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評價漢武帝的窮兵黷武?
6
回覆列表
  • 1 # TrusmanLee

    漢朝,特別是西漢武帝劉徹,北擊匈奴,徹底瓦解匈奴對漢朝的威脅,真正體現"強漢"的朝代特點。漢武帝之前,匈奴騷擾中國,靠著鐵騎施虐中原,一直靠和親,進貢等手段緩和關係,漢武帝上臺以後,內勵精圖治,外整防守屏障,發展生產,綜合國力得到很大提升,有了和匈奴一站的實力,當時漢武帝攻打匈奴還是遭到朝野中很多保守勢力的反對的,但劉徹依靠衛青,霍去病等大將的頑強軍力,堅持不向匈奴和親和解!這讓我想到了漢武大帝和大漢天子兩部影視劇。如果大漢不滅匈奴,匈奴未必可滅大漢。匈奴,少數民族,雖說野蠻強悍,但是與中原相比,畢竟教化不足,要統一一個國家,僅僅靠武力是行不通的,強漢地大物博,人口何止數倍於蠻夷,怎能輕易覆滅!

  • 2 # 喔喔愛西芙蓉王

    個人感覺會的,原因如下:自漢高祖劉邦起,漢朝就一直受匈奴的欺擾,特別是邊境的人民經常被屠殺,擄走,漢朝國內也形成了恐匈病,聞匈色變。以至於漢朝不停的送錢,送女人以維持短暫的安寧。越是漢朝卑躬屈膝,匈奴越是肆無忌憚,他們的胃口越來越大。說不定哪一天像金打宋那樣,一直打到皇都,擄走皇帝,後宮,這個真有可能。直至漢武帝劉徹把匈奴一掌打趴下,匈奴再無還手之力,從此退居大漠之北。永不敢踏進中原。

  • 3 # 史說新傳

    這個問題我來說說自己的觀點。歷史上中原王朝跟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一直沒有間斷,而引發戰爭的多為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以獲取土地、人口,掠奪財富為目的。但是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社會管理制度與中原不同,其在歷史上的每個階段的表現和地位也有所不同。

    西漢初期與匈奴的戰爭由來已久。秦時,匈奴人曾被秦軍擊敗,長期不敢來犯。到了秦末農民起義之後,匈奴人又趁虛而入。此時的西漢由於長期戰亂,中原地區經濟殘破,人口銳減,百姓貧困,國庫空虛,軍力衰弱。又有異姓諸王的心腹隱患,急需一個鞏固政權,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時間。因此,多采取和親+防禦的策略。西漢以宗女名為公主,嫁匈奴單于為妻;贈送金、絮、繒、酒、米等物於匈奴;開放關市,准許兩族人民貿易;漢與匈奴結為兄弟,以長城為界。這種做法,給了西漢以休養生息的機會,經濟恢復,人口增長,內患得到處置,國力和軍事實力得以強盛起來。

    到了武帝時期,放棄了之前的防禦和親等策略,之後的幾代皇帝開始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雖然耗費了巨大國力,但最終也取得多項勝利,使匈奴國力和軍事實力均大大弱於西漢,終為西漢所滅。

    看過這個歷史脈絡,相信大家就有個初步的認識了,即使武帝繼續前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對匈奴採取防禦和親策略,匈奴也很難吞掉一個經濟比他發達,軍事日漸強大的中央政權。

  • 4 # 津城沐雨

    不會。

    匈奴人數少,騎兵雖厲害,但實力有限;中原王朝經過漢初及文景之治後,國力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庫充實,國力雄厚,既使漢武帝不去消滅匈奴,匈奴也難以消滅大漢。

    以當時的漢匈實力對比,匈奴可以經常騷擾漢朝邊境,但是如果進行正面決戰的話,匈奴人不是中原王朝的對手。

  • 5 # 彩雲東昇戴寶山

    我對漢武帝大滅匈奴贊成,雖然與彪悍野蠻的北方匈奴作戰很消耗國力。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是地廣人稀,野蠻兇狠彪悍,只有拼命消滅他們的有生力量,讓他們形成不了大勢力,才可以保華夏安寧。自秦時北方匈奴勢力就比較強大,漢朝早期是採取和親和進貢態度來維護和平,但是這肯定不是長久之策,只有象漢武帝那樣去打擊消滅他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和平。如果各朝代都象漢武帝和李世民,朱元璋,朱棣皇帝那樣敢於掃滅入侵的遊牧民族,就不會出現五胡之亂,南宋滅亡,元蒙,滿清大舉南下建朝的現象,華夏民族將不會有近代恥辱。當然我不是說滿蒙不是華夏民族的一員,只是反對他們入侵和屠殺廣大的華夏民族的形為。

  • 6 # 白馬嘯長安

    應該不會。匈奴會繼續掠奪,掠奪人口,掠奪錢物,但它不會統治中原,也無法這樣做。除非它的觀念和制度有了大的改變。舉一個例子,契丹的耶律德光殺進了中原,卻發現統治中原很麻煩。以前只要搶就行了,現在還要懂建設,下面的人也不懂行。搞得他很頭疼,只能撤軍了事,還死在路上。後金為什麼進來比較順利,那是因為在遼東時它的制度建設已經開始了。范文程等不斷給皇太極等灌輸治國理念,即使不入關,後金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政權了。

  • 7 # 激情理智的KOP

    如果沒有漢武帝,大漢很有可能被匈奴所滅。古中國文明甚至有可能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國一樣銷聲匿跡。

    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對比農耕民族的軍事優勢太過明顯。遊牧民族做戰全民皆兵,不需後援。俗話說的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漢朝在當時相對匈奴就是富人和窮人一樣,如果不趁自己武力值強大,人民好戰情緒高漲的時候打殘匈奴,等對手內部穩固了,漢人再被美好的生活奴役一段時間,那麼一個吃飽跑不動的羊,就只能是狼的盤中餐了。

    為什麼亞歷山大能滅亡波斯帝國?為什麼富饒的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頻頻遭受滅頂之災?

  • 8 # 歷史風暴

    我的看法是,假如沒有漢武帝對匈奴的持續打擊,很可能在西漢末期,匈奴人會大舉南下消滅漢朝。

    在漢武帝與匈奴人作戰之前,漢朝人對匈奴人是非常懼怕的,而匈奴人對漢朝人也充滿了輕視。

    著名漢奸中行說就曾經多次代表匈奴侮辱漢朝使臣,經常把使臣懟的說不出話來,外交的背後靠的是軍事實力。

    有時候中行說也會被懟,惹急了他只需要說:還敢給我逞能,你們只要記著送給我們的糧食布匹給足,還則罷了,要是送我們的東西不好,到了秋天我們的騎兵就去踐踏你們的莊稼,毀壞你們的家園!漢使就慫了。

    “中行說輒曰:“漢使無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漢武帝之後,就不一樣了,對匈奴的勝利讓這些使臣挺直了腰桿。還記得蘇武怎麼懟衛律的嗎:“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北韓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就這樣匈奴單于都沒殺他。

    一個王朝不會永遠強盛,總會走向衰落。這時候外敵的威脅是非常可怕的。

    西漢末年,中原地區災荒不斷,整個天下大亂,人口銳減。

    如果沒有之前對匈奴的打擊,匈奴人肯定會和東晉時期的鮮卑族一樣,趁中原大亂南下,更有甚者,因為中原人對匈奴人的懼怕,會讓匈奴人的南下變得極其順利,長江以北地區將很快淪為匈奴人的牧場,而長江以南,當時還並沒有開發出來,是無法抵禦匈奴人接下來攻擊的。

    最終,匈奴人將會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還好出了個漢武帝!

    他對匈奴人的持續打擊,首先消滅了匈奴人的有生力量。其次,讓漢朝人克服了對匈奴的懼怕,甚至對匈奴人有了心理優勢!

    在戰場上,如果你有信心就是你取勝的根本。宋朝軍隊為什麼慫,那是因為老給人打,被打怕了,所以到後來,還沒等開戰自己就炸營了。

    再看漢朝,李陵敢率五千步兵深入草原和八萬匈奴精銳大戰,耿恭率幾百漢軍在疏勒城抵抗數萬匈奴大軍一年之久,張騫率36勇士橫行西域數十年。這一切都是來自於他們對敵人的心理優勢!

    說起來,漢武帝挽救的不只是漢朝,還有數千年的中華民族。正如《漢武大帝》中說的那樣,他建立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給一個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因為漢武帝帶來了信心,讓中華民族能在絕望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發展,讓中華民族一次次在危急中走出來,並且一次次復興。

    所以,如果沒有漢武帝,匈奴人會南下入主中原。

  • 9 # 南方鵬
    一,兩國社會性質不同,制約滅國念頭。

    漢地是農耕社會,人口講究聚集而居越多越強,匈奴是遊牧狩獵性質,逐水草而居,對耕地提不起興趣,把耕地變為牧地,元朝曾想這樣做,被否決,因為從經濟上和統治上非常不合算,匈奴單于的統治手腕和現實環境,不可能達到元朝初,無法執行退耕還草這種長期國策,也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經營成肥沃草地。這種根本區別制約他們滅國的決心,放牧有空時,搶搶女人和硬通貨才是他們要的,“寬則隨畜,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

    漢武初期的對匈作戰是反擊性質,國力人心時機,都達到高度統一,戰爭有正當性,經三大戰役五次大戰,漠北之戰後,國力等各方面也用到極致,根本扭轉了形勢,之後的戰爭,包括徵大宛,已經是強弩之末,也沒有非打不可的理由,是武帝年老昏庸作出的誤國誤民之舉,後來他也意識到問題所在,才下了輪臺罪己詔和定下息武罷兵的國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倪萍為治療患病的兒子虎子都經歷了哪些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