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快樂俠客123

    因為我長大了呀!兒時過年的快樂是父母給買的新衣服,是趕年集父母給的零花錢,是去鄰居家撿鞭炮,是和同齡的孩子們打撲克,是和小朋友們把鞭炮插在糞上放,是父母做的一直吃不完的好東西,是可以纏著親戚要壓歲錢……

  • 2 # 梨園愚夫

    童年的時候不愁吃不愁喝,過年回家老人還發紅包,心情好才高興。人沒心事也沒有壓力心情當然會好的。人老了想吃想喝想人情往來的事等等,人有心事就有壓力,有壓力就心裡緊張不放鬆,情趣就不會好。

  • 3 # 大雨落幽燕伯強

    少年不知愁之味啊!沒有太多的責仼。整日想著吃穿玩,呼朋引伴嗨到天黑,怎麼不快樂?看來人簡單些就快樂。

    當時過年人們的想法也簡單,給家人做一身新衣服,再做些力所能及的年貨。都不富裕,除了餃子、饅頭多,其它都差不多。人們沒有攀比,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我想那時對現在來說也是一種桃園生活,富裕複雜的生活讓人身心勞累。

    不像現在,比車比房比錢多。天天累的一人當二人用還嫌不多,誰能快樂?

    兒時上學,只有練習冊。現在孩子們面臨的補習班多,各科資料一摞又一摞,老師的叮囑,家長的管理,看著家摸著手機,玩著遊戲,自己在學習上假期彎道超車,唉,很難快樂。

    想想兒時,玩具少,但很快樂。過年時,小夥伴們彈子彈,鬥雙柺,也樂呵呵。現在遊戲場所多,但精神上缺真正快樂,只是打發時間罷了。

    現在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多,不讓輸在起跑線上,現在負重前行啊。

    所以孩子們也沒有我們兒時快樂。而大人之間也人情淡薄,各自為生活奔波,平時很少走動,過年,又忙各的,有事手機說說,份子錢紅包解決。人都慢慢的變生疏了,過年都感不快樂。

  • 4 # 大樹小樹手牽手

    因為你心裡的事兒多了啊,小孩子天真無邪,過年很開心,大人心裡放不下的事情太多,所以不那麼開心,放下才能得到哦,豬新年快樂!

  • 5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毛滂(北宋)

    春節前後,與人閒聊時有幾次談到過年這個繞不開的話題,幾乎都有相同的感受:現在過年的年味兒是越來越淡了,幾乎找不到兒時的那種熱鬧勁兒,覺得有些索然寡味。許多人弄不明白:同樣是過年,現在的年味咋這樣越來越淡了呢?

    細想起來,大致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去限於生產水平和生活條件,人們一年四季吃不到幾頓像樣的飯菜,穿不上幾件像樣的衣服。那時大人給孩子們做衣服時,常常是做得要大一些,預備第二年接著穿,或者老大穿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那時孩子們盼著過年,無非就是可以有一身新衣服穿,吃上幾頓可口的飯菜,好好解一解饞勁兒。那種心情,應該說是一年中最為期盼,又是最高興的。每當春節臨近,“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即炮仗)”,即便條件再差,大人們也要想法為兒女們添置一件新衣服,為男孩買上兩掛炮仗,女孩買上兩朵花或蝴蝶結。那些年過春節,家家戶戶都在忙忙碌碌。每年一進入臘月,大人們就忙起來了。忙吃忙穿,忙著到村裡的石碾上挨號排隊等著磨黍面、準備蒸年糕的面料;忙著洗刷、打掃庭院。臘月二十三,生產隊上開始殺年豬。男女老少好多人圍著看熱鬧。豬被開膛破肚後,有年長的人先把豬尿泡扯下,然後灌上水沖洗乾淨,吹大,再用口繩扎住,隨手遞給身邊聰明伶俐、招人喜愛的男娃當玩具,男孩接過吹大的豬尿泡飛快地往村裡跑,邊跑邊炫耀,引得一大群孩子在後面追著跑,那場景至今記憶猶新。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起,人們開始陸續置辦年貨了,家家戶戶忙著蒸年糕、年饃、煮肉、殺魚宰雞,支油鍋炸藕盒、炸魚塊、炸丸子,天天忙的不亦樂乎。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前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現在幾乎天天都能吃到。以前過年人們的願望無非就是能吃好穿好喝好就滿足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這一切都得到了滿足,因此對過年的期待自然也就淡了許多。

    二、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現代生活節奏驟然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生存壓力相對過去大大增加。過去,農村人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守著幾畝地艱辛度日,到了冬天沒有什麼農活可做。閒來無事,於是趁著過年走親訪友。從二十八、九開始,人們開始貼春聯,掛大紅燈籠,包餃子。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換上新衣服,吃著年夜飯、炒熟的花生米、買來的瓜子,一家人歡天喜地熬夜守歲,倒也其樂融融。只等新年鐘聲的敲響,家家戶戶便此起彼伏地響起鞭炮聲。大年初一一大早,吃過早飯,娃兒們跟在大人們身後走家串戶給族裡的長輩們或鄰居們磕頭拜年,一些家境比較富裕的人家就會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不等)送給拜年的娃兒們,而那些家境稍差一些的人家則拿出煙、糖果、瓜子招待前來拜年的大人孩子。拜過年後,大人們個忙各的去了,孩子們便成群的聚在一起 炫耀自己的成果——壓歲錢、糖果,比試看掙得多。

    從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初二去岳父家,初三去老舅家,初四初五去姑姨家,初六去父輩的親戚家,此外還有一些遠親家也要走動。親戚多的人家,甚至要走到十幾。而現在就不同了。城裡人、農村人大都上班、出外打工,直到臨近春節才回家,在外辛苦了一年,回到家裡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好好休息一下。對於走親訪友也就有些隨意。除了一些比較親近的親戚必須走動外,剩下的親戚則開著車一兩天搞定。到了親戚家屁股還沒坐穩,就忙著趕下一家。這樣親戚之間的情誼能不淡嗎?大年初六七就又踏上返城的火車準備上班或外出打工,為了生活不得不這樣行色匆匆、終年忙忙碌碌,人們也就逐漸適應了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

    三、人們對年的認識逐漸淡化。過去臨近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清掃庭院,清洗各種器物,撣拂屋頂牆角的塵垢蛛網,,忙完這些,還要去鎮上、城裡置辦年貨,然後就是蒸年糕、白麵饃、煮肉、炸魚、炸丸子、貼春聯。有的富裕家庭還要忙著殺豬宰羊,來慶祝新年。可是現在過年卻冷冷清清,絲毫沒有以前過年的那種熱鬧氣氛。小時候,過年最開心的要數娃兒們。那時候生活緊張,每年過年買的炮仗有數,娃兒們不能隨便亂放。因此,大清早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急不可耐地衝出家門到別人家門口或庭院裡揀拾掉在地上沒有炸響的鞭炮(啞炮),裝進衣兜裡,然後和小夥伴們盡情的玩耍。有時啞炮的引信燃燒的太慢,當撿起來時又突然炸響,不是炸傷了手就是炸爛了新衣服的衣兜;還有時雖然啞炮沒有炸響,但卻噴了一手或燻得一臉黑乎乎,很是狼狽,但小夥伴們全然忘記了疼痛和尷尬。娃子們將撿來的帶引信的炮仗,用來炸雪人、炸牛糞或倒扣的鋁盆,比試看誰炸的高、炸的遠;對於沒有引信的糊糊炮仗,則是剝開外包裝,倒出裡面的火藥,收集起來用土法制成各式“響天雷”,拋向空中,隨著一次次爆炸聲響,小夥伴們無不歡呼雀躍。現在農村變化巨大,家庭經濟條件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人娃子春節想放什麼鞭炮、放什麼禮花,可以盡情得買,盡情得放,再加上家家戶戶都有電腦、手機,可以影片聊天,玩各種有趣的遊戲,過年對他們來說,除了壓歲錢還能引起點興趣,其他的似乎沒有吸引力,和平時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四是拜年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拜年有講究,一般必須登門拜訪。如果不上門拜訪肯定不禮貌,親戚朋友是會怪罪的。同時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人多了圖個熱鬧。而現代生活中,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透過打電話、發信息拜年,也可以透過影片拜年。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以前過年時的熱鬧氣氛也被沖淡了不少,人情也顯得淡漠了許多。

    五、相互饋贈禮品時的攀比心理使人情變得世俗化。以往過年,無非是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走動。走親訪友,看望別人,為了表示誠意總要拿點東西贈送。以前拿東西比較隨便,聊表心意就行。記得小時候走親戚大人們提著盛著年糕、白麵饃、棗卷兒等的提兜或竹籃,後來禮品換成了點心、蛋糕之類的,再後來就換一些比較高檔一點的罐頭、酒、牛奶,再後來互送壓歲錢,而且數額越來越大。所以在外辛苦了一年的農村人,最怕過年相互攀比。更別說今年你家買了新車 ,他家城裡買了新房,家家都爭著送娃兒們進城上學,於是就有更多的人跟風借錢貸款買房、送娃子進城上學。如此攀比之風盛行,日甚一日。現在過年掏壓歲錢不是五十或是百元大鈔了,有的人動輒就是幾百元、上千元,以此炫富。年味淡了,打腫臉充胖子的事越來越多。

    俗話說得好,“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回家過年是華人永遠的主旋律。春節臨近,不少在外打工的朋友,已陸續踏上了回家之路。在城裡上班的朋友年底也放假回家和父母團聚了。其實無論上班也好,打工、種地也罷,對於人們來說,春節的時候,能在家裡陪著父母孩子一起過大年、盡享天倫之樂,比什麼都強,這才是人生中最在意、最幸福的事情。朋友們,你說是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介紹幾首英文歌曲(最好是爵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