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帶你瞭解易學

    林公翔,筆名翔子,著名美術評論家、畫家、作家、詩人。1962年9月出生,福州人。198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曾師從啟功先生。1983年至1993年執教福建師範大學,現為福建青年雜誌社副總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理論藝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福建省傳記文學學會會長,福建省出版系列高階職稱評委、編審職稱。

    在福建藝壇,他因工作需要、興趣使然與眾多藝術家結緣,撰寫了大量的美術評論,以其獨到的審美情趣、精妙的學術點評和暢達的敘事風格,備受業界和藝術家認可;追溯過往,他曾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青”,師從國學大師啟功先生,他創辦北京師大搖籃詩社,畢業後在大學任教期間,出版了一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時洛陽紙貴的“暢銷書”……如今,他在“發出福建美術的聲音”的同時,重拾少年的夢想,在名為“意園”的居家院落,澄懷靜心,體悟書法、繪畫、文學、評論所帶來的身心愉悅。

    近日,福州新聞網《閩都大家》欄目專訪林公翔。清瘦而斯文的面龐、沾滿“泥土味”的福州腔、旁徵博引的談話風格,是個“有故事的人”。訪談中,林公翔始終認為,福建好山好水,是一塊神奇的熱土,也是藝術的重鎮。“筆墨當隨時代”,偉大的時代必定催生一批好作品。他計劃在適當的時機再挑選一批藝術家,特別是青年藝術家,撰寫《藝術福建——林公翔藝術訪談錄》的姊妹篇,梳理自己一個階段以來的新思想。

    “我1979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林公翔說,當年高中只有兩年學制,1978年,他讀高一的時候,學校見他在繪畫方面頗有天賦,就推薦他報考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彼時高考剛剛恢復,“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因為年紀小,很自然地,在高考中名落孫山。

    17歲,他跨入了北京師範大學校門,正是年少輕狂、喜歡幻想的年紀。躁動的青春無處安放,林公翔就把滿腔激情化為文學創作的動力,尤致力於詩歌寫作,在他的領頭下,和同學一起組建起了北京師範大學“搖籃”文學社,他任社長。

    當門窗禁閉/青春與自由的風/是否比螞蟻還要弱小/黑房間裡/一群黑眼睛的烏鴉振翅而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這段文字摘自他的一首《致詩歌》。“上世紀80年代初,大量新鮮思潮與流行舶來品進入中國,整個中國社會生機勃勃、方興未艾——那是一個知識、思想、情感飛揚的時代,也是一個白衣飄飄的年代。”林公翔也不例外,用現在的話說,文學青年就是“全民偶像”,人們對文學乃至文藝的熱情空前高漲,也讓大學的生活充滿浪漫和美好。

    畢業後的十年,林公翔在福建師範大學任教。期間,出版過《科學創造心理學》,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周谷城為他題寫書名;出版過《青年的內心世界》,獲首屆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出版過散文隨筆集《青春的私語》《讀不盡的人生》和《笑與淚的青春》等,以優美的筆觸直擊年輕人的心靈,受讀者熱捧,成為當年的暢銷書;出版的散文集《行走的風景——我與生命的契約》更被《中國青年報》推選為1990年度“讀者最喜愛的50本書”。

    林公翔的詩意,或許來自早年的“閩江記憶”。

    理論專著《科學藝術創造心理學》(1985年出版)。

    他曾寫過一首詩《有一條河流叫閩江》,優美、親切的文字讀來令人怦然心動。“我記得在福州四中上中學時,從臺江三保附近可以招呼艄公坐船到對岸倉山的龍潭角。搖櫓人的甲板上堆著一網剛打撈上來的新鮮的蜆子……有些場景,有些記憶,永遠都不曾老去。”

    “記憶裡的閩江是悠閒而自在的。”林公翔回憶道,“最後一次在閩江上坐船是大學畢業以後,那時有一位親戚在尤溪一所山村小學擔任校長,不知從哪裡弄了一張永久牌腳踏車的券,我很興奮,當即和母親一起坐船到南平,然後再坐船到尤溪,拿到腳踏車後又坐車到南平,再坐船從南平到福州。儘管印象有些模糊,但記得很牢的是那次‘旅行’是在船上過夜的。星星點點的江面上的漁火,慢慢悠悠行駛著的木船,寂靜的夜幕中特別響亮的汽笛……長久地印刻在我記憶的深處。”

    國學大師啟功為林公翔題字。

    在意園客廳的一面牆上,掛著一幅啟功先生的題詞:“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落款時間是一九八二年十月三日,書於北京師範大學。這幅字跡,至今時刻提醒著林公翔“學無止境”。

    原來,1982年,學校為著名文藝理論家黃藥眠教授從事教學活動60年舉辦紀念會,林公翔負責在門口幫忙接待,啟功先生也來了。簽完名,林公翔不失時機地請啟功先生寫幾個字留念,多次指導文學社開展工作的啟功欣然應允,沉思片刻後寫下上述題字。

    林公翔端詳著這幅題字告訴記者,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就像他的書齋名“堅淨居”,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圓融,現於塵世又出於塵世。“那瘦硬而剛勁的線條,那法度謹嚴的結體,那規整有序的布白,無不透射出先生謙和慈祥、淡薄名利、虛懷若谷、包容無際的人格魅力。”

    除了啟功,林公翔還珍藏了朱光潛、鍾敬文、季羨林、宗白華、張岱年等“國寶級”大師的題字,除了為書房增添迷人的書卷氣外,也起著“見字如面”的效果,讓林公翔永遠銘記和學習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

    林公翔自畫像。

    翻開目錄,該書收錄了林公翔對40位藝術家的專訪,門類包括國畫家、油畫家、漆畫家、雕刻家等,呈現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個人經歷、藝術風格和代表作品,可以說,較全面地展示了福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風貌和學術水準。

    林公翔說,他對藝術的痴迷可以追溯到童年和少年時光。

    小時候,他就特別喜歡畫畫,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上小學時有一次曾經偷偷從母親的口袋裡拿了兩元錢去買顏料,結果被母親發現,母親還當著他的面在叔公面前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孩提時代的他是大人心目中少言寡語的羞澀少年,在那一刻真是“無地自容”。

    林公翔的扇面字畫作品。

    初中時候,他的一幅作品曾經在如今已成為孔廟的福州少年宮展出,作品的內容記憶猶新,“是用粗糙的毛筆在粗糙的宣紙上畫成的,一位胸前掛著紅領巾的少年提著漿糊桶,抱著一捆大字報,少年意氣風發,目光炯炯有神。”

    儘管沒有進入專業美術院校學習,但絲毫沒有阻擋他對美術的追求。大學時,他既寫詩,也畫畫。“藝術永遠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期待,同時充滿感恩。”在他看來,藝術常常會讓自己有一種醍醐灌頂的覺悟,告訴人們在煩瑣的生活中應該如何保持一種優雅的姿態,並且不要輕易迷失了方向。

    最初開始寫美術評論,源於他主編的雜誌開設了“當代藝術家專訪”的欄目,每個月固定要採訪一至兩位藝術家。此外,近20年時間裡,他和朋友共同主持一本美術類學術雙月刊,對藝術的各個門類逐漸從陌生到熟悉,對藝術作品的品鑑能力和眼光也逐步由門外到門內,因此“一旦提筆作文,便一發不可收拾”。在這本書中,他以作家的筆觸和視角,記錄著他和福建藝術家們的點點滴滴。

    在林公翔的家中,客廳、書房、畫室、臥室,甚至衛生間,隨處都可見藝術家們的作品,還有的作品大大小小壘在一起,或許要專門騰出一個房間來存放。他還有一個專門的書櫥,擺放他的朋友,一些藝術家、作家簽名的圖書。他說,“不是收藏,都是贈予,每一幅畫、每一本書都是一段友情的見證。”

    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周谷城為林公翔題寫書名。

    林公翔認為,美術評論家要在美學理論上鮮明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在重大的學術問題上有明確的立場和觀點:即支援什麼,反對什麼,讚揚什麼,批評什麼。有藝術的敏感性、引導性和傾向性,能不斷在美學領域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主張,對那些有原創精神,有思想深度,有藝術技巧的美術作品要鼓勵和支援,對那些粗製濫造、品位低俗的作品要反對和批評。

    多年在福建藝壇,林公翔對時下業界呼聲甚高的“閩派繪畫”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從美術風格史和美術地理史的角度而言,一個畫派的界定必須具有如下的涵義:一是相近的思想傾向和藝術主張;二是相近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三是具有高水平的領軍人物和骨幹成員;四是生活創作地域接近可以經常對藝術進行緊密的切磋。他覺得,目前福建美術依然處於有高原,缺高峰的狀態,沒有紮根本土、引領全國風氣的藝術家群體,故而“閩派繪畫”還需時日,但發展勢頭良好,屬“正在進行時”。

    林公翔和他的“意園”居所。

    林公翔的居所位於福州閩侯大學城,門口的青石門楣上懸掛著寫有“意園”二字的大漆牌

    林公翔著作《行走的風景》(1992年出版)

    著作《青春的私語》(1990年出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買一輛15萬以內,隔音安全省油都比較好的車,有哪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