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韓123
-
2 # 沐之永恆
在心理學上來講,兩者沒有明顯的對立面,沒有那麼完美的性格和人性,善人也有可恨之處,惡人必有可愛一面,導致這兩種人性的出現,都是有特定的客觀原因和因素導致的,也就是從多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你就不會那麼偏執,給自己定位的不同,所看的直觀感受也會不同,是對的,但是不全面,這一點就是我理解的格局與視野。
-
3 # 孟界同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提出的主張。荀子提出:"人性本惡"。我以為這兩種主張都具有偏面性。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既具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惡的一面。一棵樹苗,既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也有可能長成歪七扭八,甚至枯萎、夭折。這與環境有關係。土壤、水分、氣候、營養等自然條件有關,還與人為的因素有關。即便是同等的自然環境下,若精心呵護,長期養護,結果可能就好,反之,結果可能就不太好。人也是如此。即便是雙胞胎,也有可能一個是棟樑之才,另一個進監獄。心理學上說,我是世界的表像,世界是我的表像。大多數成功者,雖歷經曲折,但仍然熱愛生活,仍然認為善良的人多,仍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遇到困難而不能自強者,總懷疑人性的善,總覺得自己遇到的多是"惡"。人性的善與惡的表現,也與環境密不可分。法律、道德、輿論、制度、習慣、個人的修養等等,具體的某一事件,以及周圍的其他人,都是約束和激發人性的惡善的因素。人性不存在惡善。人是從動物衍變來的,勞動和社會實踐促成了人。人的"天性”,是後天養成的。
-
4 # 廖湛兮
您的這個問題很大。
我們學心理學,其目的是透過人的言行舉止推測其內心活動和行為傾向。說的通俗些,的確是有點洞察人心的意思。但是,人性其實又是經不起考驗的。沒有人是聖人,貪嗔痴、愛憎怨、生死離別、求不得每一種都可以讓人心痛苦甚至崩潰。
-
5 # 兔殺手
我認為人性本是一張白紙,所有的性格色彩都是在出生後的成長環境中塑造出來的。
成長環境中接觸的善念多,這孩子就是善良的,接觸的惡念多,將來自然會成長為一個惡人。
也許有的人會反駁,那有些親兄弟姐妹,成長在一個家庭環境下,人性卻截然不同怎麼解釋?
舉個栗子,夫妻倆生了三個孩子,老大和老二是男孩,老三是女孩。雖然哥仨生活在一個家庭環境之中,但老大體會過有弟弟妹妹感覺,沒體會過自己有哥哥姐姐的感覺,老二既有哥哥又有妹妹,老三有兩個哥哥沒有弟弟妹妹,這麼一看成長環境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何況這三個兄弟姐妹還有很多其他環境因素的差異,比如不同學校,不同班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都會一點一點塑造著他們各自的價值觀。
可能還有人反駁,那雙胞胎怎麼解釋?
好,我們來舉個雙胞胎的例子,假如一對雙胞胎同時出生,撫養在一樣的家庭,上同一所學校,但別忘了,在十月懷胎時期他們因為胎位不同受到的擠壓也不同,透過臍帶獲得的營養也不同,所以他們還是經歷了不同的人生體驗。所以雙胞胎性格人品差異很大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生活環境和人生體驗對人性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不是單純性本善或者性本惡的問題。
-
6 # 稻草人之念
在心理學上,關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一直有著爭議,各說各的對。
國外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本惡論,從人的性心理發展論述了各種慾望。
國內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的人本善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
而現在比較推崇的王明陽的關於人性的定論是“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01
弗洛伊德,人性是慾望與貪婪的綜合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領域的代表性人物,在心理學的發展歷史上有著卓越的貢獻。
他提出人性本惡,來自於他的生本能之中的性本論。認為,人的心理產生了問題,都是因為性心理而導致的。
比如男孩子體現出現的戀母情結,與女孩子體現出來的戀父情結,都是因為沒有很好地進行性心理引導。從而後期可能產生精神錯亂、行為異常等。
而人性在這種性慾望、生存慾望、物質慾望的方面,體現出來的就是惡的一面。
02
朱熹,人性需要發揚善性,發明本心
朱熹,宋代理學家,是儒學集大成者,歷史上號稱朱文公。在人性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善念,引導自我的成長。但是同時還需要不斷修正。
需要用“存養”的功夫來讓自己不失去那顆“本心”,更加光大自己的善念,明確自己的本心,不走偏路。
他曾經說過“如今要下功夫,且須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從人性方面來說,很重視教育對於改變人性的作用。只有不斷學習成長,才能成為賢人。
03
王陽明,知行合一,方能見性
提到王陽明,就會想到流傳下來的四句關於心學的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認為,人本不分善惡,也無法單獨分開善惡。心本來就是簡單的。
當人性有了善念的判定時,就同事具備了惡念的影子。至於哪個為上,就表現出哪一面。
所以,他的心學提出來的“知行合一”,很多人理解錯了。以為是知道了,然後行動了,把它合為一體。實際上應該是知道了,就是行動了的一種表現。真正認知上的改變,就會帶動行為上的付出。
-
7 # 希臘河馬
人的惡比善只多了一點點,這一點點造成了人類的輪迴。當然,這其實並非人類的原罪,造人時,這一點點惡就寫入了DNA。
-
8 # 殘月103
說人性本善的不是華人,說人性本惡的也不是華人。中為太極,人之初,性如太極,混元一氣無善無惡,善惡本就是根據利害關係後天劃分。古人的人之初性本善,善指圓滿混沌,而不是善惡的善。不是善就是惡,不是民主就是獨裁,那是西方人,他們不懂太極之道。
-
9 # 安米心理小課堂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於惡,人們所說的惡其實是相對而言的。
我們不妨來假設一下,你參加一場游泳比賽,但是萬年老二,不管怎麼努力,總有一個人每每在你之前獲得金牌。有一天那個人被誤判吃了興奮劑,不能參加比賽,這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關心事情真偽?還是竊喜終於沒人跟我搶第一了?
也許你會立刻否定自己的幸災樂禍,你表面上更關心他安否,但是當週圍毫無戒備,身心放鬆下來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竟然這麼陰暗!他參加不了比賽,那第一就是我的啊,我能不幸災樂禍嗎?
但是,能說你因為別人的痛苦而快樂就是陰暗的嗎?當然不能,因為你並沒有做出實際性傷害他人的行為,只是想一想。而僅憑“想一想”是無法斷定人性是黑暗的。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生存,以及維護自身利益。正如我開頭所說,人們所謂的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的,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善”,那麼就無從得知“惡”是什麼;如果沒有快樂,就沒有悲傷;沒有義氣,也就沒有背叛。人們需要這種不斷地比較,才能產生正確的價值觀。
當然,這種“比較”也是要有度的,適當地“比較”可以促進互相進步,而盲目地“比較”就會導致愚蠢的惡性競爭、壟斷主義、小集團紛爭......
至於如何把握合適的度,避免人性的黑暗面,最後我想用《暗黑心理學》中的一句話來闡述:
我們都是善良的人,很少會真心希望他人碰到大災大難,但如果有人“咎由自取”,我們會非常樂意看到他們被小小地懲戒一下。幾乎沒有人會將自己的幻想付諸現實,我們習慣於依賴命運或上帝的安排。因此,當他人應得的懲罰沒有發生時,我們也只是暗暗失望。不過這樣依然無法避免幸災樂禍,唯有當我們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並認識到自己也會遭遇同樣的不幸時,才有可能告別幸災樂禍。——理查德•史密斯
回覆列表
在心理學上,性善惡論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
性本惡這是弗洛伊德的觀點
性本善這是馬斯洛的觀點
弗洛伊德的研究物件都是神經症和精神疾病的患者,因此他看到人性中惡的一面個就可以理解。
而馬斯洛與傳統觀點針鋒相對,認為心理學要關注正常人健康人,所以提出性本善的觀點;至於華生他壓根不承認有心理這回事,只承認行為所以性本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