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一農夫
-
2 # 勇往直前的逆長
我常以為經濟發達的地方,文化要佔上風,但是多年來,走過多少大都市,去過多少富裕的地方,我卻沒有看到傳統文化的因子,沒有看到人們有這份閒情和品味,沒有看到發達地區人們的精神境界和自由生活,幾乎沒有人騰出時間想想這些故事,沒有人願意耽誤生意和學業品味這些文化,沒有人冒著諷刺與譏笑接受這些說教與倫理。
恰恰在不怎麼發達的甘肅,在華人都認為及其貧困、及其偏遠的西北,人們卻生活的這麼自在,卻堅守著中國最為樸素的文化故事,沒有被網路時代、知識時代、科學時代的包袱所羈絆,這實在是一種靈魂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貌似庸俗低雅的形式,其實還給人們的是精神的崇高和生活的清淨。
這種生活的模式讓人徹底向善、向純,比任何一種反腐和群眾路線都要管用,他歸還的不僅是群眾的利益,更是群眾的生命和自由,精神的清淨和自由是人長壽幸福的根源,見過這裡八九十歲的老奶奶,忙乎在田間地頭,卻沒見過大都市的六七十歲的老人不被病魔和家庭憂患所纏繞。
秦腔,一種中國最為古老的戲劇之一,與山西蒲州棒子(簡稱蒲劇,也叫山西南路棒子)、崑劇並稱中國戲劇三老。
甘肅自古以來就受秦漢文化、唐宋文化的影響,尤其秦漢和唐朝,首都長安天然的與絲綢之路聯絡在一起,甘肅處於絲綢之路上路線最長的河西走廊,東西長達1300公里,無一例外的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濡染。
榆中自秦始皇33年建縣以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裡的漢民都是歷史上屯軍、屯民遷移過來的,不管經歷了多少年的風雨,他們依然不忘鄉音,不忘關中豪情,沒事了吼一嗓子,拉一根二胡,將渾身的正義和忠孝播灑出來,累了倒頭就睡,朋友來了,抄盤花生米,來一斤白酒,談笑風生,哼哈哼哈一天就過了。
如此豪爽、淳樸、純正的民風,其精神境界遠比一桌鮑魚海鮮挺著大肚子、唱著高調子、玩著鬼點子的人要高得多、要強得多。
你在這裡逛街,路邊的小攤子、書報亭、公園裡,總會聽到這股火烈的秦腔,雖然榆中人講著類似的蘭州話,外地人聽著有點生澀,但是一旦秦腔唱起來,那就是一腔關中調,就是地道的關中方言。
榆中和蘭州有很多秦腔藝術團,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去過一次蘭州的秦腔劇院,幾乎爆滿,後邊依然站了幾圍人,伸著脖子,全神貫注的觀看演出。
想想當年,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多少大將從這裡經過,有多少故事滲進了黃河水,有多少經典透過這裡輸送到西域和歐洲,這裡凝聚了歷朝歷代文化西征、宗教東傳的腳步和鈴聲,其中必有秦人之聲,必有一種唱起來連命都不要的豪情。
回覆列表
為什麼秦腔界熱衷於排演秦腔現代劇呢?第一,我覺得這樣做,是一條促使秦腔這一古老劇種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更好地體現我們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必由之路。我們知道,秦腔現代劇在數量上和秦腔古典劇相比較,所佔的比例實在微不足道。長期以來,我們黨的文藝方針始終都是遵循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雙百"原則,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解放初期,一九五一年毛主席給中國戲曲硏究院題寫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題詞,更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很好地解決了文藝界一直存在著的"厚古簿今"問題。也就是說,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更要不忘挖掘,創造出新的東西來。事實證明,從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後,所出現的歌劇《白毛女》,《兄妹開荒》,秦腔現代劇《血淚仇》,眉戶劇《十二把鐮刀》及解放初期的評劇《劉巧兒》,眉戶劇《梁秋燕》等更受群眾歡迎和喜愛,尤其是秦腔現代劇《血淚仇》,眉戶劇《梁秋燕》多年以來暢演不衰,成為世紀經典。
第二:為了使秦腔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必須要考慮受眾的問題。現在的秦腔觀眾,不管城市和農村,都是以中老年人為主,年青人比較少。為什麼呢?首先就是年青人不喜歡古典劇。因為他們對於年代久遠的時代,環境,歷史人物不熟悉,尤其是對於古人的衣裝,臉譜,唱詞不習慣,對於他們的喜怒哀樂漠不關心,相對來說,不如現代劇那樣親切,感人,熟悉,有如身臨其境。隨著時光的流逝,秦腔老年觀眾慢慢減少,為了吸引,培養更多的年青人的興趣,引導他們熱愛秦腔事業,就必須在既繼承傳統,演出古典劇的同時,又儘可能地多排演一些表現當代題材的現代劇,則更能有利於秦腔事業的傳承和發展。