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校人才真經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有其哲學的含義,和言行一致說的也不是一件事。

    言行一致,指的是說出來的話和做出來的事是一致的,言和行都是客觀存在的。這裡面沒有涉及到一丁點思想層面的東西,最多隻能說明一個人講信用,或者有執行力,具有這樣的品質。

    知行合一則有更為深刻的意義,它帶有哲學意義上的對立和統一關係。知是明事理,瞭解事物的本源,行就是通常意義的執行。知行合一,不僅僅有“知道某件事是對的就要去做它”這一層咱們比較熟悉的意思,還有“如果你去做了說明你已經知了”“如果不去做就表明你沒有真正的知”這一哲學層面上的認識,不僅告訴大家怎麼做,更是告訴大家怎麼去尋求真理。

    王陽明所在的時代,大家信奉的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去參,去悟。王陽明本人年輕的時候也對著竹子格了半天。後來想明白了,竹子裡沒有真理,真理都在自己內心呢。

    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知行合一。比如一個人想要盡孝道,如果按格物致知的道理,他需要研究怎麼做才是孝順,比如給父母溫床、端茶倒水等等,這種事情實際上沒法悟,只能參照前人或者聖人的做法。但王陽明覺得,只要你內心中想要盡孝,你就已經是孝順了,只要你內心認為你做的事可以讓父母高興,那你心裡就已經知道該怎麼盡孝了。這個道理很繞,要說怎麼操作,其實我也不知道,因為王陽明的心學是教大家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教大家怎麼做事。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與知行合一這句話含義最接近的現在流行詞彙應該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大家怎麼認為的呢?

  • 2 # 十方龍王

    胡扯八道的理解,也就靠著如此理解,出現了儒家愚民,儒家是糟粕,打倒孔子等等言論。

    知行合一,類似佛家的色空不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什麼是知?

    王陽明心學四句教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最後兩句,說到了知,是良知,是知善知惡是的知。

    什麼是行?

    為善去惡是格物,就是要止於至善,行為圓滿,這個最早曾子的《大學》就有止於至善的原話,而且有具體路徑之三綱八目。

    後來者,一提儒家。很多人就會開罵反對,以此表達自己博學,實際無知無畏還愚蠢。如果你問他們什麼是儒家?基本是道聽途說的,人云亦云的錯誤認知,他們具體怎麼抨擊儒家的,大家也都經常聽說,就不一一贅述。

    我們作為活在當下的中華民族一分子,一定要繼承儒家絕學,力爭促使自己的智慧開啟,提高個人修為層次。

    智慧開啟,明心見性,悟道後,在個人的官場,職場,商場都有大利益,哪怕你做個瓦工,掃大街的普通階層,都可以好好學習儒家,效法王陽明開悟,悟道,得到孔孟儒家絕學,用來佈局自己的人生事業。當官的開悟,內心契合於天道,有助於自己的提升,從從村長幹到省長,清潔工開悟後,也可以出來弘法,像王陽明一樣講學,講心學開悟之道。可以從一個清潔工到一個民間國學大師轉變,出書,開班,賺錢,安身立命,乃至成為聖人,受後世膜拜,子孫享受大福報。

    總之,儒家絕學之聖人儒學,是內聖外王之道,開悟後,可以一通百通,詩詞歌賦,琴琪書畫,或者排兵佈陣,官場謀略等等,有可能一下子獲得。這是非常現實的利益,不開悟的人,是無法體會的。所以,孔子開悟後說:朝聞道。夕可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提醒大家,尤其抱著錯誤認知的年輕人,儒家絕不是愚民,迫害婦女,提倡愚忠,壓迫人民等。這些都是未開悟讀書人,根據孔孟四書五經,自己思考,用大腦總結的未悟文字儒家。這方面以朱熹為第一,為最優秀代表,以致禍害後來者無窮,認為朱熹說的就是絕學聖人儒,實際是文字儒。

    如果有些人認為儒家不好,應該遠離此類文字儒。直接學習王陽明心學。孔孟時代太遠,估計後來者都不懂四書五經,那就以心學為本吧。

    針對敢於自我破除妄念的有緣者,如果繼續反對儒家,那請把你認為的儒家,找張紙和筆寫出來,拍照發圖,老夫一一抨擊,摧殘你可憐的錯誤知見,直至掃除未悟者心中一切錯誤認知,建立對聖人絕學正確價值觀。

  • 3 # 武成翔武紀軍

    早上好!成翔認為是!武平臺就有創新!友所為有所不為?《帆》不掛在船上是一塊無用的布!造就了現實的佈局!貴在言行!

  • 4 # 寒武紀來客

    王陽明後來的成功:和他的家庭,社會關係,個人的技能,時代的機遇,世界觀,方法論,及個人的慧力,追求都分不開☝️

  • 5 # 陳哲升

    言行一致是不說謊的最基本要求,是幼兒園級、啟蒙的層次。

    知行合一,最淺顯易懂的解釋是:知為良知,行是執行、行為、行動,就是在良知的狀態下去要求自己的行為規範,思想、言行等等,知行是合一的,有良知的人出發點與沒良知的人的出方點(方向)不同,所以終極人生格局截然相反,有良知(正道)的才會通向正能量、光明、與天地同頻……

    反之則通向負能量、黑暗、痛苦、墮落、無盡煩惱等等……

    方向相反,人生的後面和結局是截然相反,人生先確定方向最重要!

  • 6 # 無畏吉祥

    簡單的說,學會一個字,就把這個字做到;學會一句話,就把這句話做到。這就是知行合一。多數人知非真知,行非真行。

  • 7 # 公乃全

    言行一致可以是惡言與惡行相匹配 ,知行合一,簡單理解為良知與善行相匹配。看了許多回答,誇張了,複雜化了,我以為超過了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主張的初心。雖然各個有道理。嘴上說要學雷鋒 ,行為上腐敗墮落的能人是最壞的,這些人不僅騙人且自欺,是社會最大負能量。行善去惡是格物,就是要善的儘可能去做,惡的堅決不可以做。天道就是這樣"利而不害"

  • 8 # NiYiJie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三大主要內容中的第二內容,如果你將其簡單地理解為“言行一致”,那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什麼是言行一致,所謂言行一致就是說的和做的完全一樣,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往往是說一套做一套,表裡不如一,這樣的人往往不會真誠待人,所以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

    再來看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什麼是知?很多人將王陽明在這裡所說的“知”認定為普遍意義上的“知識、理論”,其實不然,王陽明所說的“知”指的是良知良能。而所謂的“知行合一”,其實就是指一個人道德良知與行為的統一。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且知善知惡,知是知非。不管身處何地,要做何事,只要心中的意念一起,良知自然能判斷它的好壞。所以,人們只要在為人所處事中依循著良知去做,定能為善去惡。

    世人都能做到心理合一,言行合一,都能按照本心的想法來處事,這是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時最真切的期望。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知”足夠光明的前提下,當你的良知足夠光明,沒有任何私慾阻隔,那麼你只需要在處事時將內心的意念付諸實踐;但如果你的心被私慾矇蔽,良知便失去了正確判斷是非的能力,這時候實踐也是必須的,需要在實踐中提高修養和能力,最終達到知等於行的境界。

    可能這樣解釋下來,很多人可能就懂了,為什麼我會認為將“知行合一”理解為“言行一致”是錯誤的了。若要較真起來,“言行一致”其實只能算作是“知行合一”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把它們弄錯了。

    因為剛好最近在喜|馬拉雅上聽“王陽明心學、儒學、國學三重奏”,對“知行合一”有一點了解,所以看到問題就來回答了,時間有限,我就不再細說了。如果你也對陽明思想感興趣,可以去看看相關書籍,比如說《傳習錄》,當然,也可以去搜我上邊說的音訊來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好還是就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