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脾氣真暴躁
-
2 # 偶得齋
古代封號一般都有特殊含義,如王爵,多以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來命名,再看封地實際位置,如孫權,他的地盤在南京鎮江一代,春秋時屬吳國,所以曹丕封他為吳王,是比較契合的,先封王再稱帝是水到渠成,一般也不會去改國號。
-
3 # 南朝居士
歷史上絕大多數朝代的國號,就是前朝皇帝分封的爵位,有什麼丟人的?
比如商朝是夏朝的商部落,周朝是商朝的周國,秦朝是西周的秦國,漢朝是項羽封的漢王,
曹操是漢朝的魏王,司馬炎是承襲的晉王,劉裕是東晉的宋王,楊堅是世襲的隋國公,李淵是世襲唐國公。。
所以,孫權用“吳”做國號,那是常規操作罷了。
你覺得孫權的吳王是曹丕封的,覺得丟人,但是,孫權覺得,如果沒有曹丕,他根本不可能那麼早爬上王位,登基做皇帝,更不知得猴年馬月了。
實際就是如此,沒有曹丕的分封,孫權很難當王,
劉備派兵攻打孫權,孫權就向曹丕稱臣,曹丕打算給孫權封王。
劉曄一聽就急了,說:“孫權目前僅僅是前漢的驃騎將軍、南昌侯。官輕勢小,懼怕魏國。如果你加封他為吳王,他的品級就太高了,只比陛下低一級,你千萬不要聽他詐降之言,封他為吳王,這等於助他如虎添翼,請陛下收回封王決策,起兵伐吳。”
-
4 # 依與夢
因為中國最初正統的國號,用的都是自己的封號,以此表明:1.自己原本的身份,即自己取得帝位前本就至高的地位,說明自己的正統性 2.自己是順應天道,是前朝的繼承者,並承認前朝的正統性,爭取舊貴族支援。
秦朝用的就是周天子分封的秦國
漢朝用的是西楚霸王分封的漢王
曹魏用的是漢朝分封的魏公
晉朝用的是曹魏分封的晉王
隋朝用的是北周分封的隋國公
糖唐朝用的也是北周分封的唐國公
宋朝用的是宋州節度使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亂世大體上基本上也遵守上述傳統。
真正改變的其實只有元明清三代,因為元明清本身三代的建立是外租入侵和農民起義,和本身分封傳承體系是斷開的,而為了表面自己的正統性,他們選了《詩經》定國號,而且因為沒有傳承,導致的不自信,這三朝在國號上動了別的心思,與以前的朝代差別還挺大的。(以前國號基本都是單字,“大漢”、“大唐”是尊稱,但元明清三代不一樣,他們的國號就是兩個字,分別是“大元”、“大明”、“大清”)
-
5 # 別酒流年
封孫權吳王的曹丕還以漢獻帝冊封的魏王之“魏”為國號呢,這都算不了什麼。
曹操和曹丕的魏王名義上都是漢獻帝封的,轉頭曹丕就讓漢獻帝禪讓了,自己當了皇帝。
220年,關羽北伐失敗,大本營荊州也被孫權搶了,最終被俘喪命。這讓劉備和孫權徹底翻了臉。
當年,曹丕登基建立魏國。
魏國強大,蜀吳弱小,蜀吳聯手尚剛剛抵擋住魏國。孫劉分裂,讓孫權感到亞歷山大。
為了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孫權遣使向曹丕上表,願意成為魏國藩屬。
曹丕也順水推舟,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其實這些地本來就是孫權的地盤,所謂吳王也僅僅是個稱號而已,曹丕又不給孫權發工資。
曹丕冊封孫權吳王,也是根據歷史傳統來的。“吳”作為地理概念是指現中國長江下游南岸一帶地域的一個總稱,封建時代常被用作爵位、國號的名稱。
封王之後,孫權名義上是魏國臣子,但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也就是後來的開府建牙。在自己的地盤上,孫權並不受曹丕管理,也就是說孫權想幹啥就幹啥,根本不搭理曹丕。
也許是感受到了孫權的不尊重,222年,曹丕大舉伐吳。圍攻荊州六個月,因吳將朱然的堅強防守,曹丕無功而返。
224年(黃武三年)八月,曹丕親率水軍第二次攻吳,因遇暴風雨,江水暴漲,只得再次退兵。
225年(黃武四年)五月,曹丕第三次率水師徵吳,結果到達廣陵(今江蘇揚州)的時候,氣溫驟降,長江冰封,戰船不能行動。曹丕又一次隔江興嘆。
魏國吳國撕破臉皮後,孫權也就更不理會曹丕了。雖然孫權仍然是名義上魏國冊封的吳王,但是兩個國家已經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
等曹丕死後三年,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仍然以吳為國號,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其實也不止曹丕、孫權,元朝以前的漢族王朝基本都以開國皇帝登基前的封號作為國號。像劉邦稱帝之前是項羽封的漢中王、司馬炎建立晉朝是因為司馬昭受封晉王、宋王劉裕建立南朝宋、齊王蕭道成建立南朝齊、梁王蕭衍建立南朝梁、陳王陳霸先建立南朝陳、隋王楊堅建立隋朝、唐王李淵建立唐朝、梁王朱溫建立後梁。
趙匡胤雖然沒有被封為宋王,但其做歸德軍節度使時治所在宋州。
因為有趙匡胤開了這個頭,後來的元明清的國號也就自己從書裡找,也不在以王爵為國號了。
-
6 # 一笑向天歌
當時的社會還處於士族把控社會資源的時代,那些世家大族為了延續血脈很講究法理性及正統地位。而中原地區一向是法理的中心點,就相當於現在麥加對於伊斯蘭人民的意義一樣。誰佔領了中原地區在法統上就屬於領先地位,最重要的是曹魏是透過禪讓形式得國,在道義上是繼承大漢的法統,屬於正統地位且國力強盛這是其它兩個割據所無法比擬的。
其次,孫家雖然歷經三代但畢竟還是屬於外來者在江東的根基薄弱,其統治形式更應該說是合作式的,部屬除了少數幾個跟隨孫堅的家底,剩下的全是江東本土士族,由幾任軍事統帥及文官首領就能看出來,所以更是迫切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認,由中原王朝的封王加九錫再上一等稱帝就可以在步驟上近似於魏。這在法理性上已經足夠壓制江東各世家,使他們在形式及共同利益上更確定承認孫家為代表。
三國之中魏得法統,蜀得血統,兩國稱帝都容易讓人接受。,唯有吳最難。
-
7 # 孤獨的人209381559
孫權的吳王是曹魏封的,可是為什麼孫權稱帝后為什麼還要以吳作為國號呢?這是因為,吳曾經是中國長江下游兩岸赫赫有名的一個大國。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位時,就曾經把當時不可一世的楚國,給打了個落花流水。如果不是秦國向楚國伸出了援助之手,楚國在當時就亡國了,根本就撐不到戰國時代。而闔閭的兒子夫差,也曾經很有岀息,南擊越國,西擊荊楚,成就了一番霸業。夫差如果不是後來被著名的美女西施迷住了心竅的話,那麼後來的戰國群雄中,肯定是會活躍著吳國的身影。
(吳王闔閭畫像)
而孫權家族的事業,也是起家於春秋時吳國的故地。被時人稱為“小霸王”的孫策,是孫權的哥哥。孫策在漢末的亂世中,在繼承了亡父孫堅的衣缽後,就在吳國的故地起兵,逐漸的吞併了長江下游的廣大地區。孫策死後,孫權繼承了孫策的爵位,繼續吞併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為後來的三國鼎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孫氏家族在東南的統治更加穩定。而篡漢自立的曹丕為了更好的打擊劉備所建立的蜀漢和收買人望,也順水推舟的封孫權為吳王,從而在無意之中,給予了孫氏政權統治東南在政治和道義上的合法性。聰明的孫權也接過了曹丕向他遞過來的橄欖枝,以曹丕賜給他的“吳”為國號,順利的成為了割據東南的九五之尊。
-
8 # 醉裡看風雪
公元220年,也就是延康元年,曹丕三辭禪讓之後受禪稱帝,改元黃初,公元222年,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為吳,改元黃武。為什麼孫權稱帝仍以吳為國號呢?慢慢來說。
首先,正統使然。中國曆代以來都講究一個正統性,尤其商周以來都是貴族政治,即便是漢朝劉邦起於亭長,但是一直到東漢末年,皇權思想都以受命於天為主要核心。即是漢承秦,為正統。曹丕篡漢也要仿照堯舜禪讓,表示自己也是順承天意,繼承大漢江山。所以曹丕封孫權為吳王,那孫權便是順理成章,自己封王也是受命於天,合理合法。如果孫權稱帝,採用其他的國號,最容易被人質疑合法性。因為曹操以漢朝的名義,冊封孫權為驃騎將軍,繼承漢朝合法性的曹丕又加封他為吳王,怎麼看,都是合理合法。
其次,天時地利人和。孫權於公元220年被封為吳王,為什麼229年才稱帝呢?因為此時,劉備死了,最重要的,封他為吳王的曹丕,也死了。那自己穩定前線與後方之後,作為諸侯王自然有了稱帝的實力。
最後,國號使用的習慣性與地域的一致性。曹丕封孫權為吳王之後,孫權的各項行政軍事經濟指令都是以吳王的印鑑和號令發出的,各級官吏和百姓也都習慣,再加上孫權統治的地方大部分都處於舊吳國地域,地理上也稱吳地。
綜上所有解釋,孫權為什麼仍然以吳為國號,不是說曹丕封的丟人,而是恰恰相反,以吳為國號即複合地域文化,又節省政府成本,最重要的,跟曹丕受禪一樣,屬於繼承漢朝正統。
回覆列表
魏王是漢獻帝封的,為什麼曹丕還要叫魏國呢?當然是入鄉隨俗了,建康地處古吳國,當然就以吳為國號了,而且國號也不是那麼重要,基本現挑現選,要是給孫權封個越王,他還不得以越為國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