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范蠡泛舟

    《道德經》有云: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理解了這句話,基本就明白劉邦和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了。

    華人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創業初期的環境和創業成功以後的環境是不同的,這是天時的不同。創業初期是底層挑戰高層,創業成功以後是高層管理底層,這是地位的不同。創業初期是一般平民百姓,是挑戰者,創業成功以後是開國功臣達官顯貴,是管理者,這是人的不同。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百姓民不聊生,這是改朝換代重新洗牌的最佳時機。劉邦也好朱元璋也罷,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為生活所迫揭竿而起,帶領一班窮哥們兒敢把皇帝拉下馬。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嚴格的管理制度,只要哥們兒義氣就可以啦。大家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稱兄道弟。許多人身上的很多缺點,即使劉邦和朱元璋再看不慣,也需要包容,因為這些大將普遍出身低微,即使不懂禮數也沒有辦法,畢竟打仗需要他們。但是天下一旦平定以後,角色就發生了變化,他們就由一個挑戰者變成了守護者。挑戰者是打破原有秩序的人,守衛者是維護現有秩序的人,而這個角色中的轉變,是很多功臣無法體會和做到的。

    等改朝換代成功以後,你還與皇帝稱兄道弟,自恃功高,沒有認識到自己已經由一個挑戰者變成了一個維護者的時候,在皇帝的眼中,你就成了那個挑戰他權威的挑戰者。這些功臣大多身經百戰,手握重兵,跟劉邦和朱元璋由共同創業變為現在的等級分明,心裡不爽,又仗著自己的功勞而不把皇帝放在眼中。比如韓信,在劉邦和項羽爭霸的關鍵時刻提出封自己為齊王,劉邦再不爽也要忍了,但是天下太平以後,一個關鍵時刻“勒索”過自己的戰神,劉邦如何容得下?而這時候朝廷需要的是管理天下的管理型人才,刀槍入庫,將軍卸甲,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這些功臣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如果這時候告老還鄉,解甲歸田,保一生富貴是沒有問題的。然而,真正做到“功成而弗居”的,歷史上又有幾個人吶?

    因此,劉邦和朱元璋殺功臣,有一部分有自己害怕被功臣挑戰,江山不穩的因素。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功臣不適應角色的轉變,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甚至以下犯上,起兵造反的原因。歷史上真正做到功成身退的人沒有幾個,其中一個是文財神范蠡,越王勾踐復國以後,文種因留而死,范蠡因走而生。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否則等待他的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創業公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2 # 弘奇紀錄片精選

    劉邦和朱元璋在中國古代帝王的創業史中,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兩位了。出身低微,劉邦是混混,朱元璋當和尚、要飯。

    除了出身之外,他們還有的共同點就是殺功臣,那麼下面咱們就從三個方面來說一下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首先,無論劉邦還是朱元璋的功臣都是他們創業團隊的核心成員,王朝建立後,他們不單單享有很高的地位,還有很多的特權,最主要的是還有很多的追隨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外敵消滅後,內部隱患就成了主要矛盾,為了自己以及子孫後代江山永固,消滅這些隱患就成了必然。

    其次,劉邦、朱元璋的功臣隊伍中,有不少是他們的發小,彼此從小到大,瞭解甚深。打江山的時候同為兄弟,但是坐江山的時候,如果還把皇帝當兄弟就不太好了,更有甚者拿出皇帝小時候的軼事來顯示親近。這樣的話,您說皇帝能容他們麼?

    最後,就不得不談到出身原因了,其他皇帝不殺功臣也並非心慈手軟,而是不好下手。除了劉邦、朱元璋之外,歷史上大多數帝王都是貴族出身,身邊的功臣也多為貴族階層,這些人原本就有著複雜的關係網。皇帝想剷除他們,必然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與其冒險剷除,不如籠絡他們要來的划算。

  • 3 # 策神歷史

    其實開國皇帝殺功臣這件事兒,除了宋朝趙匡胤黃袍加身和平演變之外,剩下的幾乎歷朝歷代都是會有發生的,畢竟江山不能靠一個人打下來,開國權臣難免功高震主,甚至是功高蓋主,然而山無二虎,國無二主,過河拆橋在所難免。

    然而之所以題目把朱元璋和劉邦單拿出來說,是因為他們殺功臣殺得最任性,殺得最典型,也殺得最明目張膽,這是為什麼呢?

    先說下這兩位的共同點,這二位都是草根皇帝,劉邦是社會小混混出身,朱元璋就是個要飯的小和尚出身,家裡沒有礦不說,也沒有什麼背景和勢力,人脈的話早起認識的也同樣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民,可以說整個一屌絲出身。

    他們都面臨著一個這樣的致命性問題,那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你也許沒有人脈和背景,對不起,你的手下認識的人可能比你狠,他們的家族比你厲害,威望比你還高。

    這樣的權臣,換做是你,你能安心坐住那把龍椅?那個時候不可能出現什麼君主立憲,或者三權分立什麼的,國家只能有一個高度集權的君主,權力只能都集中在你一個人的手上。

    既然要這麼想,是不是得找個理由直接送他們去世?——別說什麼他們怎麼那麼冷血,連過去的恩情都不講之類的幼稚話,你要是在那個天天打打殺殺爭權奪利的環境存活那麼久,你也會這樣的,自古帝王皆無情,也不能有情,有情的話也就不配持有國之重器,也不配當皇上了。

    上述是兩位草根開國皇帝殺功臣的共同原因,也是二位主要的動機,接下來在下簡單講下兩位殺功臣的不同原因。

    劉邦殺掉功臣也許大家還能稍微理解一下,畢竟那些功臣有的都仗著自己是功臣,一個個都飄了拿不動刀了,心態膨脹,不聽指揮,兵權封地啥都想要,就不想要命了。

    朱元璋大開殺戒的理由就比較過分了,純粹是出於兒時的要飯生活給他帶來的自卑的暗黑心理,和對貪官的憎恨所演變的變態人格。

    劉邦在剛剛開國的時候,可以說遊戲體驗比他跟項羽pk的時候還差,最起碼對戰項羽的時候,至少面對的是項羽一個敵人。

    項羽一死,正所謂是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曾經的合作伙伴彭越,英布,韓信(這裡說的是韓王信,而不是那個國士無雙的韓信,兵仙韓信下文單拿出來說)都成了異性王,一個個領著自己的封地,這要想裂土分疆發動叛亂那都是分分鐘的事兒(可以參考一下漢初的七國之亂,同姓王分封都能出亂子,異姓王你就能確定不能搞事情?)。

    這種情況劉邦是不能忍的,也是不能留著他們的。兵仙韓信的死,純粹是自作自受,還真不是因為要叛變,他要真叛變的話,早在項羽還活著,韓信在齊地的時候,就完全可以自立,跟劉邦項羽三分天下了。

    就連韓信的謀士蒯通都是這麼勸他的,可是天真的韓信就想要個名,讓劉邦封他為齊王,然後還幫著劉邦,這不就是活活等著劉邦卸磨殺驢嗎?自掘墳墓的行為。

    還是張良比較精明,漢朝建國之後,張良馬上就辭官隱居了,躲得遠遠的,最後才得以善終,蕭何也不傻的,他也怕自己功高蓋主,故意想辦法給自己抹黑,於是乎開始貪圖錢財,給劉邦一種他只愛錢的錯覺,可見他們的求生欲啊。

    接下來說說朱元璋,清代史學家趙翼說過這樣的話:

    “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 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

    趙翼的這種評價雖有過激之 處,卻指出了朱元璋濫殺的事實。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興起了幾個大案,殺了許多人比如。

    胡藍案,空印案,郭桓案等等吧,除此之外,朱元璋猜忌刻薄,登上皇位後,便把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幾乎殺了。

    朱元璋之所以殺功臣,因為日後的建文帝朱允炆,為人仁厚,性格軟弱,為了所謂的,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他當然不會容忍在他死後,還留下一幫老臣危害他的皇位,而且還對對朱氏江山指手畫腳。

    因而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人無一能倖免。可是他死後都不會想到,最後朱棣發動政變,打敗並取締了朱允炆,未能去朱元璋所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看一切都不順眼,而是能容得了一切”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