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TC老楊
-
2 # YIYI愛JAY愛唱歌
我會從幾個方面來解讀這個問題。
一、業務能力——最基礎的能力現在有不少人帶節奏,說周杰倫當年業界影響力其實不咋地,是因為現在當年周杰倫的主流聽眾80-90後掌握了話語權,才讓周杰倫被神化、高估了。說這些話的人麻煩多聽、多看、多對比再來發表觀點。
周杰倫自身強大到同時代無敵的產出能力、經典歌曲的數量,都足以吊打同時代其他歌手。
注意,我說的是同時代。不論是歌曲數量、質量、銷量還是獎項,吊打。
那個年代神仙打架,每年的金曲層出不窮,事實上我認為現在大多數杰倫鐵粉都是篩選下來的,閱盡千帆過後我們最終選擇了周杰倫作為“本命”(現在語言哈哈哈哈),在這之前我們聽過了太多的好歌曲,但最後都折服於周杰倫的各種天馬行空當中。
如果當年選擇周杰倫是為了叛逆、與眾不同、顯得酷,那麼成年後再選擇周杰倫,那就是因為他的作品值得。
這就是我說的,周杰倫最基礎的業務能力——空有“才華”,真的不夠。只有人設,也真的不夠。
再對比一下現在新生代歌手們的作品數量和質量,一些所謂的獎項的含金量有多高,到底是砸出來的資源還是實力造就,到底是飯圈堆出來的銷量,還是市場真實反饋的銷量,值得深思。
二、時勢造英雄客觀來看,現在的樂壇環境與當年確實千差萬別,不再是實體經濟的時代。
網際網路催生了數字音樂,自媒體時代激發了全民搞音樂。不管懂不懂音樂,反正做了歌就能發表,如果外形條件還不錯,那麼就可以被包裝成明星。如果資源再好點,巨星。
當年我們選擇好音樂是萬里挑一,如今可算是百萬裡挑一。
音樂風格一直在變,現在是個性化的時代,從前是大眾流行,如今民謠、民族音樂、電音、搖滾、樂隊等等都可佔據一席之地,確實難再出現全民級的歌手來霸佔大家的心。
以前我們是粉絲,現在人家是飯圈,雖沒接觸過,但聽接觸過的朋友說,那是一套相當“有儀式感”的文化,針對某個明星形成閉環,排在。不包容的聽眾環境下,哪能出現全民大偶像?
三、難,不代表不標題是“難再出周杰倫”,我不盡認同。
其實我很希望三四年後,新一代小朋友掌握了話語權,能用他們的話語權向我們這些老朋友安利新的歌手,讓我們被動吸引。
正如現在越來越多00後小朋友喜歡上週杰倫的音樂一樣。
對未來,要保持期待。
-
3 # 華佗再世嘻嘻
周杰倫的橫空出世,一是因為他的超世才華,加上吳宗憲的慧眼識珠,千里馬和伯樂,缺一不可。現在很多人說當年錯過了周杰倫,比如黃國倫,黃舒駿等等。千里馬不常有,伯樂更不常有。
回覆列表
本人80後,算是看著華語樂壇成長到巔峰然後沒落,說一下自己的看法的。
第一,作詞。周杰倫好的,傳唱度高的中國風歌曲,基本都是方文山作詞,方文山離開後,周杰倫歌曲詞的部分水平下降很多。
第二,渠道。現在的消費者能從網際網路接觸到太多東西,對於歌手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好的是可以讓全國各地上到北上廣深,下到田間地頭每個人都有方法瞭解到自己的歌,壞的是能瞭解的太多,中國的,外國的,不同曲風的。我小時候想要聽歌,都是去音像店買一盤磁帶,回到家AB面反覆能聽好幾遍,聽膩了,攢夠買下一盤的時候再去買。現在網上隨便想聽誰的聽誰的,還能快進,不想聽可以隨時下一首。
第三,資本。前幾年還是馬爸爸,近一年被人痛罵,可見資本這兩個字越來越貶義了。很多歌手唱一兩首歌就去參加真人秀,賺的錢頂得上賣多少分專輯了?而且即便是釋出歌,也是一首一首發,一首一首賺錢。像90年代新世紀初時,不光周杰倫,還有陶喆,SHE,蔡依林,信樂團,飛兒樂隊,林俊杰,孫燕姿等這些華語歌手,出的專輯幾乎每首歌都是經典,現在已經不太可能了。
綜上,其實不是出不了周杰倫,是整個華語樂壇很難回到當初的巔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