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隔壁西瓜君
-
2 # 人生一場聚散
龐統字士元,一個生於戰亂之中的曠世奇才,崛起於人才輩出的英雄時代。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能與驚人的判斷能力成為了世人皆知的“鳳雛”。世人稱:“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志,可謂是群星中的一個不折不扣的怪才。雖然他的生命十分短暫,從出山到落鳳坡的遭襲被殺,也不過是一個瞬間。無可否認,他在有限而短暫的生命中,為劉玄德的興復漢室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龐統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這一次,劉備又突破重重障礙,西進取巴蜀,為三分天下作最大的衝刺。但是,他為這次進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犧牲了龐士元。
龐統之死,不但對進佔益州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更迫使劉備、諸葛亮不得不改變原先的人事安排,從而也為“隆中對”的繼續實施埋下了隱患。由誰去援助劉備,由誰留下鎮守荊州,這是當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清人王夫之曾設想:“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鄧。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餘,而不必武侯也。”(《讀通鑑論》卷10)在他看來,諸葛亮應當與趙雲、張飛等留守荊州,而讓關羽率援軍入川。劉備有雄才,關羽驍勇過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謀,諸葛亮實在沒有必要率軍入川。其實,若龐統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處,而且諸葛亮也很可能繼續坐鎮荊州。因為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已經提出要將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時強調必須兼顧荊州,荊州軍隊是鉗形攻勢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龐統死後,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原因在於龐統不但能夠協助劉備進佔益州,而且在此之後還能從事治理工作。以劉備之雄、關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關鍵是之後由誰來治理呢?關羽武勇絕倫,但治國顯非其所長;法正智謀高超,但心地過於狹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法正傳》),以此擔當治國重任也不適合,因此諸葛亮只有親自率軍入川,而留關羽鎮守荊州。雖然就當時的形勢來說,關羽是留守荊州的最好人選,但畢竟不是最適合“隆中對”戰略方針的人選,而後來也果然出了問題。
無獨有偶,清代有個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龐統之死,是蜀漢敗亡的一大關鍵。他在《三國史論》中說:“予獨怪修史者,不著龐統之死。蓋漢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嚴厲果決,實過於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指關羽)鎮荊襄,士元領大隊辦秦隴,而先主居蜀漢,與法、蔣輩經畫國事,雖有智者,不能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隱忍,用微權以集大計,而罵婚、撤備,使疑叛叢生,今則歸咎於先主、孔明,侯之靈其樂受之乎?故君子讀死,於士元之死,深嘆天不佑漢,初即不得志於襄樊,繼則永安再辱,陰平失御,皆原於此矣!”(《關帝志》卷三)由於荊州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戰略意義,自古以來就成為政治、軍事、外交的鬥爭中心,非智勇足備者不足以鎮之。關羽武勇有餘,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隱忍”,又缺乏優秀謀士的輔佐,自然難免為宵小所乘。不妨設想一下,若龐統不死,而由關羽率援軍入川,自可奪取益州;待“天下有變”,劉備自率關羽、馬超等出於秦川,荊州方面則有孔明、趙雲、張飛遙相策應,東西並進,當期大成。東吳固無隙可乘,雖有智者,亦不能為魏策也。惜乎成敗得失,蓋有運數。《詩》雲:人之雲亡,邦國殄瘁。信矣哉。
從古人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龐統對整個“隆中對”計劃的重要性,同時,他又是巴蜀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人才缺失了一個還可以再招致,但像龐士元這樣獨一無二的奇才,卻再也找不到了。36歲便為自己的失誤而送葬,上天也太不給年輕人機會了,孔明有失誤,但他有機會改正,從頭再來,並且成為了婦孺皆知的神算軍師。而龐統,卻沒有第二次機會了,只能成為歷史的遺憾。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龐統的功績。
第一,獻連環計,使曹操戰船用鐵索連環,促使周郎火燒赤壁。能夠隻身騙得蔣幹信任,介紹到曹營,施展辯才,誇耀曹操功績,取得曹操信任,與眾謀士“同說兵機,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使“操深敬服,殷勤相待”,這是沒有真本事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經百戰的沙場老狐狸曹操“下席而謝”。能夠在成功獻計之後,找到合理的藉口(勸降江左豪傑)離開,還擺出官面堂皇的理由(非為富貴,但欲救萬民耳),曹操怎麼能夠不放人?龐統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當好。
第二,耒陽縣鳳雛理事。“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投筆於地而對張飛曰:”所廢之事何在!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龐統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夠在半天時間內處理百餘天的公務,可見龐統是個講究效率的人。而且確實有處理事務的才能,只是不屑於處理這百里小縣。
第三,議取西蜀。“玄德獨坐沉吟。龐統進曰:‘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問曰:‘以公之意,當復何如?’統曰:‘荊州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得志。益州戶口百萬,土廣財富,可資大業。今幸張松、法正為內助,此天賜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龐統笑曰:‘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當銘肺腑。’”可見,龐統是一位有著遠見卓識的戰略家,看到了荊州的潛在危險,看到了益州的戰略重要性,看到了時機的重要性,而且有著極好的辯才,能夠使固執的劉備”恍然“,最終邁出具有決定性的一步。其中,龐統的貢獻不可磨滅。
回覆列表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這是<三國志龐統傳>中的一段,可見陳壽對龐統的評價是很高的,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更是把他和諸葛亮並提為"臥龍風雛",由此可見,龐統確為三國時期一英傑也.不知各位去過成都武侯祠沒有,在正殿文武廊上,龐統位居文官首席.而蔣琬,郭攸之、 費禕、董允等蜀國重臣皆排其後.可見後人對龐士元的敬意."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這就是歷史.也許有人會問,假如龐統不死,三國曆史會改變嗎?答案沒有人會知道. 許多蜀漢的Fans或許都想過這樣的問題,當然我也有假想過的.若龐統不死,那麼劉備借勢取成都,攻漢中,平雲南,一舉掃平益州.更不會有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之事.既如此,則天下三分,荊益之勢強.爾後可聯吳伐魏,譴五路大軍伐魏,那五路?一,馬超出西平關,牽制雍涼兵馬;二,龐統出陽平關,徑取長安;此二路軍皆由劉備統率,接應二路兵馬;三,關羽引荊州軍徑襲宛洛,直取中原;四,可譴張飛趙雲為將,連同東吳出兵合肥,兵向許昌,使魏不能西顧;此二路兵可由諸葛亮統率,接應二路兵,萬無一失;如此,隆中對之謀就以實現;五,請孫權引本部軍出廣陵,屯兵濡須口,攻徐州.此五路大軍再連同西羌兵馬,則魏國必危.然魏國中,遼東公孫氏野心勃勃,必起兵響應.魏軍腹背受敵,就算十個司馬懿也無濟於事了.郭嘉再世也無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