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石心腸我在遼寧瀋陽

    幾十年前天天盼過年,只有過年了才有好吃、穿新衣、放鞭炮…是真熱鬧,因為這些不到過年平時體會不到。現在好吃好喝可以天天有,通訊網路又發達了,娛樂方式多元化,人手一機刷來刷去,自然年味越來越淡……最後只剩一絲絲回憶!

  • 2 # 浮華背後4887

    幾十年前是新中國建立之初,積貧積弱百廢待興時期。那個年代是華人民最具信心,最有奔頭,幹勁兒最足,信仰最真的時候。

    那個年代幾乎不存在貧富懸殊一說,百姓民生之間最多不過是你多一件棉衣,我多一碗飯的差距而已。

    由於物資匱乏,民間百姓生活日常所積攢下的微薄錢糧,大部分用在了過年過節的慶祝慶賀之中。於煥然一新的吃穿用中祈福來年的大吉大利。工作事業婚姻家庭衣食住行等等一切的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春節,過年,於幾十年前的民間百姓而言不僅僅是能改善生活吃穿,更多的是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神聖祈福祈禱。所以那時的過年是全民上下由內而外的歡喜,歡樂,歡快……!

    我們再說當下極盡繁華富裕的盛世春節,在國家,社會一切以經濟利益為主的主流思想意識形態中,在人民百姓於國富民強富足安康的生活背景下,逐漸形成了人人逐利事事算計的生活模式。在這種物慾橫流的價值觀下,春節,過年,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神聖,神秘感了。沒有祈福期盼哪來的相思祈盼,沒有祈盼哪來的全民凝聚力?

    在我們生活條件環境的不斷向好當中,我們於往昔春節,過年過節方方面面的衡量標準也在不斷的改變著,直至當下直接以經濟利益為唯一基準去計價,計算合算與否。

    社會在進步是我們全華人民共同努力的優秀成績,可是我們的民族感情,民族文化,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等等卻在不斷的退步,退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民族文化牽著民族感情,民族感情閃爍著普世光芒,而民族傳統文化節日是二者之間最接地氣兒的紐帶,不可刪減不可忘記……!

  • 3 # 山溝溝裡最靚的仔

    年年過年,年年味淡。

    1,洋節日大行其道

    春節前有聖誕節,春節後有情人節,兩大對於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洋節,讓原本最熱鬧喜慶的春節突然變得“生不逢時”,暗淡無光。畢竟年輕人是消費玩樂的主要群體,少了他們的喝彩與參與熱情,“老土”的春節任誰吆喝都不成氣候。

    2,生活水平提高

    華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平時吃飯穿衣都追求質量,到了春節,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麼特別,無非是該添新衣的添新衣,該多買點菜的多買點菜,跟平時的生活其實沒有根本的不同,這就給人造成一種印象,過年就是該“多”的東西多一點,僅此而已。

    3,人情淡而冷漠

    這些年,人們口袋裡的錢多了,人情卻沒有了。以往拜年是很有景觀的,成群結隊的鄰居親朋好友紛紛上門互道祝福,而現在更多的人選擇了在最親近的人之間互動,有的乾脆一個電話一條簡訊就搞定拜年,美其名曰時尚,殊不知,這樣的結果是,拜年成了一種形式,而面對面的交流缺乏,人情愈顯空洞。

    4,傳統文化被忽視

    前些年過春節,有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吸引人們,比如舞獅子、玩龍燈、踩高蹺、猜謎語及一些自發性娛樂活動,但現在真正屬於民間自娛自樂的下里巴人活動,多被有一定檔次的陽春白雪活動所取代,這種貌似高雅的東西,未必能真正走近老百姓。他們看著生疏無趣,不感到隔膜才怪。

    5,科技產品讓興趣轉移

    科技產品的介入,也讓春節的娛樂方向發生改變。電視是一大禍首,它將上億觀眾吸引到那裡,並佔去他們太多的時間,有電視綜合症的人越來越多,能放棄電視節目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少。如果設想沒有春節聯歡晚會,人們是不是覺得呆在家裡很悶,不跑到大街上去歡鬧都不行。而手機、電腦等等也成了更多不願出門者的消遣溝通的道具。

    6,過年方式陳舊無趣

    華人的過年方式總體來說,形式單一,內容陳舊,很難讓人感到新鮮有趣,甚至有過的一些能激起人們興趣的專案也逐漸消失了。當傳統的玩法沒有新的內容跟進,人們對過年的慾望就會變得索然,特別在物質水平愈高,文明程度更高的今天,玩豐富玩趣味要求也愈高,如果達不到,人們就不如選擇放棄。

    7,社會壓力普遍增大

    有人說華人其實有一張苦大仇深的臉,這話一點也不假。即使是過春節,那笑容未必可掬。因為人們還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後,有很多的隱憂,比如物價,比如工作,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心理壓力,讓人們並不能忘掉春節過後的一些難以釋懷的事情。想讓他們完全放開地玩樂一回,並不容易。

  • 4 # 龍海辰

    過年是華人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是必然的一個景象,不管離家有多遠在這個時刻,大家都會不遠萬里共同聚會到這出生的地方,在生你養你的地方,過一個團團圓圓,開開心心的春節,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家庭本身是文化的傳承的紐帶,家國天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我們的文化和家風都是在這樣的傳統節日當中,耳濡目染,逐漸的進行傳承,一代一代的複製下來,這就是節日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流動性逐漸變大,家庭的單元逐漸被分割,以往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越來越少。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往往都是聚少離多,每年在一起的時間大概都不足十天。生活範圍的擴大,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質量的改善,讓春節逐漸逐漸失去了味道,年味兒開始變淡了。

    我是八零後,經歷過物質貧乏的童年,那個時候,到了冬天就經常問大人,什麼時候過年,盼過年的勁頭非常的足。想著那個時候對過年的期盼,無非是以下幾個原因:

    過年可以穿新衣服,那個時候能買一身新衣服,絕對是可以樂呵上一個多月的事情,家裡大人或自己裁縫,或買,總會給孩子置辦一身新衣服。現在衣服想什麼時候買都可以,所以,買新衣服這個,失去了吸引力。

    過年還可以放鞭炮。我們會把鞭炮拆成一個一個的,每次拿個十多個裝進口袋,再點一根香,拿一個放一個,好不快活。用鞭炮崩過冰,崩過空罐子,還崩過牛糞,很是開心。過年的晚上,站在農村山頂,看周邊各村的煙花,那才是美景。現在這種感覺也沒有了。

    還有就是可以吃好吃的,那個時候沒有什麼零食,肚子裡面油水不多,就盼望過年。有餃子,有肉,有各種油炸的小吃,有雞,有魚,那種味道回味無窮。

    另外還有的就是壓歲錢,當然很多壓歲錢都被父母以各種理由幫保管,但是依然很喜歡那種錢在枕頭下的感覺。那時候我們沒怎麼見到過錢,不像現在,給個一兩千,孩子還嫌少,那時候我們能有幾塊錢就樂呵的不行。

    可能也是我們長大了,年味兒確實漸行漸遠,越來越淡。隨之而來的,是過年期間的一系列盤問和攀比。多少錢一個月?談物件了沒?結婚了嗎?買房了嗎?買車了嗎?孩子成績怎樣?要不要生二寶?你看誰誰誰……

  • 5 # 文博凱犀

    記得小時候,盼過年,只是覺得過年會吃到平時很少吃到的食物,過年可以換一件新衣服。那時,只有過年可以買一個豬頭,可以大口吃肉,可以吃到油條(自己家炸油條),可以連續吃到大米飯,白麵饅頭,豆包,帶殼花生等。

    現在,人們可以隨時吃到肉,可以隨時買衣服,可以隨時到飯店消費,可以適當旅遊,有的可以隨時出國旅遊。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了。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待過年沒有什麼期待需要得到的東西。

    另一方面,年味變淡了,也是國家對傳統節日不重視,只注重物質生活需要,沒有重視精神文化生活。本來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內容。比如:在傳統節日初一,各地可以舉辦彩車遊展,可以由民間藝人表演踩高腳,獅子舞等,在馬路上歡慶。放禮花等,使年味更濃。讓年輕一代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讓年輕一代在祖國文化的傳承中受到薰陶。凝聚國民國家意識。

    所以說,國家應該在中國傳統節日上加強重視力度。不要使年味一年年變淡,丟失了傳統節日就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孕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