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華清宮絕句
杜 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 ”,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 .《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長安回望繡成堆 ”,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繡 .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 :“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 .當她看見“一騎紅塵 ”賓士而至 ,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卻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安史之亂”的禍根.
詠歎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後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 .但是 ,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遊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 ”突現出來,於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一騎紅塵妃子笑”,把騎馬飛奔,千辛萬苦趕送鮮荔枝的差官,同貴妃嫣然一笑進行了絕妙的對比,把如此嚴肅的歷史主題在一個“笑”字中形象表現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於會昌二年(842)出任黃州刺史期間 ,曾遊覽黃州赤壁磯.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江之濱,觀“赤壁”而思史,回憶三國時代在鄂州赤壁磯所發生的吳蜀聯軍大敗曹兵,從而尊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 ”.撫今追昔,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這著名的詠史詩.
一、二句寫作者在江邊淤沙之中,詩人以一柄殘戟置於詩端,引發後兩句的歷史議論,具有歷史的縱深感.
三、四句是說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僅憑一時僥倖並不是安邦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這兩句詩頗具史論意味,見解獨到 .詩人對周瑜的諧謔揶揄 ,暗示了對曹操的肯定.
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泊秦淮
過華清宮絕句
杜 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 ”,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 .《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長安回望繡成堆 ”,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繡 .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 :“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 .當她看見“一騎紅塵 ”賓士而至 ,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卻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安史之亂”的禍根.
詠歎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後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 .但是 ,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遊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 ”突現出來,於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一騎紅塵妃子笑”,把騎馬飛奔,千辛萬苦趕送鮮荔枝的差官,同貴妃嫣然一笑進行了絕妙的對比,把如此嚴肅的歷史主題在一個“笑”字中形象表現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於會昌二年(842)出任黃州刺史期間 ,曾遊覽黃州赤壁磯.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江之濱,觀“赤壁”而思史,回憶三國時代在鄂州赤壁磯所發生的吳蜀聯軍大敗曹兵,從而尊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 ”.撫今追昔,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這著名的詠史詩.
一、二句寫作者在江邊淤沙之中,詩人以一柄殘戟置於詩端,引發後兩句的歷史議論,具有歷史的縱深感.
三、四句是說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僅憑一時僥倖並不是安邦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這兩句詩頗具史論意味,見解獨到 .詩人對周瑜的諧謔揶揄 ,暗示了對曹操的肯定.
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泊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