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風微涼半島一院丁

    【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之一】

      在麗江縣納西族的音樂文化中,有一種馳名中外的納西古樂。據考證,這種古樂起源於公元14世紀,它是雲南省最為古老的音樂,也是中國或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之一。納西古樂是納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響下而建立的藝術結晶。

      納西古有三個特點:一是曲目(音樂)古老,二是樂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數青年知識分子熱衷於納西古樂)。聽過這種三老古樂的人們不僅會感到納西古東的古老和文明,而且還能體味到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納西古樂雖然古老,但500多年來卻久盛不衰。其原因是它莊重黃雅,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對此,它不僅深受納西族人民的喜愛,而且也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青睞。

      1995年10月,麗江納西古樂隊應邀赴美國、比利時、荷蘭訪問演出,一度轟動了西歐,美國、英國、義大利等國,其廣播公司在黃金時間大量播放了麗江納西古樂;荷蘭、日本等國專家或考察團還專程到麗江考察古樂,並著有專著。

    【古樂流傳】

      這種音樂在全國早已失傳,因為它是一種道教經腔音樂(其它地方尚有零星存活)與儒家“雅集型細樂”的有機結合。元代以來的“細樂”是相對與“大樂”(粗樂)而言的;是相對於用不用嗩吶而言的。“細樂”是儒家雅集型絲竹樂。這種不用嗩吶的“麗江洞經音樂”則是區別於中國各地道樂體系的藝術珍品。其所以珍貴,是因該樂還保留了一部分在中原早已失傳的辭、曲音樂。而這些曲調的歌詞,如《水龍吟》、《浪淘沙》、《山坡羊》等則僅作為文學欣賞的古典漢語教材保留著,也就是說旋律本身早已失傳。如《水龍吟》,原名《龍吟曲》,為北齊(562~565年)尚書鄭述祖作:“……述祖能鼓琴,自造《龍吟十弄》……當時以為絕妙。”它是一首五絃古琴樂曲(《北齊書》卷26中的《鄭述祖傳》)。在盛唐時期李白(701~762年)《宮中行樂詞》“笛奏龍吟水”句,又證唐時已將古琴曲改為笛子獨奏曲《水龍吟》。而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朱元璋親自重修了燕樂(通宴樂)中的《宴享九奏》,包括迎膳,進膳曲《水龍吟》。第二年(1383年)麗江土司木得(阿甲·阿德)到南京覲見朱元璋,就是說,木得72歲時在南京皇宮裡受到款待。當時在皇宮進膳中聽到進膳音樂《水龍吟》,皇帝還親授木得“誥命”,並賜“誠心報國”銀字金帶一條、銀牌令一面、金元寶六個(最高獎)、衣冠全服(見《皇明恩論錄》、《明史·雲南上司傳》和《木氏宦譜》)。明代麗江壁畫以及上述種種都說明:在明代已經道樂化了的江南文人絲竹音樂(包括唐、宋詞曲音樂)開始傳人麗江。那麼,《水龍吟》的曲調是不是唐、宋的原型?1942年麗江納西族學者周樊(字善甫,原洞經會會員)將南宋張炎的同名詞,與麗江洞經音樂中作為“水供養”曲目《水龍吟》作了填配。按其格律、樂勢、句逗和情調竟似“自己的腳穿自己的鞋一樣匹配”,這是麗江納西族音樂史上一件開創性的研究工作。《浪淘沙》又是否盛唐同名樂(唐·崔令欽《教坊記》有此曲)?唐《教坊記》收有齊言(七言四句)體《浪淘沙》,劉禹錫九首,白居易六首,皇甫松二首,司空圖一首;雜言體(雙片“五四七,七四”格)則創調於晚唐,呂洞賓(798一?年)和李後主李煜(937一978年)。麗江洞經樂中的《浪淘沙》則是筆者於1985年將南唐李後主李煜的同名雜言體(五四七,七四,雙片)詞進行填配研究,1993年大研古樂會晉京演出中和學術研討會上得到音樂理論界的論證,一致認定它就是晚唐《浪淘沙》之音樂原型。麗江洞經音樂中“經腔”《八卦》,據專家們的論證是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由唐玄宗,即李隆基皇帝御製並頒佈的兩首道樂之一,它們是《霓裳羽衣舞曲》和《紫微八卦舞(曲)》。前者早已失傳,而後者的“音樂部分就是這個東西”,即1254年前的音樂還“活”在麗江。《山坡羊》也是唐朝的曲牌,但在麗江的《山坡羊》則被證明是元代的“北曲”(金、元時期用於北方的雜劇)。

      1989年筆者對此進行了研究,並將元代張養浩(1270~1329年)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填入麗江的同名曲牌,與上述唐樂一道晉京,同樣得到了認證。

      據考證,麗江洞經音樂中與承德離宮音樂傳譜(文字譜)相同或近似的就有八首。

      它們之能得到儲存,無疑是“無形文化遺產”中的最不易儲存的部分——音樂的一大幸事。

      麗江大研納西古樂會的老藝術家們對發掘、整理和弘揚諸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必將載入史冊。目前,在麗江尚有較完整的九個樂會,吸收了一些年輕的學員,他們正努力繼承傳統,發揚傳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芽V2.1+EDR是什麼意思?和藍芽4.0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