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朗朗書聲

    聖人在別人眼中是聖人,在自己眼中就是一個經驗閱歷多於普通人而已的凡人。

    凡人吃五穀雜糧,有人之七情六慾,自然也有自己的遺憾與煩惱。

    自己做錯的事,說錯的話,未完成的事業,未了的心願,未成就的夢想……都會成為一個人的終生遺憾。

    我們一生一世有很多煩惱與遺憾。聖人自然也有,只是內容不同罷了。

    諸如大圓與小圓,由於直徑不同,所以接觸到外界的面積也不同。聖人如同大圓,凡人如同小圓。雖然都是圓,但內心的世界,眼中的世界卻因為硬體的不同,所以理解和認識世界就有了分別。

  • 2 # 一壺老酒171014168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孔子的所謂萬世師表,千古一聖都是在孔子去世後幾百年以後由歷代封建帝王陸續加封的。目的很明確,是借孔子來為封建統治服務,主要是孔子的許多說法有利於統治者作工具來訓服老百姓!而孔子生前是很不得志的,他的那些說法很不受列國歡迎,因為,那時各諸侯國都在圖強,而不是僅僅守業!所以說,孔子的萬世師表之類的封號,與人民無關!

    在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曆史中,要說有一位萬世師表,千古一聖,只有毛主席是真正的屬於人民屬於民族的偉大聖人!

  • 3 # 國學歸元

    在儒家典籍中流傳有【孔子泣麟】的典故,可以從儒家的視角解釋這個問題。

    【孔子泣麟】:

    典故原文:《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獲麟……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 (jun)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解讀:公元前481年春天,有人打獵得到了麒麟(雄性稱麒,雌性稱麟)......,麒麟是最有仁德的獸,只有心懷仁德的王者出現時麒麟才會到來(此處體現了儒家易學中【同類相感,同氣相求】的思想),沒有王者則不會出現。有人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孔子(打獵的人不認識麒麟,所以去詢問孔子):“打獵的時候抓到一頭獸,像樟子卻長著角。”,孔子一聽就知道是麒麟,於是邊哭邊擦眼淚並說道:“你為何要來呢?!你為何要來呢?!”(注:這裡孔子並非不知道麒麟為何而來,我們知道,孔子一生都在推行人仁義之道,後來被人們尊為【素王】,所以這裡麒麟之所以出現,是受到孔子仁德的感召,但孔子又深知此時已是禮崩樂壞,仁義不行於世,哭痛哭流涕,其有三悲:一悲:麒麟之死;二悲:己身將沒;三悲:世間仁義不行。)

    典故原文:"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何休注:"麟者太平之符,聖人之類,時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將沒之徵,故云爾。"

    解讀:狩獵時獲得麒麟,孔子聽說後感嘆:“我是推行的仁義之道要窮盡了”,何休(東漢經學家)註解此文說:“麒麟是太平的徵兆,和聖人屬於一類,這個時候麒麟被狩獵死亡,這是上天在昭告夫子將要去世的徵兆(其後三年,孔子去世),夫子也有感應,因此說“吾道窮矣””。

    好了,這就是從儒家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

    那麼,如果從現在人的視角來看呢,也是因為孔子推行的仁義之道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已經顯得比較理想化了,用比較學術的語言來說就是,已經不適應那個時代的歷史發展了。

  • 4 # 虛度人生167874259

    為什麼外國聖人華人去拜,卻很多華人總看不起自已民族聖人,外國聖人就沒錯嗎,漢族人的聖人都是善始善終,外國聖人有善始沒善終,為什麼,不要看起民族聖人古人皇帝都認,看不起就超過他,超不過,自已想想,聖人偉人不是瞎評價的,你和聖人偉人明人在一個平臺嗎。毛主席平價誰都行,因為毛主席是偉人之上的偉人,

  • 5 # 一地蘆花

    孔子,其實是一群野心家手裡的玩偶!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所謂儒家,說到底,爭奪的,無非是對文化的壟斷獨裁。孔老夫子流傳下來的,其實就是一本沒有標點符號的論語而已,由於斷句的千變萬化,就給了後世這一代代野心家施展卑鄙的機會,這些所謂的孔家傳人,儒家子弟,首先把孔夫子尊稱為神,然後把自己包裝成唯一可以讀懂這些神語言的神的傳人,於是,就可以秒天秒地秒眾生了。皇帝,你丫要做到這些讀懂孔聖賢人領會到到的清規戒律,其實就是皇帝你要遵守清規戒律,其他的紅塵俗事,還是讓俺這些儒家的英雄們去粉身碎骨吧 ,紙醉金迷,胭脂紅粉,這些低俗的玩意,還是讓這些儒家高士去沉淪抵抗,萬世不悔吧。這才是真正的流氓邏輯。其他低俗的農民、工匠、士兵、商人…等等,你們要安分守己,所謂的安分守己,就是士為第一,也就是一切都要聽我儒家的,要不然,墓碑上都不會有什麼記載。這就是儒家幾千年以來的流氓手段,靠著對文字教育的壟斷手段,無恥卑鄙的毒害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警惕吧!小心這些造神的東西!如果真的有神,若是神的榮光、神的教義不能讓我們都能簡單的領會到,那神還有什麼意義?所以,這些都是卑鄙的野心家,就是一幫希望靠著所謂的儒家、國學名義來謀求個人利益的渣澤。

  • 6 # 子愚之言

    孔子作為萬世師表,千古一聖,為什麼他死前還會有遺憾呢?一句話,因為他的這個地位是後人給的,在當時,他周遊列國十三年,顛沛流離,幾乎沒有國家採納他的主張,至死都沒有實現他的理想!

    為什麼今人奉為至聖的主張,在當時卻無人採納呢?還是一句話,主要是因為他的主張太過於理想化,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現實。

    他主張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貫穿始終。

    例如,在道德思想方面,他主張“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他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仁體現了人道精神,禮體現了禮制精神。這個體系在任何時期都是適用的。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主張“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用道德和禮教來治國,這種大同思想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包含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的思想與主張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他自己率先實行,廣納學生,讓更多的平民子弟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的這些思想是“從周”的,在當時可說是最理想化的。而為什麼說這些思想並不適用當時的社會現狀呢?春秋時期,天下無道,諸侯混戰,整個社會動盪不已,各國均以武力爭天下,所以在當時國家要的是強大的軍隊去保障他的統治,去擴張侵略去掠奪。並且那時百家齊鳴,各國都有諸子百家的人才,並且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動盪時代,兵家和法家是最能被接受的!而孔子強調克己復禮以為仁,希望透過周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所以儒家思想更適用於和平年代來治世。

    另外,孔子的一些主張觸犯到了各國一些人如貴族,官員,統治者的利益,所以也是難以被接受的。

    孔子五十多歲開始出走,

    都去了哪裡

    孔子從魯國出發,13年裡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都是在魯國的周邊,除了楚國是個大國之外,其他都是些小國家。加上當時的整個社會動盪不已,孔子最終無功而返,最多也只能是在黃河邊上感嘆了一番!不能不說是他生前的遺憾!

  • 7 # 易學思維plus

    孔子死前,歌曰:“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

    翻譯是孔子死前,唱歌:泰山崩塌了嗎?棟樑摧毀了嗎?有智慧的人枯萎了嗎?說完,流淚不已。因此,對子貢說:天下沒有道很久了。沒有國家能夠施行我的政治理想。夏朝的人死了葬於東階,周朝的人死了葬在西階,殷商人死了葬於兩柱之間。我是殷商的人啊。七天後,孔子死了。

    我們看看,雖然孔子死後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但是在他死前,他的遺憾還是很大的、首先他顛沛流離,自己的政治理想沒有國家採用,自己的仁政思想在生前落空了。其次,他的兒子伯魚、他妻子、他的得意門生子路、顏回都先他先死,這個也讓他感到無論是文化傳承還是血脈傳承都可能會落空。

    最後,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要死了。但是他還有很多事業未完成,他感到不甘心。此外,人到要臨終的時候,多少會真情流露,說一些遺憾的事情也不足為奇。

    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儒家思想在漢代,被董仲舒發揚光大,從此成為中國的統治思想的學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散文的文體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