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明確:
杜甫善於在敘事
詩
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車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樞,《新婚別》中的新婦,都十分動人,能給讀者留下雋永的印象。而律詩主要用於抒情,雖有敘事成分,不過是作為抒情的依託,並不承擔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務。這首詩卻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透過塑造王昭君的動人形象實現的。
詩的開頭,以“群山萬壑赴荊門”寫昭君的出生地,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並在那裡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徵!接著敘述昭君的一生,詩中出現了兩個典型的鏡頭:“一去紫臺連朔漠”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頗有“關山度若飛”的氣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從正面表現了昭君的堅強性格;“獨留青冢向黃昏”寫昭君墳上長出青草,它彷彿告訴人們,昭君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她依然嚮往著自己生長的地方,這又進一步豐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說,畢竟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又是怎樣造成的呢?“畫圖省識春風面”一句,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覆。“畫圖”,指漢元帝“按圖召幸”一事,但詩人用事巧妙,僅以“省議春風面”五字帶過,把史家因“為尊者諱”(見“有關資料”)而隱去的事實含蓄地揭露了出來,說明了皇帝的昏庸。接著再說大錯已經鑄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歸來也是徒然的了──這一句除譏諷昏庸的統治者而外,還兼有跟上文“獨留”句相照應的作用,形象地表現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後兩句寫千年(實際是800年)以來,人們從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詞裡聽到了她的悲怨,也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們既讚揚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明確:
杜甫善於在敘事
詩
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車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樞,《新婚別》中的新婦,都十分動人,能給讀者留下雋永的印象。而律詩主要用於抒情,雖有敘事成分,不過是作為抒情的依託,並不承擔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務。這首詩卻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透過塑造王昭君的動人形象實現的。
詩的開頭,以“群山萬壑赴荊門”寫昭君的出生地,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並在那裡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徵!接著敘述昭君的一生,詩中出現了兩個典型的鏡頭:“一去紫臺連朔漠”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頗有“關山度若飛”的氣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從正面表現了昭君的堅強性格;“獨留青冢向黃昏”寫昭君墳上長出青草,它彷彿告訴人們,昭君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她依然嚮往著自己生長的地方,這又進一步豐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說,畢竟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又是怎樣造成的呢?“畫圖省識春風面”一句,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覆。“畫圖”,指漢元帝“按圖召幸”一事,但詩人用事巧妙,僅以“省議春風面”五字帶過,把史家因“為尊者諱”(見“有關資料”)而隱去的事實含蓄地揭露了出來,說明了皇帝的昏庸。接著再說大錯已經鑄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歸來也是徒然的了──這一句除譏諷昏庸的統治者而外,還兼有跟上文“獨留”句相照應的作用,形象地表現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後兩句寫千年(實際是800年)以來,人們從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詞裡聽到了她的悲怨,也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們既讚揚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