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軍abc

    道德經的本質是什麼?

    道常無名”是《道德經》裡的經典名言,也是老子道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老子的道學思想有兩大主要特徵,一是變;二是不變。不變是道學思想的永恆主題,如同剛出生嬰兒的裸體永久凝固的瞬間,永遠停留在不變的狀態。變則是道學思想的華彩麗服,不同的色彩呈現出不同的美感,不同的款式表現出不同的風格。但是,所有的裝飾褪去後,留下的只有最本真的靈魂與肉體,這就是道學思想變與不變的本質特徵。第32章的內容重在闡述道的變與不變的精髓。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王侯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道不能夠用具體的名稱加以表述,因為道通常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具有不同的作用臉譜,但是,道的真實面貌還是“樸”,如同未經雕琢的原木,呈現最原生態的自然本性。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道,普天之下也無法臣服她。作為一國之君,如果能夠堅守大道,天下萬物會心甘情願服從於君主的管理,各司其職,在自然有序的環境裡安居樂業。

    道變化莫測,可大可小。老子形容道大的內容有“寂兮、寥兮”“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渙兮、曠兮”等詞語,因為道生下了天地萬物,還要養活天地萬物,所以,道是足夠大滴!此章老子用小來形容道,如“視之不見名曰夷”即看不見卻真實存在,那是多麼小的物質。現在,科技水平越來越發達,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可以用顯微鏡、光學儀器觀察到,是否還有科技手段也檢視不到的物質,我不是科研工作者,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抽象的道即使變化成無比微小的形態,其能量仍舊超大。老子總結出他對道的新體會“雖小,天下莫能臣”。提醒各位朋友,臣和賓都是動詞,都是服從的意思,在古文裡是押韻的。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是描述雨的形成過程,我們常常形容大旱之後下雨是如逢甘霖。老子用天地之間的物理現象來比喻君主用道治理國家好像久旱逢甘露似的,在道的王國裡,人民不需要國家政令的指導能夠自我分配利益、自我承擔責任、自我做出奉獻、自我做出犧牲。四個自我就是“自均”包含的內容。

    此句內容是經典的管理之策,現在,很多學者著書萬字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字來闡述政府的管理職能重在引導和服務而不在管理上,當今的政府也經常提出簡政放權,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其實,這不是現在的創新,幾千年前的祖先早已經為我們描繪了服務型政府的圖畫,只不過,這幅畫面被踐踏得面目全非、一無是處,我們不得不從頭再來。中國的高層領導者都應該認真學習老子的《道德經》和《易經》,提高以人為本的管理能力。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始制有名”包含兩個含義,“始制”意思是制度出現了,“有名”意思是各種事物有了具體的名稱。研究哲學的人都知道,制度的出現、名稱的規範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按照我們的觀點,進入文明社會代表著歷史的進步,現代人千方百計研究科學,不停的運用科學手段改變歷史,改變生活環境,促進社會前進,其意願是希望人類能夠高質量的生活。這種觀點和老子的道學思想是牴觸的。老子認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所以,在老子的世界觀裡,“始制有名”是“道”消失後的產物,是不得已為之的行為。

    老子就提出,“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既然各種規範性政策檔案都已經具備,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時候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的把握治理的度。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有些國家的律令是非常嚴厲的,稱得上是嚴刑峻法。如秦國的宰相商鞅制定了一項政策,投宿客店必須要提供身份證明,店主讓沒有身份證明的客人住店,店主和客人都將施以極刑。後來,商鞅被秦國國君追殺,逃亡到一家客店,因為提供不出身份證明,店主拒絕商鞅住店,並說這是大秦宰相商鞅的法令。商鞅聽後嘆息一聲,返回秦朝都城。老子為何提出制度的實施要適可而止呢?其包含的思想內容有幾個方面。一是單純的民治時代已經結束,人心越來越複雜,人的慾望越來越多,如果不實施規章制度加以約束,社會更加混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規矩不成方圓”;二是制度是柄雙刃劍,有利必有弊,如何趨利除弊,用好制度這件武器是一門學問,所以,老子提出要適可而止。三是各級管理者最好是實行柔性政策,儘量杜絕剛性政策的實施。

    適可而止的好處是什麼呢?是“知止可以不殆”。不殆就是沒有危險。商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紂王就是因為不懂得“知止可以不殆”的道理而斷送了大好河山。紂王剛做上帝位的時候非常英明,敢於革除先王舊弊,不再屠殺奴隸和俘虜,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參軍作戰。他蔑視陳規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選賢任能,唯才是用。帶領百姓狩獵耕織,國富民強。後期,紂王聽信寵臣讒言,建鹿臺燈紅酒綠,施炮烙慘無人道,極端的制度終於讓百姓忍無可忍,開城迎接周武王,把自己釘死在暴君的恥辱架上。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道在天下化育萬物猶如山川河谷之水都流入江海一樣。老子的這個比喻想說明天下萬物起於道、源於道,最終還是要回歸道的懷抱。這句話和首句“道常無名、樸”相呼應,道無論怎麼變化,其根本還在道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婆婆讓你的老公給她的小兒子娶媳婦,你會怎麼辦?這樣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