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小醬

    我們常常有這樣一種錯覺:一個人如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週工作六天,他必定是個勤奮的人,並且完成了很多工作。

    其實 TA 可能過成這樣:

    1、忙碌又疲憊,每天都說自己身體被掏空;

    2、每天都不願起床,皆因昨晚熬夜忙到太晚了;

    3、寫 To do list 倒是挺快,但劃得尤其緩慢,因為忙著去應付不在 list 上面的事情;

    4、做了很多很多,卻沒有得到很多很多。

    除了 TA,不管是我,還是你,我們裡面,有人被這個世界逼著忙;有人為了逃避窮,而讓自己忙起來;也有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勤奮而忙...最後,不僅物理上窮,還變成了時間上的窮人。

    我們都是在過著“真窮,偽忙”的生活。

    忙=勤奮?勤奮=忙?

    你們也試過對很很很勤奮但還是做不好事情的人抱有心疼之情,又情不自禁有一絲生氣吧?他們通常被稱為“低品質勤奮者”,一方面,甚至還沒想找到矛在哪,就出擊,花很多時間在“做些什麼”上,他們給人感覺很忙碌很勤奮,卻未能正中紅心。

    這根本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表面上你很勤奮,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困難卻更有價值的部分——而這種“思維懶惰”的行為最終會導致你成為了“低品質勤奮者”。

    又窮又忙,難道就是創業者的宿命

    顧遠

    另一方面,很多“低品質勤奮者” 為了不去思考,什麼都幹得出來。

    “這本書很多大號都有推薦,別人都看過,我也要看了才不會落後”;“課程不妨多聽多學習啊”;於是線上線下要錢不要錢的課程從沒落下...

    這讓我想起一句說到爛的話,“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努力做各種事,努力唸書,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好像如果別人已經啪啪啪地解決問題,你卻還坐著想問題,我們就輸給別人了,也好像只要我們很“努力”,我們不停歇,就一定能如願以償一樣。

    白忙都是有原因的

    我們每天參與各種不同的事情,遊走在各條 List 中,忙到分不清日月星辰,最後卻發現“好像也沒有做成什麼”,都是因為:

    習慣勤奮,不習慣思考

    當一件事情來到你身邊時,你會怎麼做?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愛因斯坦

    從個人修為的層面來說,我們每天處理的工作,其實都不外乎“解決問題”。如果從設計思維的角度來思考,一個被定義好的問題,通常就已經包括了對方(或者自己)的真實需求,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路徑。當我們對解決問題所需要觸動的“按鈕”都瞭然於胸,那麼尋找合適的人,選擇合適的時機,做對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

    一般人的勤奮之所以常常變成“窮於應付”,就是因為他們所花費的努力沒有被用在解決真正的問題上,時間是生命的貨幣,那麼他們就是在“倒錢入海”,如此又怎會不窮?

    用無限量的時間換定量的價值

    每當我們問ABCD,或者被ABCD問起“你賺多少呢”這個問題,和把白花花的工資袋進自己口袋時,我們計算的時間單位都是“月”。一個月30天跑不掉,至少720小時,沒錯,官方的上下班時間是每天工作八小時,官方的規矩也是八小時以外的就是你們的自由時間,但是你的老闆沒試過微笑著叫你加會兒班再走嗎?應該經常吧。這就是所謂的“賣時間”。

    很多現代工作,尤其是廣告、自媒體等等需要 “24小時 on call” 的工作,都是用時間換取固定的價值,工作量和價值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於是你很忙,畢竟這個月你都“被賣”了。

    新媒體人這麼忙,歸根結底都在忙著迎合這個世界啊,成天都想著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反正就隨時線上的狀態,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不能離開手機和網路,工作跟生活的界限幾乎分不開。

    @Evenlee , 新媒體人

    於是你什麼都得去做,不會?那就去學了再去做。然而這樣的結構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人的精力可以被劃分的數量是有限的。這也是很多創業團隊面臨的困境:似乎“工作”需要我們變成“萬能打雜”,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

    然而,真正高效的工作到底是需要“一個萬能的人做完所有事”,還是需要“對的人做對的事”?

    對的人做對的事

    當一個團隊的精力、資源和時間都有限的時候,答案似乎應該是前者做完。但如果我們還是從“時間投資”的維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一個萬能的人”很可能是投入產出比最低的選項。因為我們會發現,“萬能的人”並不等於在每個領域都能做到最高效。

    打個比方,A是位產品經理,同時他還是知乎達人,寫文章自有一手,於是讓A去寫一篇不是他擅長的話題的文章,釋出之後雖說反響不錯,可是這篇文章是A花了一個月才寫出來的,如果拿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去做他擅長的事,或許產生的價值會更高。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萬能的人帶著對的人去打怪,去完成任務。

    “對的人做對的事”不是傳統的“一個蘿蔔一個坑”,每一個細分的工作請一個專門的人。而是在工作開始之前,首先由擅長共創的人帶著團隊定義好需要解決的那個問題,然後根據工作的需要,在一段時間內組合不同專長的人,其中的每一個人在這項任務中只領頭一件事情。

    還是以產品經理A為例子,如果把關於這個他不擅長話題的文章視作一項產品,那麼他便可以發揮他在產品管理上的技能,定義需求和目標受眾,搭建框架,“成本管理”,然後尋找身邊對這個話題熟悉或擅長寫作的小夥伴來完成文章,釋出和獲取反饋。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萬能的人根據不同的能力、需求投入到相應的工作中。這時,一個“萬能的人”的真正價值就體現在 TA 能連結對的資源和人,讓多少件事情完美高效地解決併產生最大的價值,而不是 TA 一個人做成了多少件事。如果說一個人的能力如同雷達圖一般是個“平面”,那麼讓它變“立體”的方式,不是讓ta同時多點突破,而是製造“時間差”,在變化和相對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如果團隊也能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把“工作”變成充分的協作,每個人支援每個人,那麼“忙”就不再是窮於奔命,而會因為在每一項工作中尋找到最優解,讓所有人的效能最大化變得其樂無窮。

  • 2 # 執手933

    忙的人一定能富?這個不一定,做很多事都需要成本,事不如意十之八九,達不到預期,虧本就正常了,付出不一定能成功

  • 3 # 鄉愁難敘鄉土文學

    生活中總有這麼一類人,每天忙得要死,到頭來卻還是碌碌無為。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無論是上班還是上課還是創業,每一天你都過的很充實。早早的起床只為趕上最早的那班地鐵和公交;早早的起來對自己說今天又是朝氣滿滿的一天,加油XXX;早早的起來給自己梳理一下今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務。

    很快一天過去了,晚上躺在床上的你開始回想今天這一天自己都幹了些什麼,該完成的沒完成,不該完成的卻都完成了,最後在睡著前警告自己明天還是充滿希望的一天,要用心一些,一天天的可能就這樣消逝的無影無蹤。我覺得可能這就是生活上所謂的惡性迴圈吧!

    舉個例個,在課堂上如果你犯錯被老師點名批評,一時可能你會覺得有一些所謂的失措感,可是當事情一過,我估計那個教訓你壓根就沒記在心中,拿著手機和朋友繼續遊戲瘋狂開黑。

    之前可能我和你一樣,也是一個生活中的碌碌無為之輩,每天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去幹些什麼事,志向一直很遠大,行動卻沒有一絲的表現,等終於有一天經歷了絕望開始,我發現曾經那些走過的路,遇到的人,做過的事,現在回想起來是有多麼的想嘲笑自己。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天早睡早起,按時吃飯,努力把工作做到有效率,我像是變成了一個老年人一樣,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似乎一切都看淡了。只想著把每天的那種忙,忙到點上,做出最有效率的那份結果。

    寫給所有20剛出頭的年輕人,我知道你們正逢青春年華,可以大把的肆意去揮霍,但我相信的是,你們和我一樣窮,和我一樣迷茫,不知道未來的你能做些什麼,但請你從此刻開始認真的負責自己的人生,別等最好的年華一過,再回頭懊悔。

  • 4 # 青川旭明土雞徐曉蘭

    比如說:養雞現在市場上很多人說土雞,那麼土雞有什麼標準,你的標準和其他公司的標準又有什麼區別跟國家標準又有什麼比較。如果按照書面表達你就是寫出來我想未必有人認真觀看或者理解,但是你用既簡單又通俗幽默的方法表達那麼肯定就能讓60%的人能理解。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方法!只要找到方法人再勤快些肯定能擺脫困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生女有繼承父母承包地的權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