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uka22
-
2 # 香港霞姐
必須保護!
中國大地上的方言就像一片語言的熱帶雨林——雜草叢生,有點混亂,但非常有活力,欣欣向榮!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 不同的地方語言一般也是大多數漢族民眾的各自母語,是各自地方的親情、鄉情的維繫紐帶。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程序的加快,人口流動的頻繁以及普通話推廣工作的進行,使用方言交流的人們越來越少,地道的方言嚴重退化、萎縮,甚至有人預測,方言的消失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一方面要大力推廣普通話,一方面又要留下世代相傳的鄉音。隨著時間的流逝,語言總會出現一些對應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不可抗拒的,保護方言應保持理性,順其自然。
方言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方言裡承載了很多文化的東西,許多人記憶裡重要的東西,都和方言文化有關,若摒棄了方言,我們還剩下什麼來尋找我們的根源呢?一個人會說自己的方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如果能說幾種方言,更好!
-
3 # 1202973657
保護語言的多樣化,就像保護物種多樣化一樣極其重要。不論是何種事物,單一化就意味著絕種和消亡,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
4 # chenhuang
我說幾句方言看看有多少人聽得懂。(你恰咧唵九嘮嗎?),聽懂咧誐哇鬧得呀嗯騰。我所知道的不到一萬人說我們的方言。
-
5 # NEVERFALL
重要,方言是一個地區的象徵,當你走出家鄉,他鄉遇故知,聽到熟悉的鄉音心中該是多麼溫暖,當我們所有人都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所有的聲音都變得如教科書一樣,家鄉特色在哪裡?
或許,普通話為了各地人民能互相理解,推廣是必要的,但絕不能讓方言遺失。一個宿舍的大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她們聚在一起可以開心地聊天,也可以調侃自己室友的口音,這都是生活一種豐富的色彩。
其次,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不同方言都是自然形成的,成了當地特色,我們不能為了求同而抹殺差異。
-
6 # 小薇的暖陽
保護方言真的是非常有意義,方言有自己的歷史,而這種歷史正是我們要慢慢挖掘的,這種歷史文化,對於中國的發展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而且是中國不可多得的遺產財富。就像保護物種多樣性一樣,保護好這種方言也是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中國的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而且很多文化都有些斷代,但是方言卻是這種文化的傳承,是這些文化的連結,如果沒有這麼多的方言的話,我們可能真的會斷事很多的歷史。
-
7 # 太陽照著1938年的牆
現在保護方言依舊重要。國家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方面各地區廣大人民的交流,而方言俚語更為真切地記錄了每一個地方不同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社會百態和地域性格。就像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裡》寫到,荒蕪的家園裡的一切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方言俚語也一樣是一個地區的人們過去的痕跡,今生今世的證據,往後餘生的牽掛。
-
8 # 小萌芽
方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獨特文化特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文明長盛不衰需要文化多樣性。目前方言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洪流中有被所削弱潛在危機,人們已經有意識的保護歷史文化。
-
9 # 說咱閩南話
為什麼要和孩子說閩南話?為什麼方言需要傳承和保護?
小話君一致致力於閩南語和閩南文化的傳承,而當下閩南語的情況不容樂觀:老人講很好,中年人講不錯,但是會遷就孩子去講普通話,這樣直接導致這一代的年輕人包括小孩子講的不好,甚至根本不會講不會聽。所以在家長這一代和我們年輕一代就出現了一個斷層,如果斷層持續加深,閩南語的消亡就在不久的將來了。
閩南語消亡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根的流失。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語言的背後是一種身份的認同感,是一種文化的歸屬感。為什麼海內外的閩南僑胞經常回來捐資助學,拜祭祖廟?是因為他們雖然身居海外,卻仍不忘祖根,不忘他們來自哪裡。如果閩南語有一天就這麼不見了,試問你們的孩子和我們年輕這代人又該如何向外界介紹自己的身份?介紹自己的出生地的文化呢?如果閩南語繼續傳承下去,咱對閩南這片土地的愛是不是會更濃一點,咱閩南人的凝聚力是不是會更強一點?
可能有家長依舊疑惑:你說的這些文化價值、文化意義都很“虛”,我讓我的孩子說普通話和英語,他們的發展不是更加好嗎?其實,根據語言學的研究,一個同時會說閩南話和普通話的人可以分得清更多古代的字音,發出更多音節,所以在學廣東話、韓語、日語、越南話這些東亞語言是更加有優勢的(為什麼會閩南話的人學粵、日、韓語有優勢?)。如果你的孩子未來對廣東和日韓文化感興趣,甚至去香港、日本、南韓留學,多和他們講閩南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在對他們的教育和前途負責。
然後,在未來的日子裡,家長做到三點,堅持,包容,鼓勵。堅持和孩子說閩南話,不要遷就孩子,自己也說起了普通話,這是必須堅守的原則;第二,包容你孩子可能說不對的詞彙,你不要說“你說的閩南話好不標準”之類的話,你可以換一種說法“這個詞用閩南語這麼說會更好勢一點”;第三,鼓勵你的孩子多說閩南話,讓他意識到母語的意義和價值,培養他的母語意識,只有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咱閩南話的未來才會更加好。
-
10 # 楊老帥
[謝友相邀]!
【方言】顧名思義,就是地方語言,擴大一點來說就是在一定區域內人們可以用以交流的只有在那個特定區域內大多數人都可使用,而離開了那個特定區域只有極少部分人能搞懂的語言,就是【方言】,大而廣之,【上海話】【廣州話】【四川話】【雲南話】等等都是地方方言,小一點,各市,縣,鄉都有本地人才能聽懂使用的語言叫【方言】。
準確地說,所謂【方言】也只是一種與【官話】相對的語言。目前,中國使用的【官話】叫【普通話】,有些人也稱為【國語】。
搞通了【普通話】與【方言】的關係是很重要的,既然普通話是官話,就是說只要在全國各地你況【普通話】人家都能聽懂會意。但有時出於某種需要,比如在家鄉的親朋好友的聚會,在家中的會話,你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就會顯得格格不入,而說上幾句土味十足的鄉音——方言,就會倍顯親切,不是嗎?
回覆列表
自然應該保護。方言不僅是中國地域的文化象徵和載體,還是歷史變遷的見證。你能從中找到遷徙,移居,等等人類活動的標誌。
說到方言,有些很耐人尋味的問題。說方言到底算不算一種“土”的標誌,這個問題是不能簡單回答的。想想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廣東話的那種飛黃騰達的地位,就不好以“土”不“土”來評價方言了。
再如四川話,外省人民總會覺得四川人不說普通話,聽起來很土,但其隸屬西南官話,為北方語系,還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融合,湖廣填四川帶來的影響便也部分留在了方言中。
舉個例子,本人初三學生,周圍的同學雖然課下說著重慶話,但很明顯,已被普通話同化不少了。很多精妙的表達正逐漸消失。
沒有一種宏大文明,是懸在半空的。聽一聽大不列顛的蘇格蘭的風笛,看一看俄羅斯的哥薩克軍刀舞,美利堅合眾國的鄉村音樂……這些氣勢恢宏的帝國文化,都是構築在紮紮實實的民間習俗和文化的“基石”上。
方言,不僅是語言,它是中華文明繁衍的土壤,是地域文化的象徵。多種方言,多樣的文化。因此,不誇張的說,保護方言,是保護文化,也就是捍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