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人生沒有如果91395

    以前的人,講感情。以前的事再也不會發生,社會在進步,但是人心越來越複雜,物質了太多,所以很多人懷念過去的事和物!我就是知道懷舊的人

  • 2 # 小字輩的璇

    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會經歷過各種酸甜苦辣,往往人在長大的時候最容易懷舊,因為懷念的是我們逝去的青春和遺憾。

  • 3 # 緣字決了空空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愛上了懷舊,似乎一部老電影、一本舊書,都能引起我們的共同話題。有人說,開始懷舊證明你老了。真的是這樣嗎?懷舊,到底是因為什麼?

    懷舊,似乎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的文化關鍵詞。以小學教室作為主題的80後概念餐廳火爆京城,每天爆滿。初中英語課本被重新翻出來,網友創作了漫畫、歌曲和話劇,續寫李雷和韓梅梅的愛情故事。《西遊記》、《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重播了一遍又一遍,成為各個電視臺獲取收視率的捷徑。在KTV的點播榜裡,經典老歌也總能佔據前列。

    為什麼我們會對過去的東西情有獨鍾?這種懷舊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在心理學中,懷舊(nostalgia)通常被定義為一種對於過去事物的偏好。懷舊的內容多種多樣,去過的地點、見過的人物、經歷過的事件和情境,都可以成為懷舊的物件。

    人類對於懷舊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早期的研究大多關注于思鄉(homesick),即對於一個人故鄉的懷念。這種特殊形式的懷舊曾被視為一種生理疾病。例如,17世紀的瑞士醫生霍夫(J.Hofer)分析了在歐洲各地作戰的瑞士僱傭兵的思鄉症,將其歸結為動物靈魂導致的大腦疾病。與他同時代的施瓦澤(J.J.Scheuchzer)則認為,思鄉症是由於這些瑞士傭兵從阿爾卑斯山區來到平原地區,氣候急劇變化導致血液湧上大腦。到了19世紀,思鄉不再被當做生理疾病,但是仍然被視為抑鬱症的一種形式。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研究的興起,心理學界對於懷舊的認識也出現了重要的轉變。首先,懷舊的定義從單純的思鄉拓展到了過去的各種事物。其次,懷舊不再被看做一種病態的表現;相反,心理學家提出懷舊可能具有多種積極的心理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滿足人們的歸屬需要。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對於歸屬感有一種本能的需求,希望與他人建立並維持穩定的情感聯絡。懷舊可以幫助我們滿足這種需求,因為它本身就包含有社會性的成分:當我們懷舊時,我們懷念的不僅僅是過去的情境與事物,還有那些與我們一起體驗這些情境、經歷這些事物的人。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如升學、進入工作)時,歸屬感可能會受到威脅,此時懷舊就可以讓我們與過去的社會關係重新建聯結,使我們不再感到孤單。

    為了支援這種觀點,來自中山大學的周欣悅等人考察了懷舊在應對孤獨感時所起的作用。在一個實驗中,他們首先要求大學生被試完成孤獨感問卷,並透過問卷的措辭和結果反饋控制他們的孤獨感,然後要求他們完成社會支援以及懷舊感的問卷。結果發現,那些被誘發了孤獨感的被試知覺到的社會支援較低,不過在懷舊感問卷上的得分卻更高,並且懷舊感可以提升被試的社會支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孤獨感的負面影響。為了進一步確立懷舊感和社會支援之間因果關係,在另一個實驗裡他們要求一半被試回憶一個讓他們感到懷舊的事件,另一半被試則回憶一個普通事件,懷舊組的被試體驗到了更多的來自他人的社會支援,並且認為在自己需要時會有更多的朋友提供幫助。

    當懷舊的物件從過去的事件變為具體的產品品牌時,懷舊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荷蘭伊拉斯謨大學的拉弗蘭(K.E.Loveland)等人要求大學生被試坐在電腦前,與網路上的其它三個玩家一起玩傳球遊戲。實際上這些玩家都是電腦程式控制的;一半的被試在遊戲過程中獲得了四分之一的傳球,另一半被試則僅在遊戲的開始被傳了3次球,之後就再也沒獲得傳球。接下來,研究者給被試呈現一系列商品的品牌,其中一些是過去流行的,另一些則是現在流行的,要求他們做出選擇。結果發現,那些在傳球遊戲中受到排斥的被試更傾向於選擇懷舊的品牌。此外,當被試吃下去懷舊品牌的餅乾之後,社會排斥帶來的歸屬感需求也會平復下去。

    上述兩組實驗都支援了懷舊與人際歸屬感之間的聯絡。當我們現有的社會關係面臨威脅時,懷舊可以讓我們與過去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他人重新建立聯絡,恢復遭到破壞的歸屬感。在人際距離日漸疏遠的現代社會里,80後一代的生存環境經歷了急劇的變化;也許正是這種轉變,促使他們轉向過去的記憶,從中尋找支援的力量和前進的動力。

  • 4 # 周老師208294507

    我也很懷舊,理由很簡單,對現在社會上的事情存在不滿。

    比如,飛漲的物價,產品質量,人品素質,治安,很多事都是錢鬧的。

    沒錢的時候,大家都一樣,有租房,有工作,有食堂,糧油基本全靠發,糧票比錢更好使。

    以前沒那麼多碰瓷訛詐的,醫生好好看病,老師好好教書,都是受人尊重的職業,沒那麼多唯利是圖的壞人騙子。

    以前大家都沒有那麼浮躁,沒有現在的,熊孩子,壞老人,惡狗奴,社會三大害。

    懷舊,就是懷念以前的一些一去不復返的美好事物……有苦有甜,值得回憶。

  • 5 # 馬馬馬馬馬馬庫斯

    懷舊的英文是Nostalgic

    假設您正在上班時正在收聽廣播,那麼20年前最喜歡的歌曲就會開始播放。渴望的感覺戰勝了您,喚起了對過去的美好回憶。熟悉的氣味可以引起類似的感覺,就像電影從童年起復活一樣(侏羅紀公園,有人嗎?)。感覺是酸甜苦辣,儘管最終令人愉悅。聽起來有點熟?您已經懷舊了。

    北達科他州立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克萊·魯特利奇說:“當你懷念某件事時,會有些失落的感覺-發生的那一刻,已經消失了,但通常最終的結果就是幸福。” ,在過去十年中,他與其他幾位研究人員一起廣泛研究了這種情緒。團隊發現,懷舊記憶通常需要珍惜的個人時光,例如與親人共度的時光。這些記憶反過來激發了積極的愉悅感,高度的自尊心,歸屬感和人生意義。

    Routledge及其同事所做的工作表明,雖然某些氣味或景象會激發懷舊之情,但不太明顯的觸發因素(不是來自環境而是來自思維)是更頻繁和有力的。例如,在兩個實驗中,他們要求參與者描述導致他們懷舊的情況,並發現最常引用負面情緒,尤其是孤獨感。在另一個實驗中,參與者閱讀了包含壓抑,中立或正面內容的三個新聞故事之一。研究人員發現,關於海嘯災難的故事比關於太空或北極熊出生的文章激發了更多的懷舊思想。

    自卑或對生活意義的絕望也會引起懷舊的沉思。Routledge說:“ 當遇到生存憂鬱時,人們不僅回去招募上班或納稅的隨機記憶。” “他們考慮到特殊時期。他們考慮與親密朋友或親人共度的時光,也許是家庭團圓,也許是重要的儀式-他們的婚禮或畢業典禮。”

    因此,懷舊似乎是人們應對各種負面心理狀態或“心理威脅”的一種方式。“如果您感到孤獨,感到失敗,或者感到不知道,如果您的生活有任何目的[或]如果您的工作具有任何價值,那麼您就可以進入懷舊的記憶庫並安慰自己。” Routledge說。“我們將懷舊視為一種心理資源,人們可以浸入其中,以弄清他們需要向自己保證自己被重視的證據。”

    那麼,有些人比其他人體驗到的情感更多嗎?他說,根據Routledge的說法,我們大多數人可能至少每個月至少要懷舊一次,並且通常每週要懷舊一次以上,儘管老年人可能更傾向於苦樂參半。Routledge實驗室的最新工作表明,那些非常焦慮或非常擔心的人也傾向於懷舊,也許是因為愉快的反射減輕了他們的神經症。(他的實驗室正在繼續探索該理論,並調查在沒有社會支援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喚起懷舊情緒以幫助患者應對壓力。)

    根據最近的研究,懷舊曾經被認為是精神病,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如今看來,過去的生活似乎還算不錯。

    以上是Julie Leibach於2013年4月16號寫的一篇關於懷舊的文章的翻譯。其實大意就是,在過往的生活中透過懷舊產生某種歸屬感,讓自己身心愉悅,不再孤單,減輕壓力。

  • 6 # 緣明悟

    懷舊是一種療傷的過程 人生路走著 坎坷不平折騰過來 但縱然顛簸人腦記憶裡會最自然留著美好的記憶 漸漸的懷念變成是一種溫暖的感覺 美好的光景 味道 六觀裡的一些碎片散落在記憶的深處 沉澱了變成最香醇的美酒 治癒著我們

  • 7 # 天選之水

    懷舊首先是一種心理現象,從心理學層面分析,懷舊隱含著人的“退行”心理,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當我們面臨矛盾和衝突的時候,我們就會透過懷舊,透過對過去的回憶,來尋求安全保護。這種衝突可以是內心的(如自己的本能與道德、良心之間的衝突),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和現實的衝突)

    懷舊”,最早源於希臘語的nostos和algia,前者有“返回家園”之意,後者表示一種痛苦的狀態。顧名思義,就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所以作為一個病理學用語,最初指的是“思鄉病”,包含沮喪、抑鬱,甚至傾向自毀等情緒的疾病。後來,“懷舊”這個詞逐漸遠離醫學範疇,慢慢融入了社會,其內涵也有了擴充套件和延伸,指向個人的意識和社會文化趨勢,被當作“某種人類疏離的基本狀況”來談論。

    不過凡事有度過猶不及,適當懷念過去

    最重要還是活在當下,著眼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皇帝賜給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為什麼大臣一出門就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