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跨鬥
-
2 # 福新6
在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面前,就如同不同的老師在給你講課,應認真對待:儘管可能有的作品你不喜歡。但可以透過看作品,提高你的辨別能力、研究其人的用筆方法、習慣、特徵和優、缺點勢等狀態,水平,為已所用。三人同行,必有我師;虛心學習、是習書人必備之德行。不可有傲氣、下服氣,有悖文雅、不敬之意。 言有刺耳之處、見諒!
-
3 # 王廙
我們的書法一向是求同存異,以基本的筆法觀念,結構,章法,為基礎共識。然後發揮大家不同的創意風格。所以說書法的欣賞有他的時代性,個體差異性,文化差異性。
首先說時代性,所謂時代壓之不能高古。
時代是什麼呢?是一批人,一種文化氛圍。比如說魏晉尚韻,崇尚精神上的解放,物質上的充足導致魏晉人的書法特別的散淡,而又收斂,在文化上崇通道家思想,所以能成就魏晉的高峰。唐代尚法,崇尚秩序井然,雍容華貴,富有廟堂氣象,在繼承魏晉魏碑的基礎上開創新的高峰。宋人尚意,元明尚態,今人尚式都有他的時代特徵。
再說一說他的個體差異,所謂書為心畫,字如其人,王羲之王獻之屬於性格內斂又趕上思想解放的時代,互為中和,成就了羲之不可逾越的高度。
而顏魯公性格中正,忠貞,是一個憨厚,富有才華的忠臣。所以你看他的字性格外拓,中正,堅實,格調忠淳,楷模萬世!尤其他的祭侄文稿,國恨家仇,不能自已,流露筆端,流傳千古!!
米芾性格跳躍,十分癲放,人稱米癲子。所以你看他的字,用筆爽利,性格十足!他的代表作《苕溪詩帖》《蜀素帖》都是他入古出新,銳意改革的體現!
最後文化上的差異,有很大影響,比如近百年來科舉消失,文明達到新的時代,中和中西,所以毛筆離開了原始的舞臺。書法也改變了原來的書寫方式,所以有人說今人尚式,這個式即展覽式,裝裱,拼湊,震撼力,衝擊力,象徵著中國的崛起,振奮,和復古。所以說時代有時代的差距,文化有文化的不同背景,性格又因人而異。這樣才有了我們豐富的欣賞角度,豐富的品味內涵。
所以說書法離不開文化,文以載道,欣賞書法即賞人,賞文,賞志,賞心。
-
4 # 趙寒翔
范冰冰,鞏俐,章子怡。都是大美女演員。但她們演戲的風格,為人處事都不同。各有各的緋聞。各有各的看點。作為觀眾,有的人喜歡范冰冰,有的人喜歡鞏俐,有的人喜歡章子怡。各有各的喜愛。她們都有各自的忠實粉絲……
書法藝術作品和其它藝術作品都是一樣。有的人喜歡楷書。隸書,篆書。有的喜歡行書,草書,狂草。那些呼天號地,發神經質,打把勢賣藝弄出的醜書也有一些人追捧。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
5 # 昭銘軒書畫
書法的風格,我是更願意藉助於世人對詩詞風格的界定:婉約的和豪放的。
準確的說,一種是秀、妍一路;另一種是豪放,雄強一路;還有一種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比如妍中帶放,以妍為主,或放中帶妍,以放為主。
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只做大致的區分。
比如蘭亭序,以當時書寫時的環境,作者的情緒,作者本人的性格來看,寫得很瀟灑,筆畫爽利痛快,並且王羲之本人也是極瀟灑的,文辭本身又是和、暢、涉及到宇宙、人文、雅事,所以呢,給人的感覺也是瀟灑痛快的、俯仰宇宙。蘭亭序是絕響,即其本人,也無法再現。這樣的情感傳遞,在其他王羲之的作品中,也不可再見。
再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筆畫蒼辣飽滿,情感沉鬱,然而行筆不失其法,使人感覺到沉、痛。至後半段,已不能自已,無意於書,然筆法不失,可見其功力深厚,書寫方式已成為本能。而這篇文稿的內容就是這樣。
但是祭侄文稿和蘭亭序一樣,文辭和書寫風格、情感表達高度統一。無所謂第一和第二,只是出現的早晚和風格不同而已,。
顏真卿其人文武兼備,骨子裡是強將的風格,看《自書告身》也是內斂中又放得開,筆法嚴謹,力量感十足。但是自書告身平和內斂中透出愉悅的感覺,畢恭畢敬中有小自豪。畢竟自己被最高統治者肯定嘛,然都免不了俗的,不過顏真卿控制得很好。
反過來讓顏真卿寫蘭亭序,可能就不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的面目了。反之亦然。
所以叫“我手寫我心”。
後世走王羲之蘭亭序一路的,如米芾,趙孟頫,乃至近代的沈尹默,無不偏向於王字的妍之一路。
楷書以顏字入手的,如蘇軾等,無不具有雄強豪放的特徵,因為他們喜歡顏字的這樣的感覺,又與自身性格相合。
用蘭亭筆意風格寫大江東區,顯然是不合適的。
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無所謂好壞,只有是否適合自己。
有感於顏氏的人格魅力和書風,顏之後的楷書,不受其影響的少,因為他可以在妍中獲得豪放雄強的力量補充;而後世寫顏字的,又會從王字中汲取妍美流麗的味道。
書法的風格,我之理解,大致如此。雖不能完全概括,也可作為理解之一法。
所以我們在教授書法的時候,會根據學習者的性格和喜好選帖。試想,讓一個性格好爽的絡腮大漢寫蘭亭序的風格,他自己都可能會覺得不的勁,學了,也會寫走樣。
“字如其人”,人亦應如其字。
-
6 # 木易論
能自成一派並且受到後人推崇,自然有其獨到之處,你認為呢?
中國文化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對於文字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底部,而以文字為基礎形成的書法更是百花綻放,中國歷史書法名家數不勝數, 有廣為人知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有承上啟下的《魏碑》、有被稱為唐人第一楷書的《皇甫誕碑》、今有新中國大氣磅礴的《沁園春.雪》,還有很多名作,無法一一列舉……
書法是高雅的,古今以來,但凡被世人所推崇的書法作品幾乎都是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審美,所以就不同的審美觀而言,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第一。而對於如何看待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我的個人看法比較淺薄,故而淺談幾句。
不同的書法作品有不同的風格,有的輕盈飄逸、有的規整、有的豪邁大氣、有的則婉約動人,與我而言則各有千秋,不管什麼書體,當你第一眼看到覺得舒服,好看,那麼這幅作品肯定是符合你的審美的,但是,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自然也有其差異,無法一概而論。
所以,最簡單的一個看法就是這幅作品要符合你的審美才行,如果你都覺得這幅作品是醜書了,那還何談書法呢?
-
7 # 湘仔評論
通常評價一幅書法成功與否需有古意,即有來源,能與經典對接;有新意,筆墨當隨時代,可與時代同行;有己意,有自己的獨到理解,書者抒也,是自我情感的個性表達。書法以點畫結構為基礎,以詩文涵養為內質,以性情趣味為外表,它既是藝,又是道。一個人書法藝術造詣的深淺,跟其稟賦性情有關,跟其境界閱歷有關,跟其臨習創新的功夫有關,跟其社會地位卻沒有任何關係。這說明,既要學古法,又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借古開今,熔古鑄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學習古法中前行,猶如有源之水,源遠流長,代代相傳。正如古語云: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
書法從書體看有:篆、隸、草、行、楷;書風看分:古樸雄諢,清逸瀟灑,龍飛鳳舞,端莊雍容。從字態看分:靜態,動態等。
我欣賞雄渾、古樸書風,也看重空靈、空曠的東西。追求“由技而道”一種自由狀態。當代一些新銳書家還吸納一些民間書風、敦煌殘紙的元素。頗受關注。竊以為,古樸、拙趣、大樸不雕這些經典的東西與“二王”的精緻、精妙、精美是並列發展的,並不矛盾。比如,弘一法師的空靈境界就是另外一種絕美、一種自己的情感流露。猶如鄉土味的“天仙妹妹”與都市韻的“奶茶妹妹”,各有千秋,難分仲伯。
回覆列表
1、書法風格和人的性格差不多,是長期自然而然的養成的,如果刻意的去做什麼,創、造什麼,就不自然了。
2、風格形成的基礎是得法,大家在長期訓練中,對毛筆的使用,筆畫、結構這些規律、基礎的東西掌握了以後,就相對自由了。
3、許多人,大約90%以上的人都極力的想創造出自己的風格,於是,臨摹一段時間後就耐不住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