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52853316624

    1、龍井題名記

    秦觀

    元豐二年,中秋後一日,餘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

    龍井有辨才大師,以書邀餘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則曰:“以不時至,去矣。

    ”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髮。

    遂棄舟,從參寥策杖並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於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嶺,憩於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

    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

    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鬱,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

    行二鼓,始至壽聖院,謁辨才於朝音堂,明日乃還。

    2、秋日游龍井

    宋代:葉紹翁

    引道煩雙鶴,攜囊倩一童。竹光杯影裡,人語水聲中。不雨雲常溼,無霜葉自紅。我來何所事,端為聽松風。

    3、天目

    明代: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莊至顛,可二十餘里。

    凡山深闢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絕也。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三絕也。餘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絕也。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絕也。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餘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巳後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數日晴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臨行,諸僧進曰: “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餘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

    4、望江南

    宋代:張繼先

    西源好,人在水晶宮。長願玉津名濯鼎,恰如龍井到天峰。的的好遺風。 清徹底,豈忤李唐隆。自浸巖前石潔,不籠天外嶺雲濃。澄徹瑩懷中。

    5、尋龍井楊老

    唐代:劉長卿

    柴門草舍絕風塵,空谷耕田學子真。泉咽恐勞經隴底, 山深不覺有秦人。手栽松樹蒼蒼老,身臥桃園寂寂春。 唯有胡麻當雞黍,白雲來往未嫌貧。

    1、龍井題名記譯文

    元豐二年,中秋節第二天,我從吳興去杭州,(然後)再向東趕回會稽。龍井(這個地方)有位辨才(注:法號或人名)大師,用書信的方式邀請我到(龍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陽已經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寧,碰到了道人參寥,問(他)龍井是否有可供遣使、僱傭的竹轎 ,(參寥)說,“(你)來的不是時候,(轎子)已經離開了。”

    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甚至連)頭髮都能數清。於是(我)離開船,跟著參寥拄著柺杖沿著湖邊慢走。(我們)過了雷峰塔,渡過南屏一帶,在惠因澗(注:山溝)洗腳(注:意為赤腳涉過惠因澗),進入靈石塢,發現一條小路(就沿著它)爬到了風篁嶺,在龍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著山石便喝了起來。從普寧到龍井亭總共經過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靜,聽不到人的聲音,路邊的屋舍,燈火若隱若現,草木長得蔥蔥郁郁,水流得很急,發出悲愴的聲響,這大概不是人間有的地方。(我們繼續)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壽聖院,在朝音堂拜見辨才大師,第二天便回去了。

    賞析

    本篇選自《淮海集》,寫於元豐二年(1079)秋。這年春天,秦觀要去會稽探望伯父,恰好蘇軾自徐州調任湖州途經高郵,他們便一路同行,到吳興(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秦觀到會稽後,聽說蘇軾被捕下獄,又渡江到吳興問訊,而後再經杭州返回會稽。本篇記述“中秋後一日”夜上風篁嶺訪辨才法師,當是這次路過杭州時的事。第一年,辨才、參寥派人到黃州慰問已被貶官的蘇軾,並捎去了秦觀寫的這篇《龍井題名記》。蘇軾看後寫道:“覽太虛題名,皆予昔時遊行處,閉目想之,瞭然可數。”(《秦太虛題名記》)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龍井記》,也是元豐二年所作。文中著重敘述有關龍井的文獻記載和傳說,解釋風篁嶺為什麼多泉水,對所謂在龍井求雨有靈也發表了看法。比較起來,《龍井題名記》以入山訪友為線索,具體地記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蹤,描寫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遊”的味道顯然濃一些。雖然這是一篇遊記散文,但對景物的細緻觀察與描繪,以及善於創造清幽的氣氛,同樣也體現了詞人秦觀的氣質和藝術特色。

    “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鬱,流水激激悲鳴”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間之境”的感嘆。可想象出,深木樹林中,隱隱閃著火光,兩三戶人家坐落在這,是一種多麼愜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對此地美景的喜愛之情,又透漏出內心的歡愉。

    2、秋日游龍井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3、天目譯文

    天目山幽靜深邃奇妙古老,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從山腳下的雙清莊到山頂,大約有二十餘里路。

    一般來說幽深偏僻的山大多荒蕪人煙;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盤旋迂迴的山路;蒼樸的山很少有光彩豔麗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於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處。

    天目山整個山都是溝壑,瀑布水流發出淙淙的水聲,如萬匹白色的絲絹,(這是天目山的)第一個絕妙之處。石頭的顏色青色潤澤,山石的稜角透漏巧妙,用石頭鋪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聳陡峭,(這是天目山的)第二個絕妙之處。即使在幽靜的山谷懸巖處,寺廟卻都很精緻,(這是天目山的)第三個絕妙之處。我的耳朵不喜歡聽到打雷的聲音,但天目山打雷的聲音非常小,聽起來就像嬰兒的啼哭聲,(這是天目山的)第四個絕妙之處。清晨起來看天目山的雲彩,在懸崖下,白淨得像絲綿一樣,飄蕩變幻如同浪花,大地變得五光十色,彷彿到處都是美麗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頂突出於雲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這是天目山的)第五個絕妙之處。然而云彩的變化最不同尋常,它的樣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裡的人,根本不能熟知雲彩的形態。天目山高大的樹木,樹身粗的幾乎有四十圍,松樹的形態如同華蓋一樣,樹高不過幾尺,一棵樹價值萬餘錢,(這是天目山的)第六個絕妙之處。天目山每年第一次採摘的芳香撲鼻的茶葉,比龍井茶還要香甜。竹筍的味道像紹興破塘所產的竹筍,但更加鮮嫩香甜,(這是天目山的)第七個絕妙之處。我認為,長江的南面,隱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地方,沒有比天目山更好的,於是(我)就起了脫離塵世的煩惱隱居山林的念頭。

    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來看雲,巳時後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關。第二天從活埋庵沿著原來的路下山。這幾天天氣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認為天氣反常,下山時互相祝賀。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禮非常恭敬,相互爭著用飯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時候,山裡的和尚說: “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足以擔當貴客的觀賞,怎麼辦呢?”我說:“我和天目山也有些微妙的緣分,山僧們不必過於謙虛,我們也不敢當面稱讚”。因而眾人大笑著分別。

    4、望江南

    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僅三十六歲,葬安徽天慶觀。元武宗追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張繼先終生未娶,無子,有《虛靖語錄》七卷。張繼先的思想影響了心學大師陸九淵。北宋末雷法大興,天師派張繼先天師、林靈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陳楠真人均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5、尋龍井楊老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神舟七號英語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