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邱邱邱兒

    為什麼要有敵意?面對孩子的時候,雖然說是表達堅決的意見,但還是講究方式方法,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你們是敵對關係的概念,因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一個勁的強壓達不到你的要求,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面對問題,他們有他們獨立的想法,可能由於思考條件的不成熟,導致他們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有些偏差,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做的不是立馬嚴厲糾正,痛斥他的做法不對。而是要耐心的去問他們,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可能孩子的想法會讓你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的腦回路畢竟和一個成年人不一樣。他們的經歷沒我們的多,思考問題還比較偏向童話,偏向理想化。甚至有偏差的時候,我們要慢慢地跟他們分析一下,採用他們喜歡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不要太教條。

    當你大聲呵斥他們的時候,他們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只看到平時最喜歡的爸爸媽媽對他們很兇,會覺得爸爸媽媽很討厭他們,這樣,有些事更不願與大人溝通了。

    要有和孩子做朋友的意願,平等交流,不要拿父母的“淫威”去壓迫他們,要記住,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疏通而不是強堵,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是孩子的好朋友。

  • 2 # 周洲先生

    行為(語言)背後是情緒,情緒背後是需求,有的需求是真需求,有的需求是偽需求,去偽存真,看孩子和家長到底要什麼,需要彼此傾聽和溝通!

  • 3 # VLOG隨手拍

    旅遊中國隨手拍

    2019.11.8

    現在的孩子表達堅決是一種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家長認定,可是我們的孩子可能在某個過去的環節事實中有過同類煩心事,那麼作為我們家長這個時候就需要冷靜下來去考慮,孩子是否有道理,即便孩子是錯誤的,我們作為家長也要保持正確引導孩子自己要有耐心。現在的家庭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自己孩子的脾氣,有的孩子是天性,那就要實際 那就是完全是家長的言傳身教的影響而形成孩子的。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就一定要注意自己自身行為和在語言上,還有在孩子面前的使用和表達方法。

  • 4 # 麗江阿春

    沒必要敵意不敵意的言論,我們都是從小孩過來的,我們都想做超人拯救人類,當地球衛士拯救地球,小孩的思想很童話。

    就像我們小時候,家裡沒電視機,我們沒見過汽車發生事故的場景,有一天我和小夥伴去公路上跑著玩。及時被爺爺發現,狠狠的被爺爺打了一頓。

    這件事發生後爺爺,做了一個泥人後曬了幾天,幾天後爺爺叫我把那群小夥伴叫來,爺爺把泥人放地上,推車放上一些石頭車輪向那泥人壓去。只見泥人不由自主的被壓倒,壓碎,一時看得驚呆了。爺爺停下來對我和小夥伴們說:“看見了沒,泥人被壓倒了,壓碎了,汽車這輪胎裡的氣會壓死人,別怪我打你們。”要用行動去教育孩子。

    爸爸是這樣教我數學題的,22-8=?“我們8個勇士去和22個怪獸去戰鬥,我們來算怪獸比我們多了多少個。22個怪獸來幹我們,我們只有8個勇士,他們是來殘害老百姓的,我們向他們開火弄些武器”。爸爸說。堅立的22-8=?是這樣解釋的,“現在有武器了,從個位開始拿,那就是12-8=4,放了一炮怪獸20個被炸死10個就只有10個了,4+10,那怪獸比咱們多了14個。”爸爸說。我每次算題就當殺怪獸,很快就算出來了。越算越有勁,要用興趣話教育孩子。

    我們幾個小孩吃飯時吃得響,媽媽說咱們是豬八戒,爸爸媽媽叫我們把嘴唇閉上吃飯就不會響了,聽話了,誰吃飯響就會被另外幾個小孩罵豬八戒,相互說最後都吃飯不響了。所以對孩子不要過多指責,方式用對事辦功倍。祝你幸福,小孩越來越聰明。

  • 5 # 朵米媽媽

    當孩子因為某事堅決時,我們當父母的盡力讓自己心態平和,默唸“親生的”等自己不生氣了再和孩子溝通,找到原因。

  • 6 # 亦棠愛瑞亞

    我們經常說,父母應該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才算是正確的方式呢?我覺得用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大師科胡特說的一句話回答這個問題最為恰當,那就是:“不含敵意的堅決,沒有誘惑的深情”。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很美,像詩一樣既讓人迷戀,又讓人沉思。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有一個網友是這樣回答的——“ 前一句說得是不帶人工服務的電話銀行,後一句說得是還沒有搞基年代的兄弟情深。”事實上,要深刻理解這句話,首先我們得了解一點科胡特的心理學理論知識。科胡特認為,在孩子早年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迴應會內化為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並最終轉化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父母如果用肯定、讚美等正性的方式迴應孩子,那麼孩子就會成長為一個自我感覺良好、自信、積極樂觀人;反之,如果父母用貶損、打壓等負性的方式迴應孩子,那麼孩子將會成長為一個自卑、自我價值感低的人。科胡特把一個人從父母那裡獲得的自我認知和評價稱為“映象客體”,也就是說父母就如同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透過父母看到自己。基於這樣的理論,科胡特極力推崇父母對孩子“恰到好處的迴應”,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不含敵意的堅決,沒有誘惑的深情”。下面,我們分別來了解一下這兩句話的具體應用。先說“不含敵意的堅決”,這個迴應方式很像《正面管教》中提倡的“溫和而堅定”,一般適用於孩子給父母提出要求而父母又不想滿足的時候。比如,孩子在和媽媽逛街的時候,看見一個很喜歡的玩具,想要媽媽買給自己。但是,媽媽覺得玩具已經夠多了,而且這個玩具和家裡的玩具很類似,所以不想花錢給孩子買。這個時候,孩子開始鬧情緒,嘟著嘴,不走了。面對這種這種情況,我們一般的迴應的方式是——“我數三聲,如果你還不走,你就自己待在這兒”、“你再這樣,我以後再也不帶你出來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這就是“敵意”。在媽媽含有敵意的迴應下,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控制和被打壓,所以雙方很容易陷入對抗,最糟糕的結局可能是孩子狂哭並躺在地上打滾以此威脅媽媽。如果我們按照科胡特說的“沒有敵意的堅決”這樣的方式迴應,我們可以這樣說:“今天我們出門前就說好了,不買玩具,我不會在玩具上花一分錢”,如果孩子用哭鬧或者停止前行的方式威脅父母,我們可以說“我會在這兒等你,等你準備好咱們再走”,接下來父母要做的就是完全無視他的各種不良行為,只是靜靜的等待。所謂敵意就是媽媽把孩子和自己置於不平等的位置,用父母的權威命令、威脅、指責、怒吼等方式迴應孩子。沒有敵意,就是不帶情緒,堅守底線,傳遞給孩子的就是“我愛你,但是不可以。”接下來,咱們再說“不含誘惑的深情”,“深情”就是父母打心底裡喜愛孩子、欣賞孩子,“誘惑”就是“條件”,就是“勾引”,這句話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沒有任何條件地愛孩子”。所謂有條件的愛,就是父母只愛自己期待中的孩子,比如聽話、學習好、守規矩、懂禮貌等等。比如,孩子如果考試成績好,父母就眉開眼笑,看孩子就哪兒都順眼,如果學習成績下滑了,父母就看孩子哪兒都不順眼,給孩子沒有任何好臉色,這都是有條件的愛。在這樣的迴應下,孩子形成的是低自尊,孩子的自尊完全依託於外界對自己的評價。父母對孩子的誘惑,除了附加條件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勾引”,這是最難覺察的,因為它更多是發生在潛意識層面的。父母透過向孩子發出各種包含著“沒有我,你就活不下去”這樣的資訊,勾引孩子變得無能,其目的是為了控制孩子,讓孩子一輩子都依賴自己,這樣的父母在潛意識中擔心孩子有能力後展翅高飛,拋棄了自己,因為父母忍受不了被孩子拋棄的感覺。所有成年後無法獨立、依然依賴父母的孩子,都是在迎合父母的這種勾引,心理學上把這叫做“投射性認同”。愛不愛孩子根本不是問題,怎麼愛才是問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裡面摻雜了太多“敵意”和“誘惑”,那這樣的愛對孩子是非常糟糕的。希望更多的父母在愛孩子的時候儘可能純粹一點,讓我們記住心理學大師的話,父母對孩子最好的迴應就是:不含敵意的堅決,沒有誘惑的深情。這是我們為人父母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 7 # 齊齊4609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說“最好的教育是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含敵意的堅決。”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孩子不同的情緒和遇到實際的情況來區別對待。當孩子做某些危險的事情處境危險時要立即堅決的做出反應;孩子傷害別人,大發脾氣,調皮搗蛋時都要堅決的拒絕。並用平時孩子對自己的依賴去安撫他教育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