應天,順民的理由。而曹操說了一句留傳至今的名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意思是,要像周文王那樣,為周武王創造條件,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因為,曹操感到了時間已不允許自己稱帝了。登基稱帝的儀式,不是換身衣服就行的事,而是很複雜、繁瑣的事情的。而在此前的準備工作,更復雜、更繁瑣。所以,需要較長的時間。此時離曹操病逝最多還有一個月的時間。當然了,曹操是算不岀自己還有多少天的陽壽,但他肯定感到了自己的生命終點已不遠了。並且,曹操已經是身心疲備了。數年來,曹操東西兩線千餘里來回奔波。這可不是在遊山玩水,而是高強度的急行軍和戰場上的臨陣指揮。這對於六十多歲的人來說,確實是難以承受的,這時的曹操已生病,可以說是帶病堅持工作。還有曹操不僅是為治軍理政費心勞神,還要為“家事”走腦子。也就是考慮誰來繼承龐大的“家產”。曹操經過苦苦思索後,終於在漢中爭奪戰時,殺楊修(曹植的“閨密”兼智囊),等於宣告了曹植在繼承權的競爭中敗選,曹丕徹底成為了曹操的接班人。因此,曹操的身體狀況已經不起折騰了,壽命也等不及稱帝所需要的時間了。曹操也不是草草稱帝,過把癮就死的主,所以,他才說了,並做到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 18 # 凝沙學史

    三國中,曹操臨死前不稱帝,一方面曹操沒必要為一個虛名揹負罵名,另一方面曹操臨死前極為低落,不但忙於戰爭,而且被病魔折磨。

    1.曹操已有皇帝之實,何必需要虛名。

    其實,當時的曹操已經有皇帝之實,漢帝只是傀儡,被曹操用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已。

    在衣帶詔中,伏皇后參與其中,事情敗露後,曹操派了御史大夫郗慮與尚書令華歆率兵入宮逮捕伏皇后。最後,伏皇后被幽禁而死,其所生的兩位皇子被鴆酒毒殺,而伏氏一百多人都被處死。

    事實上曹操擁有皇帝之實,手中掌握著軍政大權,已經可以隨意殺皇族。

    既然有皇帝之實權,又何必去爭皇帝之虛名,到最後又要揹負篡漢之罵名呢?這個問題對於曹操來話,顯然不會。

    2.曹操老來患頭疼病

    據史料記載,曹操患有頭疼病,晚年備受頭痛折磨,名醫華佗因為要為曹操治療頭疼病,想給曹操做開臚手術而被殺。

    在古代頭痛無良方,長期頭痛對曹操心情影響很大,畢竟當了皇帝也無法減輕頭痛,因此當務之急曹操是急於治病,而不著急於稱帝。

    3.忙於應付戰爭

    另外,臨死前留給曹操稱帝的時間也不夠。

    在公元219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對峙,戰敗後剛回去沒多久,又有荊州的關羽北伐,不但威震華夏,而且鬧得曹操差點要遷都。

    等到擊退關羽,並穩定住曹魏的大局,此時時間已到了220年,而這一年曹操就死了。可見曹操根本沒有時間在臨死前籌劃稱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如何把“空心村”變“產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