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傳文化

    這是一個採用怎樣的方式讀書才會有收穫的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有感觸,略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好讀書之人,總是有那麼幾本書會隨時陪伴在自己左右的,或是感覺對自己啟迪很大的;或是文辭甚為優美的;或是工作必備的;或是自己喜好領域的經典,等等,這幾本書或許會陪伴你終生,是會經常翻閱或者再次通讀的,至於應該是什麼書籍,因人而異,因喜好而異。

    對於這類書籍,往往是需要下功夫花時間去精讀的,至於要讀多少遍才算夠?這個還真沒有一個衡定的標準去衡量,完全因人而異。

    我最近經常讀的幾本書,一是《哲學與人生》、《菊與刀》、《美國陷阱》、《細節德國》等等,其中《哲學與人生》已讀三遍,越讀越有滋味,《菊與刀》已是第五遍閱讀。我讀書的習慣方式可能與很多人都不同,我要精讀的書一定是自己花錢去買的,讀的時候會隨手用筆在頁面的空白處做批註,讀完感覺頗有收穫。再過一段時間,又有讀此書的衝動,再讀,你會發現以前的某些批註很膚淺,又加新的批註!每讀一次,就有新的收穫和提升,你能明顯感覺自己認知的進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習慣,所以讀書的方式會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提高和進步的目的!

  • 2 # 夔門浪人

    同樣一本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對於自己喜歡的好書,為了便於完全吃透書中的意味,肯定是讀的遍數越多越好,中國自古就有"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說法。

    一本對自己有用的好書,我們務必熟讀精讀。透過天長日久的精讀之後,書中的東西就會潛移默化地變成了自己的東西。讀書的目的,無外乎從其中學到自己想要的技能;領悟到一些先進的觀念和思想;體會到一些處事之智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古至今,讀書總是帶給人們的一種無價之財富,是為"精神食糧"。或予人技能,或啟迪人心智,或助人走出迷茫,或助人備力騰飛。

    如果人間沒有了書籍,將是難以想象的一片蠻荒。即便如此,我們也還是應該辯證的去讀書,因為再好的書也會有它不好的一面,所以我的儘量去讀好書,去讀對自己有用的書。

    書是一把雙刃劍,學到了其精要可以為你所用,學到了其糠糟也可以讓你中毒至深。留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讀書時務必要注意的一件事,也就是一定要有選擇性的讀書。如果純粹是為了消遣,泛泛而讀也未嘗不可;如果是為了要提升自己,那就得費一番功夫,選對書,讀好書。

    如今,知識和資訊越來越碎片化了,能靜心讀書的人彷彿也不是很多了。願你能在喧囂中找到一些好書,多讀多悟,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 3 # 悠閒雨Kelly

    這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要看書是什麼方便,也要看想從書中收穫什麼。

    如果是文學名著,視乎對它的喜愛程度,比如我看紅樓就看很多遍,自己都記不清次數,就是因為喜歡。而不同時期看,根據心態,經歷的變化,理解也都會有些變化。

    如果是乾貨類,工具書類,那讀一遍後,合上書看看自己還能記得什麼,哪裡模糊了,還需要看,就回頭去翻書。然後隔一兩週可以再回憶下自己還記得什麼,有需要可以再看一遍。再之後就視需要而定。

    有的書可能初讀覺得不懂,有了些閱歷後可以再回去看,可能會理解得多一些。

  • 4 # 易通義行

    在這裡拿孔聖人學琴的故事,可能是比較貼切,讀多少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達到的狀態!

    [原文]:孔子學習的過程(從形式-意境-神通)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譯文]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對他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瞭解作者。”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神情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面板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拜了兩拜,回答道:“老琴師傳授此曲時就是這樣說的,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學習的啟示]——從形-意-神通的學習過程

    學習(讀書)需要完全將樂曲(作者之意)融化在心,徹底理解音樂(書)的內涵與意境,得心應手,再將它表達出來;這樣幾個階段。然後,音樂才會隨意之所至,自然地從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於技藝雕琢的包袱。這個過程中技藝的增進顯而易見,一般也不會被忽視,而對於反覆咀嚼,找到音樂本身的韻致、樂感,完全消化,融入音樂的境界這個過程卻是唯知音者知,孔子的善學可見其知音之深,也可見孔子作為文王、周公一系的中國上古文化人文傳統的繼承、整理和弘揚者,其志意、心性與古聖賢的心心相印、一脈相承。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依舊是山——形-意-神不斷深入,與作者同氣相氣,同聲相應,我不再是我,而是與作者化合為一。

    我是陳守一,一起洞察世界,觀閱讀人心!

  • 5 # 筆下有鹽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人又云:溫故而知新。所以說,一本書具體要讀多少遍並沒有硬性的規定,只要自己有需要,有些書是可以反覆閱讀和琢磨的,而且每讀一次感覺和收穫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那些經典的書籍。

    用我自己舉例,這幾天我在閱讀上有了一些瓶頸,打算系統學習一下怎麼閱讀一本書,想透過一些練習來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雖然只有薄薄的不到200頁,但是上面介紹的一些作者親自驗證的方法,讓我受益匪淺。

    一、帶著目的去讀書

    《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帶著目的去讀書。我第一遍讀的時候,就是按照平時的習慣,從頭讀到尾,一氣呵成的讀完了,根本不清楚或者說完全沒有什麼方法,讀完後覺得作者太厲害了,一年讀了300本書,那到底作者是怎麼讀的?讀完了他是怎麼做的?可是反觀自己呢,讀完就完了,什麼都沒記住。

    看了書後才知道,帶著目的去讀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書本的內容,更加有助於我們記住這些內容。

    二、只讀我們需要的部分

    我們讀書的慣性就是從頭到尾、一字不漏。但是看了這本書,我終於明白了自己之前為什麼每次讀完都記不住了,這次再讀的時候,我就根據書中作者介紹的方法,一步一步來,用10-20分鐘的時間瀏覽序言、目錄、後記部分,再找出這本書的封皮、封底、書籍推薦好好看一下。

    從這些部分我們就能夠了解到不少的資訊了,我們知道作者大巖俊之,在學生時代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30歲之後,準備創業,受到書上“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這句話的啟發,開始閱讀之路,一年讀完了300本書。

    作者還指出,一本書裡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而根據作者的經驗,這20%中最重要的也僅僅佔有4%。也就是說,如果是200頁的書,其中只有8頁是最核心的,只要記住了這8頁的內容,也就相當於記住了這本書了。最後將掌握的這些知識運用於實際中,付諸於行動,確實做到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重複以上兩個步驟,每次都讀一樣的書,收穫肯定是不同的,那讀多少遍,就看我們對於書本內容的吸收和需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單身的爸爸帶兩個小孩子,還能找真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