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習古詩詞,學習對聯,需要掌握平水韻。但是平水韻的念法跟現在普通話的念法大不相同,很多人認為,平水韻沒有流傳下去的必要,那麼平水韻會消失嗎?
2
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平水韻會消失嗎?學習古詩詞,學習對聯,需要掌握平水韻。但是平水韻的念法跟現在普通話的念法大不相同,很多人認為,平水韻沒有流傳下去的必要,那麼平水韻會消失嗎?

    一、尊古卑今的傳統

    《莊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

    中國的傳統文人有個習慣,什麼都認為老祖宗的好,輕易不肯改變祖制。平水韻雖然在宋朝編制而成,其實懂得詩詞創作的人知道,平水韻是從隋朝切韻一脈相承而來。用宋朝的平水韻來檢查隋唐的詩歌,會發現大多數隋唐詩會符合宋朝的韻書標準。

    從隋朝至今天,差不多1500年的歷史,韻書傳承下來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說明切韻不僅僅是實用,尊古卑今的中國讀書人一直習慣性遵循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果沒有特別的政治原因,平水韻不會消失的。

    二、平水韻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隋朝以前作詩以口語押韻, 因各地方言不同,押韻會有一些區別。隋朝的陸法言等人研究過各地方言以後,綜合了各方意見制訂了統一的韻書-切韻,從此以後的官方韻書一直以切韻系統基礎,雖有改編,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到了宋朝出現平水韻以後,詩韻幾乎固定下來不再有什麼變化。官方作為科舉考試的工具書也說明平水韻(切韻)系統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也因此得到了歷朝歷代讀書人的認可。

    三、文化不可割裂

    我們今天常常笑話南韓人讀不懂自己的歷史書,因為這些書是用漢字寫成的,而今天的南韓因為政府強行消滅漢字,造成了歷史文化傳承的割裂。

    我們隋唐以後的古詩用切韻系統寫成,今天不瞭解古韻的人常常疑惑為什麼好多古詩不押韻,但是經過簡單的學習就能明白,原來我們以為不押韻的唐詩宋詞都是押韻的。如果平水韻真得消失了,我們連自己的寶貴文化遺產都看不懂了。

    李商隱《登樂遊原》今天讀起來不押韻: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四、歷史證明切韻系統的頑強生命力 不會被消滅

    中國歷史悠久,口音因地域不同而不同,隨著朝代更迭而不同,唐朝的語言在宋朝就有變化,宋朝的劉攽在《中山詩話》中說道:

    白樂天詩曰:「請錢不早朝。」「請」作平聲,唐人語也。今人不用廝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聲,陶谷雲「尖簷帽子卑凡廝」是也。

    注:

    以上兩句詩之所以單獨拿出來說,是因為,“請錢不早朝”犯孤平,如果「請」作平聲,則是近體詩常見的變格三仄尾;「尖簷帽子卑凡廝」是三平調,廝字,作入聲,則是律詩正常的句式。

    可以看出,雖然個別字唐宋口音已經有了一點區別,但是整個韻書的系統沒有變化,大部分字的平仄與押韻是沒有變化的。

    在元朝官話裡消滅了入聲,北曲用中原音韻無入聲,但是詩詞並沒有變化,依然是用平水韻,例如元朝王冕的七絕《墨梅》押平水韻的【上平十三元】: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明朝恢復了下江官話,重新有了入聲,但是清朝入關以後,入聲又消失了。可是強大的漢人文化傳統卻沒有被消滅,其實是滿人皇帝作詩,也依然要用平水韻:

    新秋月(清·弘曆) 押平水韻: 十一尤  

    新月如玉鉤,韜光尚未流。素娥不用餌,釣得許多秋。五、民族自信與經濟發展

    另外我以為平水韻不會消失的, 至於詩詞本身繼承和創新等等爭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國泰民安,經濟穩步發展。

    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華人越發自信,越發注重文化傳統的繼承。獨一無二的詩詞文化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割裂和拋棄。

    至於新韻與平水域的爭議,我以前寫過不少,對於真正喜愛詩詞的人來說,也根本不值得爭議,新韻是入門級的捷徑,對於推廣詩詞創作有著積極的作用,古韻是入門後的進階課程,喜歡與不喜歡,使用與不使用是個人的自由。完全可以雙軌制,各行其道。

    結語

    平水韻從民國後就被官方教育消滅在課堂上了,但是依然具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到今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被詩人接納和維護。

    元朝沒有被消滅,清朝沒有被消滅,民國沒有被消滅,難道今天會被消滅嗎?

  • 2 # 無聊到巔峰

    平水韻是否會儲存下去,或者會消失,這取決於儲存技術,而不是某些人想當然就能決定下去了。

    先談談平水韻是否還能適用。

    先丟擲觀點:能用,且僅能在適合平水韻的文體中。現在很多人有很奇怪的論調,不管自己用得上不用上的東西,都要打上群眾標籤,都要說什麼貼近大眾云云,並以此將一些真正的國粹弄得面目全非-------其中就有詩詞對聯。

    打個比方吧,有些重要場合就要你西裝配皮鞋,因為這個搭配一直都認為是相對正式的著裝。但實用性高嗎?束手束腳的,有在家穿睡衣拖鞋舒服嗎?按部分人的邏輯,西裝配皮鞋不舒服,我就西裝配拖鞋,睡衣配皮鞋,多好!又適合正式場合又穿的舒服-------大家對於平水韻的邏輯就這種“搭配邏輯”,想想可笑嗎?

    詩詞對聯本身就不是什麼社會必須產物,在當下這些東西的主要屬性也只是作為“個人愛好”存在的。您非得要把這種東西強行大眾化,要搞出新意,且不說你到底有沒有那麼高的舊學水平,就說這麼幹都是非常愚蠢的------除了誆騙研究經費,我想不出有其他的什麼好處。

    因此,詩詞對聯乃至古典文學,也如西裝一般,僅是在某些特定場合中才用的上,正常情況下是沒人會天天掛在嘴上,穿在身上。

    接下來,再說說平水韻和詩詞對聯的體系問題。

    古典詩詞的體系就不是現代文學的產物,你憑什麼要求古典詩詞要適應現代通用體系?舉個很簡單的道理,古人用繁體字,比如“發”字,有“發”和“髮”兩個寫法,蘇軾有一首詞叫做《念如嬌》,其中有兩句: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發)。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髮)。

    如果按現代漢字,這兩個字就重了,屬於詩詞中重韻的禁忌。

    但用繁體字呢?發表意是射發;而髮指的是頭髮,二者字不同,意不同,一目瞭然。

    其次就是平水韻了。平水韻本質上就不是語言體系,而是一種“擬音”體系,就如唐韻、廣韻一樣-----大家只是這麼寫,但唐人是按著唐韻去發音;宋人也不會按著廣韻去發言。更重要的是,歷代韻書都是在一個模板(切韻)上增修刪改,而不是用另外的語音體系去插入他。

    唐宋元明清泱泱數千年,每一個能人志士能改韻部?只是俗稱罷了--因為這是統一的、共通的東西,是大家都明白的東西。

    所以,你用不了平水韻,理解不了平水韻,不是因為韻書裡的發言跟普通話不同,而是你不願去學,是你懶------這麼多朝代這麼多詩人,人家都不按這個發言說話,怎麼人家還在用平水韻?

    總而言之,平水韻用在詩上;詞韻用在詞上,這是常識,且是約定俗成的東西,不能、且沒必要去另修今韻去硬套,有這功夫,為何不想想古代都有一代之文學,為何現在沒有一代之文學?在糟蹋詩詞的閒暇之餘,能不能想想自己這個時代能弄點什麼對得起古人,對得起後人的文學文體?

  • 3 # 李可藝2018年4月來的

    平水韻是不會消失。中華新韻已作了充分說明。“雙軌並行”,沒有必要再議論這些了。

    但我個人認為:現代人還是以《中華新韻》作詩更好。韻腳也寬,不比古詩差,讀起來朗朗上口。以普通話為標準,全國以及世界華人都聽得懂,看得懂。用平水韻和新韻作詩,我都用過,但用平水韻作詩押韻腳都要有書才押得準,有些字和今天的普通話相差很遠,根本不能用來押韻腳。什麼事都要推陳出新,不能老停留原地不動。

    文也如此,武也如此。

    文:繼續抱著平水韻不放,我看相對今天說的普通話是有一定差距,讀起有些不上口。我還是喜歡用《中華新韻》作詩,但希望友友們用新韻作詩,請註明一下,以免有些習慣平水韻友友的誤會。

    武:如果再是幾把大刀和弓箭的話,還能擋住外敵嗎?總不能還是幾條木船下西洋吧!

    所以說,武都已現代化了,在文方面怎麼還是抱著舊枕頭不放呢?所以說大力推行新韻,勢在必行,以時俱進。同時我相信,若干年後年輕一代將來都會用《中華新韻》作詩詞,也就像繁體字簡化一樣,慢慢被人民接受,繁體字只是永遠保留。平水韻也是如此。所以說“雙軌並行”是很有道理的。

  • 4 # 周玉12

    有些老頑固坐在掌權的位置上。除非它進棺材。?就算進了棺材還得在此路上堵好一陣子--------這就是華人的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島湖附近有哪些環境好又不貴的民宿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