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客卿
-
2 # 星火辰
一、十八路諸侯的出處及他們的名號
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回,分別是:
1、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2、冀州刺史韓馥;3、豫州刺史孔伷;4、兗州刺史劉岱;5、河內太守王匡;6、陳留太守張邈;7、東郡太守喬瑁;8、山陽太守袁遺;9、濟北相鮑信;10、北海太守孔融;11、廣陵太守張超;12、徐州刺史陶謙;13、西涼太守馬騰;14、北平太守公孫瓚;15、上黨太守張楊;16、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17、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18、曹操。各路諸侯,人數不等,有兩三萬,有一二萬的。
這十八路諸侯官職,很多人都是有問題的,譬如韓馥是冀州牧,而不是冀州刺史,袁術雖然屯兵南陽,但卻不是南陽太守。好吧,這都不是大問題,關鍵問題在於,很多讓根本沒有參與討董聯軍,卻被強拉了進來。
二、歷史記載中的這十八人當時都在幹什麼?
(一)明確記載參加了討董的有:
1、袁術;2、韓馥;3、孔伷;4、劉岱;5、王匡;6、張邈;7、喬瑁;8、袁遺;9、鮑信;16、孫堅;17、袁紹;18、曹操。以上,總共有十二人。
(二)實際沒有參加討董的有:
10、孔融;12、陶謙;13、馬騰;14、公孫瓚。
他們四人在幹什麼?
孔融:因為得罪的董卓,被分發到黃巾餘賊猖獗的北海,平定內亂還來不及呢。
陶謙:陶謙在徐州,也是與當地亂民作戰,但陶謙雖然沒派軍參加,可能援助了聯軍糧草之類的。
馬騰:演義為了突出馬超,把馬超的爹馬騰也表現得很忠義,其實這時候的馬騰、韓遂二人是大漢朝的造反派,又因為和董卓一樣屬於關西軍閥,與董卓甚至有同盟關係。
公孫瓚:演義為了突出劉備,不得不把公孫瓚拉進聯軍裡來,其實這時候的公孫瓚,忙著和幽州牧劉虞在幽州爭權奪利呢。
還有一個人,其實也沒參加討董,那就是——劉備。大家可以翻看三國志裡劉備的傳記,劉備此時在公孫瓚帳下,還沒空討董。但演義卻寫出了大量的內容,把孫堅斬華雄都安到了關二爺頭上。
(三)記載得不太清楚,但有可能參加了討董的有兩人
一個是張楊,另一個是張邈的弟弟張超。
三、除開那些強拉進來討董的諸侯,為什麼剩下的諸侯聯軍不能打敗董卓?
1、所謂的聯軍其實是吹出來的。先不說他們的實力到底如何,事實上,即便袁紹被推為盟主,但他們這些人很可能是沒有碰面的,更別提什麼像電視裡演的那樣一起吃喝拉撒了。三國志明確記載,袁紹屯軍在河內(黃河以北),而張邈、劉岱、喬瑁、袁遺等人屯兵酸棗,袁術還在南陽,孔伷在潁川,而韓馥在鄴城(河北臨漳)。也就是說,盟主袁紹和主要軍糧供應者韓馥在河北,然後其他人在河南(袁術還在南陽),他們根本就沒有聚到一起。
此時的曹操在哪裡?他和兗州派的酸棗諸將在一起,冒險出擊被董卓手下大將徐榮打得大敗,回來大罵酸棗諸將。電視裡演的他罵的是袁紹諸人,其實呢,袁紹此時在河內,曹操根本罵不著他。據三國志記載,後來,曹操重新募兵,進屯河內,實際上是投奔袁紹去了。
2、因為聯軍各懷鬼胎,因此被董卓各個擊破,或自相屠殺。此時的王匡,和袁紹一起屯軍河內。董卓早看出來了,聯軍不足成事,不過呢袁紹畢竟是個威脅。於是,董卓派軍渡過黃河,偷襲了王匡的軍隊,使得其全軍覆沒。想來,此戰對袁紹的震懾不小。同時,董卓手下李傕、郭汜等諸位將校,其實在河南取得了很多戰功,河南的聯軍根本不敢動。之後,便有了聯軍內部自相屠殺的事件。最後,聯軍一鬨而散。
3、董卓被迫遷都是為什麼?董卓的涼州軍其實並不太怕聯軍的武力,但洛陽畢竟是個四戰之地,出於防禦安全的考慮,董卓因此而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說起來,聯軍取得最大軍功的,是孫堅。但孫堅最初並不被列入一路諸侯(三國志中的十一路諸侯並沒有孫堅),這是為什麼?因為孫堅最初附屬於袁術,因此將他省略掉了。孫堅給董卓確實帶來了一些威脅,但更重要的是,對董卓的威脅不光如此,在幷州、河東一帶的白波農民軍,給在洛陽的董卓帶來了更大的不安,而背後馬騰、韓遂到底是什麼企圖,也讓董卓不敢肯定。出於多方面的原因,董卓這才西遷。
回覆列表
十八路諸侯實力比董卓強,但各懷鬼胎勾心鬥角,強大的聯盟在這樣的勾心鬥角之下土崩瓦解,討伐董卓失敗很正常。
背景: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曹操發矯詔組成十八路諸侯,結成了一個“反董聯盟”,開始共同出兵討伐董卓。
失敗原因之一:漢室衰微,人心離散,各懷鬼胎,政治基礎薄弱。
曹操雖為討伐董卓的發起人,但是,卻由於前來會盟的皆是一方霸主,互相不服氣,以曹操當時的資歷自然是無法服眾。最後,只好按照實力和社會名望地位讓出自“四世三公,儒學名門”的袁紹擔任了這個聯盟的盟主。
而袁紹,是一個草包,沒有領導群雄的能力。包括曹操在內的許多人都是口服心不服,導致盟主袁紹在指揮部隊時,經常是調動不靈。
失敗原因之二:曹操、孫堅、劉備真心討賊,卻被聯盟挖坑坑慘,從此有了以後三分天下的基因。
曹操:當曹操帶兵敗回到聯盟總部之後,卻發現十幾萬的盟軍,不但沒有任何實際行動,還每天都在設宴聚會,花天酒地。
曹操首先率兵徑直向西,準備進攻成皋。但是,當他的部隊剛剛走到滎陽汴水時,就遇上了董卓的大將徐榮,結果,雙方一番交戰之後,曹軍因勢單力孤,所以,很快就被董卓的部隊予以擊敗。當然,勝敗乃兵家常事,曹操對此倒不以為然。
當曹操帶兵敗回到聯盟總部之後,卻發現十幾萬的盟軍,不但沒有任何實際行動,還每天都在設宴聚會,花天酒地。
孫堅:帶兵北上之後,剛開始不僅殺掉了荊州刺史王叡和南陽太守張諮,還成功與袁術的部隊實現了匯合。
身為盟主和糧草提調官的袁紹、袁術兄弟便帶了個爭權奪利的好頭。他們在先鋒孫堅勢如破竹、乘勝追擊的時候擔心他獨佔了剿滅董卓的大功,以後朝廷對孫堅的封賞會高於自己。盟主袁紹怕孫堅立功,影響自己在聯盟的地位,答應給他的軍糧是遲遲都不能到位。長時間斷糧草,孫堅部隊的戰鬥力開始出現了下滑,當孫堅再次於董卓的部隊展開交戰後是大敗而歸。
劉備:起初被聯盟到處歧視,直到後期才當上有名無實的第十九路諸侯。
起初,劉備只是漢朝遺留下來的皇室宗親,只有曹操對劉備另眼相看,送糧草送軍馬。直到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的時候,董卓手下的華雄在城門外叫囂。袁紹帳中將領潘鳳等大將接連出門迎戰,無一人勝利歸來。
當時劉關張三人在袁紹帳中不被人看好,劉備看到袁紹旗下已經無大將可以迎戰,關羽主動請纓卻遭到眾人質疑。“溫酒斬華雄”提高了劉備在十九路諸侯中的地位,當上有名無實的第十九路諸侯。
失敗原因之三:聯盟猛將如雲,但是卻沒有合格的謀士統籌全域性。
要說聯軍中的謀略擔當,那就要數曹操了。當初的曹操,仍在成長期,遠遠沒有達到後期老謀深算的謀略擔當。而最令人心痛的是,曹操很多好的建議並沒有被袁紹採納。
失敗原因之四:董卓方將有呂布、郭汜、張濟、華雄,謀有賈詡、李儒,西涼雖然兵少但精。
董卓的武將有呂布、郭汜、張濟、華雄,除華雄被斬殺外,呂布、郭汜、張濟,都在後期活躍了很長時間。
董卓的謀士李儒,相對於聯盟的曹操來說要老練的多了,他不僅在用兵方略上為董卓出謀劃策,在很多方向性決策中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董卓的西涼兵,數量雖然少,但是因西涼民風彪悍,且多為騎兵,兵少而精。東漢的主力和精銳大多是在涼州隴右等地區,董卓在鎮壓羌人叛亂中成長為一方大將,將領能征善戰,士兵久經沙場。董卓的部隊是長期對外作戰的軍隊,相比十八路諸侯的部隊,如同虎狼對牛羊。
附:十八路諸侯名單
第一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也就是這次聯盟的盟主;
第二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三路:驍騎校尉曹操;
第四路:北海太守孔融;
第五路:西涼太守馬騰;
第六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七路:徐州刺史陶謙;
第八路: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九路:冀州刺史韓馥;
第十路:豫州刺史孔伷;
第十一路:兗州刺史劉岱;
第十二路: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十三路:陳留太守張邈;
第十四路:東郡太守喬瑁;
第十五路:山陽太守袁遺;
第十六路:濟北相鮑信;
第十七路: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八路:上黨太守張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