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小合鳥

    淺談元宵節風俗

    摘要: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也是一年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各種各樣的又來傳說,給人們無盡的遐想,同時也增添了元宵節的神秘色彩;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反映了人們生活的寄託和希望,也為人們帶來了豐厚的精神文化益處;不同地域的不同風俗,反映了各地人民物質需求、精神文化的差異,也體現了元宵節俗的多姿多彩、魅力無窮。元宵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以其自身獨特的方式存在著,並用它獨有的文化魅力吸引著我們,啟示著我們去追求創造美好光明的生活。

    關鍵字:元宵節、風俗、由來、活動

    一、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她的由來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一種是明帝點燈敬佛之說;有傳說是和吃元宵習俗有關的東方朔助元宵姑娘與家人團聚的故事;又有傳說是天帝神鳥被獵人所射,人們為逃避天帝懲罰,戶戶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爆竹,做出人間起火假象成功欺瞞天帝來保護自己的生命和財產;還有傳說是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還在這上元節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種種傳說都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

    二、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個非常熱鬧的日子,慶祝的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還有個有趣的傳說:某個正月十五,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變成了一種傳統。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因“湯圓”和“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2.賞花燈

    賞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宋代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綵以外還放煙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民族特色更強。到了明代,朱元璋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綵,花燈煙火照耀通宵。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日期雖縮短為五天卻仍然壯觀。

    3.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始於宋朝,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燈謎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燈謎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猜謎語與賞燈相結合,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如:平原門下客三千(打一成語)——勝友如雲;鐵公雞(打一成語)——一毛不拔;後村閨中聽風聲(打一字)——封……燈謎是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的娛樂方式,既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刊、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比如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了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享受。

    4.話燈聯

    元宵燈節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活動,更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在古代,元宵節時君臣百姓都去看燈、猜謎語,文人們則飲酒、賦詩、答對。古往今來,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南宋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中國最早的燈聯。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5.賞燈詩

    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節日盛景的詩句也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如唐代詩人蘇道味的《正月十五夜》中“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用火樹銀花來比喻絢麗的燈火和煙火,特指上元節富麗輝煌的燈景。在特許寬禁後,百姓們可以信步漫遊燈市,盡享富麗絢爛燈火景色的歡樂喜悅,有力地烘托出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百姓安居樂業、享受生活的初唐繁榮景象。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也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節抒發對情人的愛慕之情、相思之苦。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花市燈如晝”極寫元宵之夜的燈火輝煌,那次約會,兩情相悅。周圍的環境,花市,彩燈,明麗如同白天;明月,柳梢,都是相愛的見證。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製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辛棄疾《青玉案》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以及對意中人的思慕。

    6.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繡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舞獅子時,鞭炮聲震天,也給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這一習俗體現了民間風俗活動的喜慶熱鬧,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7.耍龍燈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龍是吉祥瑞獸,是中國古代先祖崇拜的一種神物,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祖先。龍神奇威嚴,能呼風喚雨保證五穀豐登。每逢求雨祭祀就要起舞模擬龍,日久天長,這一儀式演變成一種廣泛存在於中華民族的舞龍的風俗。在中國北方,龍燈前有一個繡球在前面逗引,所以龍頭是可以上下靈活翻飛的;而湖北的龍頭一般是一個“高龍”,體積巨大不便於運動,所以龍頭與龍身只是用一條布帶相連,龍身舞動時龍頭只是配合龍身而僅作左右的擺動。耍龍燈把我們華人的感情與龍的雄偉、龍的翻江倒海氣勢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象徵中華民族英勇豪邁的性格和氣魄,表現出中華民族歡樂熾熱的感情,成為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三、元宵節各地風俗異同

    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賞燈、吃元宵、舞獅子、耍龍燈、猜謎話詩,而一些地方元宵節還有不同的習俗。山東有到外踏青以求永葆青春的走老貌習俗,有希望驅病去災的走百病,部分北方地區還有逐鼠、迎紫姑、祭門祭戶等習俗。在這種種習俗活動中,最為有趣的要數四川的 “四偷”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簷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四川開縣還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還有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逛廟會等傳統民俗表演。 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居住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陰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