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戴有話說

    古代的各種“突厥人”,甚至連最純粹的“阿史那氏”突厥人大多都會長得更接近蒙古人種,更像“小眯縫眼”的華人和南韓人。誠然,突厥中有一些混血,但宋代以前的突厥人長成歐洲人的樣子,是很少見的。

    所謂“突厥”為阿史那氏在歐亞草原上建立的一系列政權的名稱,其時間大概在中原王朝的南北朝後期到唐朝。在其政權覆滅之後,又有不少族群都自稱或被稱為“突厥”。上世紀初,奧斯曼人就將國號改成了土耳其,也即突厥之意。

    純正突厥人是黃種人

    6世紀中葉,阿史那氏的伊利可汗建立的那個號稱突厥的政權一度非常強大,伊利可汗之子他缽可汗甚至傲慢地將北周、北齊的君主稱作他的“在南兩個兒”。當然阿史那氏最初也並不如何尊貴,其於柔然為“鍛奴”,也就是專門幫柔然打鐵的奴隸部落。而柔然可汗的祖先亦曾為中原北部拓跋氏君主(拓跋氏日後建立了北魏)的奴僕。

    我們先考察一個比較極端的情況,看看阿史那氏的突厥人可以是怎樣的相貌:伊利可汗之子木杆可汗相貌奇異,臉有一尺多寬,面色赤紅,眼睛則好像琉璃一樣。面龐寬闊且赤紅,聽起來就很像是一位蒙古人種的草原牧人,或許就是接近蒙古成吉思汗的容貌。

    再來看阿史那氏的突厥人不應該有怎樣的相貌:伊利可汗的曾孫思摩,生性聰慧明敏,又能言善辯,頗受始畢、處羅兩可汗的喜愛,但終究只能是夾畢特勤(特勤,類似漢語中的王子、宗室)。要問為什麼?只因思摩長得類似“胡人”(西域那些歐羅巴人種的伊朗人或吐火羅人),就被大家懷疑“非阿史那種”,甚至為這就不讓他帶兵。

    由此可見,出自阿史那氏的純正的突厥人不應該有歐羅巴人種的面貌,他們的長相應該更類似“都是小眯縫眼”的華人和南韓人。但這麼說或嫌簡單粗暴,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其他幾種“突厥人”的相貌究竟如何,還有些突厥時代的草原石人可以作為旁證。雖然它們的具體功用還有待商榷,但應該能反映那個時代活躍在草原上的人們的容貌,其中不少能明顯看到寬闊的臉龐和不大的眼睛。

    回鶻人是阿史那氏突厥人的同類,他們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並操同樣的語言。當草原上的汗國崩解之後,不少回鶻人來到了今天的吐魯番地區(當時稱“高昌”),其首領號稱亦都護。我們可以看看其中一位亦都護的相貌,筆者並不認為他的眼睛有多大。

    非常幸運,回鶻佛教徒們對宗教繪畫事業頗為慷慨。這使得我們能夠一覽他們的容貌:這些回鶻貴人們不論男女普遍都長著眯縫眼和寬闊圓潤的草原式面龐。而對高昌回鶻顱骨的測量亦顯示其“具有大蒙古人種的大部分特徵”,且“似乎更接近東亞型別”。

    更幸運的是,今天中國仍有回鶻人存在——裕固族,他們將回鶻文和回鶻佛教保持到了18世紀初,而且至今還有回鶻可汗所出的氏族。裕固人普遍是什麼相貌,一看便知。

    突厥人後裔裕固族相貌

    不過在可薩突厥之後,歐亞草原上就再見不到一個出自阿史那氏的君主了。突厥汗國的創立者縱然消失無蹤,但“突厥”這一名號卻常為後世的各種牧民甚至操突厥語的定居居民使用。

    古人認為的突厥和今人所想並不那麼一致。自蒙古西征之後,西至克里米亞(俄國近段時間非常關注的那個地方)東至葉爾羌(在今喀什),不少操突厥語的人群確實都有著祖先出自蒙古的君主。

    征服了伊朗地區的蒙古人在當時因他們的相貌和遊牧習性亦和各種遊牧民一樣被稱作“突厥”,並被認為是突厥人的祖先烏古斯汗的子孫。他們後代中的不少人甚至都不認為自己是蒙古人。

    這些遊牧民進入伊朗地區之後,他們的相貌也變得近乎於那些操伊朗語的土著居民了。按現代人的理解,這必然是通婚的效果,可14世紀初的伊朗人對這些“突厥蠻”會有更詩意的說法:

    當烏古思的這些部落從其本土來到河中諸國和伊朗國,並在這些地方生息繁衍的時候,他們的外形受到水和空氣的影響,逐漸變成近似於塔吉克人(tāzīk)的容貌。但因為他們不是真正的塔吉克人,所以大食人稱他們為突厥蠻,意即類似於突厥者。(拉施特主編:《史集》)

    “塔吉克”是指中亞那些操東伊朗語的居民。照如此標準,14世紀至16世紀時,那些和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代)有共同祖先卻又不止一人成為黃金家族的女婿的巴魯剌思氏諸君主或可稱“突厥蠻”。而征服了印度的赫赫有名的巴布林留有畫像,此君之母就出自黃金家族,但他素來以突厥自居,並曾作詩貶斥蒙兀兒人(可以理解為蒙古人)。巴布林的祖父不撒因相貌“英俊”且鬍鬚發達,不撒因的祖父、臨死都想要征服中國的跛子帖木兒看起來也並不“突厥”,雖然他其實仍按突厥-蒙古的習俗留著辮子。

    當然,巴布林的外祖父,出自黃金家族的羽奴思汗看起來也並不像一個蒙兀兒人,或者說突厥人。羽奴思汗的相貌令當時前來見他的一位大毛拉都頗覺驚訝,畢竟本來期待他長得“像沙漠中的任何其他突厥人”,可卻發現此君“滿臉鬍鬚,具有塔吉克人的臉型”。

    “突厥蠻”肯定長得是塔吉克人的模樣,那“突厥人”呢?毋庸置疑,即使在當時,大家心目裡突厥人的長相仍然更接近東方蒙古人、華人和南韓人。

    儘管其中充滿了對遊牧民的仇視和對蒙古人種相貌的汙衊,但請務必容許筆者引用這段13世紀末的印度人關於蒙古人(也被印度人稱作“突厥”)的非常生動的敘說:

    他們的臉像火一樣紅,戴著羊皮帽,頭髮剪得短短的。他們的眼睛很小,射著兇光,敢怕可以把銅器穿一個孔。……他們的腦袋緊貼在身軀上面,好像沒有脖子一樣。他們的面頰好像是軟皮袋,佈滿了皺紋和瘤子。他們的鼻子老大的,從一邊臉連到另一邊臉上去了。……他們的嘴老寬的,把兩邊的顴骨都連起來了。……他們的上嘴唇鬍鬚長得老長的,而下巴上的鬍鬚卻只有一點點。……他們的相貌看來活像一群白鬼,人們到處看到他們就望影而逃。(埃利奧特:《印度史》)

    臉頰火紅、眼睛眯縫、鼻子扁平、鬍鬚稀少且膚色白皙,這無疑是典型的蒙古人面容。也很類似前面說到的那位有著寬闊且赤紅面龐的突厥可汗。或再可以兩位元朝君主的面容作為例子。

    13至14世紀時,伊爾汗國(統治今天的伊朗一帶)出自黃金家族的汗們在容貌上也很接近這類描述。

    綜上所述,至少在15、16世紀之前,各種“突厥人”留給人們的印象確多是有著火紅臉頰、眯縫眼睛、扁平鼻子、八字鬍鬚和白皙膚色的蒙古人種牧民。即使有少部分被認為是“突厥”甚至自稱為“突厥”的人長得類似塔吉克人(歐羅巴人種),他們的面容也只會引得知其所出的旁觀者們驚訝甚至懷疑。

    我們能夠設想,如果一位出自阿史那氏且有著典型突厥相貌的可汗或者特勤穿越到了當今土耳其的暴亂街頭,迎接他的將必然是無知狂徒們的一頓好打。

    當然,隨著突厥的不斷西遷,以及突厥在西方的發展壯大,最西邊的突厥人,也就是奧斯曼土耳其融入了大量的周邊民族:斯拉夫人、羅馬人、希臘人,甚至從血統上來說,土耳其人身上的原始突厥成分很少,他完全是一個新形成的東歐西亞混血種族,以白種人為主。只不過在語言上繼承了突厥語,文化上延續了部分突厥文化並且成為堅定的穆斯林。由西向東,突厥語言諸民族,白種特徵越來越少,到了東北亞的裕固、圖瓦、雅庫特等,已經找不到一絲白種人特徵,然而,他們才是真正的突厥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副產品包括飼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