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琳妹子520
-
2 # 喵子
我個人認為按孩子年齡區別對待比較好,先不要一棍子把偷錢且說謊的孩子“一棍子打死”。
畢竟孩子什麼都願意告訴你、跟你分享、敢於講實話,說明你是孩子信任的父母。父母的責任之一本來不就是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包容的成長環境嗎?
1、對於心智不太成熟的學前孩子,建議父母發現孩子“偷錢”時,用幽默的語言,直接告訴孩子類似的事情怎樣做好。因為學齡前的孩子,或者小學一二年紀的孩子,他們的“偷錢”不太涉及孩子人品、性格與習慣,孩子拿錢所買的東西應該是小食品、小玩具、或者遊樂場投幣機。
因此可以溫和、幽默的告訴孩子,“小乖乖喜歡什麼東西,告訴媽媽,我們一起去挑選,一起去買好嗎?不然,咱家的錢都長腿跑了,那可就不好了。”,相信孩子一定會被逗笑。
在孩子開心一笑中,告訴孩子正確獲取心愛之物的途徑,彼此都很輕鬆。
2、對於上了小學,尤其是三年級以上的孩子,他們會有一定的社交,比如同學生日會、天熱了買個冰激凌,個人認為還是需要一定的零花錢的。因此從小學起,我是每個月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並且告訴孩子:學習辛苦了,攢著花吧。
3、孩子的世界並不總是平靜、單純的。現在小學四年級,10歲左右的孩子,因為同學之間相互借錢等“債務而”發生校園打架的事情,現實中也不是沒有。
因此四年級時,孩子如果“偷拿家裡的錢”,首先要了解清楚孩子拿錢做了什麼?有沒有校園凌霸?特別注意上學、放學沒有父母護送時,孩子會不會受到社會青年、高年級同學的凌霸。
設想下孩子身上如果真的發生了凌霸,回到家裡再遭到父母的“辱罵、棍棒教育”,孩子多可憐呀!這樣孩子向父母尋求保護的通道就被關閉了。
同時,我覺得家長也應該反思下:
1、為什麼會出現孩子偷錢這種情況呢?父母多反思下自己平時的情緒怎樣,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不開心的事?父母有沒有在把這種自己的不良情緒、對生活艱辛的無奈,轉換為孩子的嚴格要求,導致孩子的一些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我個人真的不認為一味地苛求孩子,就是對孩子好、愛孩子。
真愛孩子不就是時刻在意孩子,關心孩子的需求與心情嗎?愛一個人的表現不就應該表現為在合理的金錢需求上不吝嗇嗎?
2、“偷”說明了孩子不敢讓父母知道自己“缺錢”這種需求,“說謊”說明孩子知道這麼做不對,但自己不敢面對父母知道的後果,這都不是正常親密的親子關係。在量入而出的前提下,人的尊嚴與感受永都比物質重要。
祝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3 # 弄清影
去年國慶長假,大家都在愉快地度假,可是重慶永川的9歲小男孩航航就“悲劇了。他這個假期過得可不輕鬆啊!因為,他每天都要撿破爛還債。
那麼小的孩子會欠債?估計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但事情是真的。
據瞭解事情是這樣的,2周前航航迷上了一款手機遊戲,為了給遊戲充值,他偷偷地將奶奶微信裡的2000元錢用來買了裝備。航航做出這件事令媽媽非常的失望,航航媽媽說:“我們當時感覺是回去要打他一頓。然後下班回去都是晚上了,經過了一天,覺得打一頓還是解決不了實際上的問題,就想變一個方式來。我們要讓他體驗一下這個錢來之不易,就想到讓他幹活兒的方式,讓他自己體驗一下,要怎麼才能把這2000塊錢掙起來。”航航媽媽想到讓航航自己承擔責任,自己賺錢回來還給奶奶。
所以,航航整個假期都在忙著撿破爛了,連玩都時間都沒了,每天就在小區裡附近鄰居家收拾廢舊去換錢回來還給奶奶。
此時還受到網友們的熱列議論,紛紛稱讚媽媽的懲罰方式值得學習。
站在我個人的角度看待此事,我也會表示贊同。
媽媽的做法不只是單純地懲罰孩子,重要的是能令孩子明白,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隨便那人錢財的是不對的,而且後果是需要承擔責任的。
孩子性格的好壞和家長在的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的,孩子犯錯是避免不了的
孩子犯錯了,關鍵看父母用什麼方式教育他。孩子犯下的錯誤就讓孩子自己去買單。讓孩子在承擔責任下成長是最好的方式。
義大利著名女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所倡導的教育方法就是“容過”,即不要怕孩子犯錯誤,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在蒙臺梭利看來,父母怎樣對待孩子 犯錯誤,以及怎樣對待孩子改正錯誤的態度才是重要的。
2
同樣的事情另一位爸爸的做法被網友吐槽了。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段影片並引起了高度熱議,影片裡一位父親將兒子暴打了四分鐘共一百多下。據悉起因是因為兒子偷花了父親7000元。父親一氣之下非要給孩子一個狠狠的教訓。母親在一旁拍下影片發到網上,說是為了讓和一起花錢的其他孩子看的。讓他們看到這個影片引以為戒。
對於孩子偷錢這事,主要是因為孩子沒有對金錢,孩子會以為父母的錢就等於是他的錢,且不懂得合理支配。
大人就覺得狠狠打一頓防止孩子學壞,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對一些人來說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但打孩子真能解決實際問題嗎?
大部分父母面對孩子淘氣、犯錯、叛逆,就馬上大發雷霆對孩子體罰甚至動手,我們常教孩子要乖、要聽話,但父母卻總是控制不在孩子的面前情緒失控實施暴力,那麼孩子除了從你身上學習暴脾氣沒有任何益處。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原本是一張白紙,而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性格影響至深,將來他會學習你的做事方式去要求別人。
其實只要我們稍微想一想就能發現,打孩子只是能讓孩子短時間的順從,雖然孩子看上去臉服了但心不服。很可能在他認為處罰就是一種是否被抓的問題 “只要爸爸看不見,我就不會被捱打了”的觀念,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打、罵不能解決孩子的實際問題,還會激起孩子逆反心理。
而讓孩子為此而引以為戒意識自己的錯誤,才是明智的。
而媽媽的做法更令人憂心,媽媽將影片到網上這是給社會傳播錯誤的教育理念,並且這舉動將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家約翰·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孩子能否成才,就看家長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犯錯是孩子一種學習的機會,所以人都是從經歷中成長的起來的,孩子也一樣。
3
教育孩子父母做到這幾點很重要。
1.孩子犯錯,不要急於懲罰。
對於孩子的偷錢屬於不良行為,不可鬆懈一定要引導孩子糾正錯誤,不然會導致將來不可預測的危害,但教育孩子切忌不可心急,當事情發生以後父母應專注的是解決方案,而不是想著如何處罰孩子,處罰不當還會適得其反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先靜下心來了,好好和孩子談一談,先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
2.教育孩子認識正確的金錢觀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自身花錢就大手大腳,那麼時間長了,潛移默化的就會影響到孩子。首先父母就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明白的錢財的來之不易,別人錢不是隨便就能拿到的,需要透過勞動獲得的。花錢需要有節制,如果使用透支還會給生活出現困境。平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教育片或者從書本上的故事典範讓孩子明白金錢觀,並可找機會讓孩子體驗賺錢的艱辛,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認為適當地和孩子一起討論錢,有助於孩子認識金錢觀。
3.犯錯的孩子也應該得到尊重
很多人認為,孩子做錯事就要當眾批評,讓他羞愧使他下次不敢再犯了,其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給他貼上“壞人”“小偷”的標籤。
這會令孩子在人前抬不起頭,造成自卑否認自我的性格。
聰明的妻子在人前給足丈夫的面子,智慧的媽媽在人前誇張孩子。經常受到表揚的孩子比經常受到責罵的孩子長大後悔更加優秀。
回覆列表
1父母發現孩子偷錢之後且撒謊,父母站在孩子的位子思考,她現在肯定很害怕被發現,因為害怕被罵或者被打,因為害怕所以不敢輕易說實話,因此,父母可以,先問孩子,錢是用來買什麼嗎?或者做什麼?
2詢問孩子,偷錢和撒謊的孩子,是好孩子嗎?問孩子,“你喜歡這樣的人嗎?”孩子,回答不喜歡之後,可以詢問孩子,可是“偷錢的孩子,若是敢於承認錯誤,而且以後決不在犯,很讓爸爸媽媽特別喜歡”,這個時候在問孩子,若是他能敢於承認錯誤,還能得到一定的獎勵,但是孩子依舊不承認錯誤,這個時候,可以,對孩子假裝不愛了,不理他,這個時候孩子應該就會承認了,(以上辦法只合適小學同學)
若是初中生及以上,直接普及法律知識,然後告訴她,他這樣做,很傷爸爸媽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